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电图专辑【九】异常针极肌电图(2)

 萃萃婆婆 2019-08-16

上篇学习了异常肌纤维的自发电位,今天一起来学习异常运动单位的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的概念在之前的肌电图专辑<四>中已经进行过介绍)

一.束颤电位

    其本质是正常或异常的单个运动单位不规则且不自主的发放。

束颤电位(fasciculation):束颤在临床上表现为自发的肌肉抽动,但很少引起关节移动。束颤电位是指一个运动单位里全部或部分肌纤维的不随意自发放电。通常肌肉表浅处的束颤电位可以被肉眼看到,但肌肉深处的束颤不能被临床检查所发现,而需要经过肌电图检查来显示。

束颤电位起源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在轴索,也有人认为在脊髓或周围神经,它和随意运动时出现的运动单位不一样,束颤电位通常发放比较慢并且不规则,它的发放频率为每秒0.1-10Hz,它的形状很像运动单位所发放的运动单位电位,只是它只在放松时才能看到,它可以2个或3个连起来发放。如果它是一个病理性的运动单位产生,则其形状会比较大而复杂。

束颤电位可出现在很多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的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神经根病、嵌压性神经病等。

然而,正常人也可以出现束颤电位,即所谓的良性束颤电位,但它并不伴随有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也无腱反射异常。良性束颤电位发放的频率比较快,而且多反复在同一部位出现,就像有很多人会出现眼睛跳一样。而病理性束颤电位,如在运动神经元病时,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广泛出现,尤其以肌肉萎缩和无力处肢体更明显。

二.肌颤搐电位

肌颤搐电位(myokymic):与束颤电位的单个运动单位发放不同,肌颤搐电位是由一个运动单位有节律成组自发反复放电而形成发放形式和节律相对固定,也可以叫做成组发放的束颤电位

它的发放频率为5-60Hz,而且每次发放的一组电位里运动单位数量也不相同。它的产生目前认为可能是脱髓鞘运动纤维的异位兴奋。

在临床上,肌纤维颤搐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不随意的皮肤下面肌肉蠕动。局部的肌纤维颤搐多见于慢性神经根病变、嵌压性神经病变和放射性臂丛神经损害。尤其是乳癌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出现上肢肌纤维颤搐时则强烈提示是放射性臂丛神经损害而非乳癌转移。面部肌纤维颤搐可见于脑干胶质瘤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脑干损害。

此外,在一些脱髓鞘神经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也可见到肌纤维颤搐,广泛性的肌纤维颤搐可见于低钙血症、代谢性周围神经病和遗传性肌纤维颤搐。

三.痉挛

痉挛(cramps):痉挛是肌肉的不随意收缩,收缩时伴有疼痛,是很多运动单位重复、无规律的发放,频率可达40-60Hz

痉挛发作时肌电图显示很多正常形态的运动单位电位相互干扰出现很多运动单位电位重复发放,它可以是良性的,如过度锻炼后出现的小腿腓肠肌痉挛,也可出现在一些神经源性损害或与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

参考文献:

1.《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第2版)》—党静霞

2.《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修订版(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