导语:维生素D又来了~这次结果是好还是坏?来源:梅斯医学· BMJ ·
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但对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无影响 DOI: 10.1136/bmj.l4673 补充维生素D不仅能维持骨骼健康,在近两年的非骨骼慢病中也不乏研究。之前有观察性研究表明,维生素D偏低与较高的癌症、心血管发病率有关。但一些RCT试验表示补充维生素D对总死亡率的影响很小。维生素D对慢性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科学家们通过对52个RCT试验进行荟萃分析,以评估补充维生素D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降低总死亡率(风险比为0.98, 95%CI为0.95 -1.02),与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或非癌症、非心血管死亡率也没有显著相关性。不过,补充维生素D可使癌症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6%(0.84,0.74-0.95)。在亚组分析中,补充维生素D3的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补充维生素D2; 不管是补充维生素D3还是维生素D2,均与降低全因死亡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相关性。在不同研究类型的循证等级中,Meta分析可谓位于金字塔塔尖,证据等级高于随机对照试验。在该分析中,补充维生素D3有降低全因死亡率的趋势,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定补充维生素D3是否与降低全因死亡率相关。· NEJM ·
补充维生素D不能预防成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 DOI: 10.1056 / NEJMoa1900906 25羟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在过去十年中,25羟维生素D水平过低已成为2型糖尿病可能的危险因素,而补充维生素D被认为是潜在的干预手段。该临床试验评估了在成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补充维生素D3(4000 IU/天)来预防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年后,维生素D组的平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54.3 ng / ml(基线时为27.7 ng / ml),而安慰剂组为28.8 ng / ml(基线为28.2 ng / ml)。然而,在中位随访为2.5年后,主要结果即患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维生素D组9.39/每100人每年vs安慰剂组10.66/每100人每年。也就是说,每天补充维生素D并没有显著降低患糖尿病风险。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D组的风险比为0.88(95%置信区间,0.75至1.04; P = 0.12)。不良事件在两组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BMJ ·
50岁也来得及!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晚年患老年痴呆呈负相关 DOI: 10.1136/bmj.l4414 从出现痴呆的病理生理学标志到确诊为临床症状,之间可以间隔15-20年。因此,明确痴呆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预防十分重要。有指南建议,针对中年心血管危险因素可预防痴呆。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中,心血管健康评分越高,痴呆风险越低。2010年AHA提出的Life's Simple 7用7个指标进行心血管健康评分并预防心血管疾病。Life's Simple 7的指标包括吸烟、饮食、运动、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和血压。评价出的心血管健康程度为差(0-6分)、中等(7-11分)和最佳(12-14分)。近期有研究指出,该指标同样可用于预测晚年痴呆发病率。这项中位随访24.7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这7项指标可预测老年患痴呆风险。在50岁时未有痴呆症状的人群中,与心血管健康评分差的人相比,中等和最佳评分的人在20多年后患痴呆的风险较低。同时,较高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较低的痴呆风险相关,心血管健康评分中每增加1分的风险比为0.89(0.85-0.95)。通过对亚组的MRI分析也证实,50岁时心血管健康评分越高,20年后整个大脑和灰质体积越大。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您已经50岁了,还是可以从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入手来预防痴呆!健康生活,从改变生活态度开始~· JAMA ·
强化血压控制可减缓脑白质病变 DOI: 10.1001 / jama.2019.10551 在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老年人中,强化控制收缩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对其脑部影响尚不确定。流行病学表明,高血压是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痴呆( SVID)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脑白质病变(WMLs)的发展尤甚。而SVID与认知能力下降、阿尔兹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的发病机制有关。在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患者中,有30% - 60%的患者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那么,强化血压治疗与脑白质病变及脑容量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项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MRI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中,将血压控制在低于120mmHg 和低于140mmHg与白质病变体积增加较小相关(0.92cm3 vs 1.45 cm3)。此外,强化SBP控制也使次要终点总脑容量(TBV)的平均下降幅度更大。也就是说,在高血压成人中,强化降压使SBP低于120mmHg与低于140mmHg相比,与脑白质病变体积增加较小,脑总容量减少更多显著相关。· Lancet ·
头对头PK!Guselkumab vs secukinumab 治疗中至重度银屑病 DOI: 10.1016/S0140-6736(19)31773-8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病程较长且有易复发倾向,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有研究表明,IL-17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对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以前可用的治疗水平,比靶向TNF或IL-12/23p40的生物制剂更有效。而这项ECLIPSE研究旨在比较IL-23 p19抑制剂guselkumab与IL-17A抑制剂secukinumab在第48周的临床优势。这项头对头的研究表明,在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guselkumab的治疗效果比secukinumab更好。在第48周患者达到PASI 90的比例在guselkumab组为84%,在secukinumab组为70%。在其他48周疗效终点(PASI 100,IGA评分0,IGA评分0或1)中,guselkumab组获得应答的患者比例在也高于secukinumab组,这也进一步支持了主要终点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