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书信成为过去式

 ht87 2019-08-16

书信这个词,最熟悉的时间应该是在小学阶段,因为那时候开始学写这个东西。已经成年的我们,似乎离它很遥远了。

但书信于我,却有特殊的记忆。

缘起

01

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好友露露写给我的,大概小学五年级。我俩同在一个班里,白天在学校有大把的时间交流,但为何还有那么多话可以写在信里?

这就是书信的优势。小女生的小心思,有些是自己的小秘密,有些是不好意思当面说的。比如有一封信就是一封道歉信,记不太清楚因为什么原因我俩闹了矛盾,打开信的那一刻,内心如波浪翻滚。

那封信之前一直在我老家保存着,大学期间回家无意发现,如获至宝,将它挪到了我的保藏盒里,成了珍品。

我的第二封信是我妈写给我和哥哥的,看到后内心也是激动万分,眼泪刷啦啦的往下掉。特别是现在再去看,才能体会当初他们外出务工时的辛酸与无奈。对彼此的牵挂和关心体现在字里行间,却又羞于直接表达。

02

暖我心的N封信

初中我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上学,和露露分开了。我到了新的陌生环境,班里除了我小表哥外,其他人都不认识。总之内心非常孤独,再加上刚开始学习成绩也较差,自卑心理也不自觉产生。

大概入学2个月后,学校广播站念了我名字,说有我的信,当时想着是谁给我写信呢,看到封面的字时就知道是露露,我激动得手都在抖,拿到信回到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对于我这种守规矩的学生,况且还是我喜欢的樊老师的课,按理不应该在课上看信的,但我实在太激动了。把信夹在书里,看到一半时忍不住哭了,赶紧控制了自己。

当时露露并不知道我去了那所学校,更不知道我所在的班级,她打听了很久才知道。所以,感动从内心涌来。

就这样,我和露露开始了写信-寄信-收信的循环过程,平均每个月我们能收到对方的一封信,了解彼此的学习生活和新的朋友等。这成了我初中时代内心的期待,也成了一股力量。

再后来,原来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在露露那里知道了我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也和我写过几封信。包括红红、加清、雪梅和英子,我也都很激动,一 一回复。

从此,书信成了我的一种交流方式。那时候和玩得好的经常写小纸条传递情感,把生活费节约出来去买好看的信笺纸,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写上几句话,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高中了,和露露的写信变得少了,偶尔以电话取代。那时候双哥到杨家坪上高中了,我们有写过两封信,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

后来,我又以书信的方式,安慰了期中考试失利的杉锅,给小莉同学也写了封建议信(似乎有个阶段她状态不对),可能还给其他人写过小纸条,记不太清楚了。

高考后,我用了一个看似比较高档的大纸盒,把小学到高中收到的信和手工小礼物、画片之类的装在了里面。那是我18岁之前珍贵的记忆。

为了让我高兴的几封信

03

上大学了,我们有自己的手机了,也有QQ、飞信、人人网等交流工具了。却因为之前我说过喜欢书信这种沟通方式,尽管在21世纪了,我还是收到了他们手写的信,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

先是前男友的几封信(我家兄弟不要吃醋哈,那都过去了),接着是琴琴、迪哥、香蕉和朱声玉。也许是因为其他交流工具的迅速发展,虽然收到信我很高兴,但似乎体验不到当初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内心较之前富足了的原因,或者连我这个忠实粉丝都开始嫌弃?

但后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并没有嫌弃这种方式,相反,它已深入我心,只是它的形式随着时代而发生了变化。

04

当书信成为过去式

同样还是在大学,图书馆认识的一个同学,可能那段时间看我状态不太佳。手写了几句话,扫描成pdf档,最后邮件发给我了。说实话,挺感动。

毕业时,我在毕业纪念册下发前回重庆了。后来收到他们寄给我写满留言的纪念册,内心又开始翻滚着。

再后来,微信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了,书信彻底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但它却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我继续飞翔。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都愿意高效率的解决问题,所以,微信语音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我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愿意选择打字。

在我看来,给别人送节日祝福、安慰别人、向别人道歉、祝贺别人等重要或重大时刻,需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文字的力量大于声音的力量。

在请求别人帮忙,商议问题或打探别人等非紧急情况时,书面的文字也优于一连串的语音,这给人一定的缓冲时间,也便于对方查看信息关键点,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礼貌。

这是书信带给我的影响,你不一定赞同,但我却是我的感受。

书信与现在即时性的交流工具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通过微信等交流工具交流时,又要避免将书信的延时性这类思维带进来。

比如,我之前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

“在吗?”

“干嘛呢?”

“能帮我个忙吗?”

诸如此类,本是找你有具体的事情,但就不直截了当的先说事儿。倘若刚好在看手机在刷微信还比较好,信息可以无缝对接的聊下去。倘若这之间有时差,这样一去一回的信息回复,始终踩不到点上去,那不是很浪费时间吗?

所以,希望我的朋友们在给我聊天时,可以省去这种可能出现延时性回答却没有意义的交流。

这是书信带给我的影响和思考。最近几年,也偶尔收到朋友或爱人手写的文字,还是有点小惊喜,嘻嘻~

感谢露露,让书信陪伴了我的中学时代,让我内心多了一份温暖和力量。感谢所有给我文字交流的友友们,谢谢你们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关心、鼓励、祝福、希望和力量。

书信已成过去式,微信正当时,愿我们都能用好交流工具,用心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