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本追源,医圣张仲景是如何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

 广源恒顺 2019-08-16

导 言

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堪称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为杰出的医学家,其秉承《内经》理论及经方学派传统,结合临床诊疗实践,开创了中医学术发展新的里程碑。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传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迄今一直被医家奉为“经典”,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在日本、韩国等亦传播广泛。

学中医,需溯本追源,回归经典。

现今,我们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常是先学习了“中基”,其后再用之解释其著作。可是,现在所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发展,汇集融合了从古至今的多种医学理论。这套理论与仲景所秉承的《内经》理论不完全等同。

例如,我们常用于解释仲景学说的名词术语,如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阳虚水泛、阴虚火旺、水气凌心、肝胆湿热、胆气内郁、枢机不利、伤寒表实、阳明腑实等,并非张仲景自己提出的,而是随着后来注家的解释和中医的发展而增添上去的。

并不是想说这些术语有问题,中医可以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使用当时的语言重新诠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临床运用。

那么,没有受过现代中医教育的张仲景,是怎样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呢?

张仲景的学术贡献,过去一直认为主要是“方证”理论,在于其对具体疾病的诊治原则。

其实,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的大量的病因病机方面的名词术语,是在《内经》中所未见的,又或者是对《内经》多种理论的提炼、提升、简化、浓缩,加以发挥创造的。可以说,仲景医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而学习中医、学习仲景医学,最难的地方往往就是太多不同解释,无所适从,如果我们将比“基础理论”更为关键的“仲景医学基础理论”总结出来,才能够直捣黄龙,得知最核心的理论,这对于学习中医,无往而不利。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博士后李宇铭在阐释张仲景的“气”医学观、解读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核心——阴阳气理论方面,本著作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富有启示意义的见解。

例 如:

张仲景的“气”医学观

张仲景的“气”医学观方面,李宇铭博士带来新的视角,影响了整部《伤寒杂病论》的解释。其中的典型例子,在“阴阳脉法”的条文十分突出。

如《伤寒论》12条桂枝汤证说“阳浮而阴弱”。这句话过去一般释成“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以营卫解释阴阳,可是这本身是“阴阳脉法”的写作方式,阴阳脉对应的是阴阳气。“阳浮而阴弱”本身是指“阳气浮而阴气弱”,是指人身上部之气浮而下部之气弱,而非以营卫气作解。阳气本身是一种气,它不等于卫气,阴气亦不等于营气,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层次。

“内证”的研究方式

在“内证”的研究方式上,由于各种正气,如阴阳气、营卫气、谷气、宗气等的生理内容,张仲景一般只提及其在发病时的应用,而较少谈及其生理,因此在本著作每章研究之初,仍要回到《内经》的基本理论先作重温,继而联系张仲景的病因病机理论,以求贴近原意而“见病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