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对话。 我们在课堂上和同学对话,和老师对话,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对话,在社区和居民对话,在商场和服务员对话,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就可以写成一篇篇文章,这也是培养我们倾听能力、沟通能力、记录能力、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 萧红小时候和爷爷生活一起,爷爷教她古诗,爷孙俩一来一往的对话,借助对话,解释了诗文内涵,体悟人生百态。 前面我们学习了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要学会听,学会记,学会看,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这次我们学习萧红的《呼兰河传》,看看小时候的萧红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怎么把日常对话写成文章。 名著速读
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 父亲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不喜欢女孩,对萧红冷漠无情。 只有祖父喜爱萧红,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以古诗为主进行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9岁,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3岁,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 16岁,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第一女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抒情诗。 18岁时,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毅然背叛家庭,逃离家乡,进入北平女师大附中读书。 两年后,因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 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小城作传。 一、二章描绘了呼兰河城风情。 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样子: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 第二章写了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描绘了“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这是小说的聚焦点,也是写的最出彩的地方。 “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我”长到4、5岁,祖父就快70了。 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他喜欢孩子,常常和孩子开玩笑。 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 小学课本《祖父的园子》就选自《呼兰河传》。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小人物的悲惨故事。 选文精读读文章前请思考一下问题:
跟祖父学诗 :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7、8节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 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 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 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
我们知道萧红小时候,父亲对她冷淡,母亲恶言恶色,祖母用针刺萧红手指,只有祖父,包容她,宠爱她,成为她文学的启蒙老师。 在祖父的教育下,学习古诗,背诵经典,成为“民国四大才女”。 《跟祖父学诗》就写了小时候的这段经历。 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早期教育中,当儿童经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教育后,便开始学习些简单的名家诗篇了,其中最有影响、流传最广、成就最大的就是《千家诗》这本书。 《千家诗》是最有影响力的古诗通俗读本,也是我国明清时期的蒙学诗歌教材。 入选诗歌以唐宋近体诗为主,包含五言、七言绝句,都是唐宋名篇。 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变,读来朗朗上口。 每一首诗都有精练的注释、赏析说明和作者简介,便于儿童阅读、理解和记诵。 祖父喜欢孩子,尤其喜欢萧红,对萧红疼爱有加。 他睿智,慈爱,他给了萧红心灵的自由,他允许萧红随便玩闹,他对萧红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祖父博学,萧红跟着祖父学的《千家诗》,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问一答,都是对话交流,也借助这种对话互动,学了古诗,沟通了感情,形成亲密关系。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往方式。 学习中的交流、工作中的互动,生活中的联系,都离不开对话。 也正是借助对话,我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的认识、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是知识传播、文明传递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对话体成为文章写作的重要的形式,如《理想国》《论语》《黄帝内经》及各种戏剧。 对话的内容无所不包,日程生活、自然气候、社会变化、衣食住行、课堂学习、读书收获、思想感悟等; 运用对话,可以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摹写物体、记录活动、谈论思想,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论事说理,都可以囊括其中。 所以学会对话,运用对话体写文章,可以让我们轻松成文,写出满意精彩的习作。 这次,我们要掌握运用对话的方式写学习过程。 学习是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状态,我们时时在学习中,时时在对话中; 我们认真倾听,记住重点,事后整理,就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记录生活中的对话,记录学习中的对话呢? 1.设置好对话人物:一般来说,刚开始写对话体文章,从简单的一对一互动开始,设置两个人物,一个负责讲,做主角,一个负责听和问,做配角,同时要明确两人的分工的性格特点。 如《跟祖父学诗》祖父是主角,负责教古诗,是和蔼的,耐心的,细致的,有学问的; “我”负责学和提问,是调皮的,活泼的、上进的、好学的。 有时,为了增加对话的趣味,可以增加一个对话人物,作为第三者,负责搞笑,调剂气氛。 《跟祖父学诗》“我”很调皮,说话比较天真,行动非常直率,也就幽默搞笑的因素。 这是作家的写作,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写法后,可以尝试升级,让对话变得精彩、有趣、多元。 2. 设置好对话的场景:对话在什么地方进行,场景的设置非常重要,既烘托气氛,又和对话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要交代好对话时的环境,在哪里交流,有哪些东西,每样东西的位置,和对话的内容要有关联,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祖父和“我”在家里学诗,所以文中写道: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祖父教诗是在家里,有五间房,在当时的地方上,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庭。 祖父教诗,全凭记忆,可见祖父国学底子很深,对于萧红的喊叫,祖父既有责怪,更有痛惜,在责怪中透露深爱,在痛惜中体现出呵护。 孩子顽皮,还不了解古诗的内容,不知道古诗的意境,只觉得好玩; 天性中就喜欢表现,结果大声喊出来,祖父说房盖要被抬走,诙谐中透露出爷孙间不一样的感情。 3. 确定好对话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很多,很杂,不可能全部写出来。我们要确定好对话的主题,围绕着一个内容,突出重点,写清楚。 “我”和祖父学习,是在一种轻松玩乐的状态下进行,两人互相说着话,有很多节外生枝的内容; 如聊起天气、吃的东西、不该做的事情、起床晚了、要去园子除草等,很庞杂,如果一一记录,就会损害重点内容。 所以《跟祖父学诗》,重点写了学诗,先写念诗,然后讲解诗意,理解诗的内容,最后念的诗和祖父开讲的诗,前后呼应,相互联系,突出教诗的主题,而对于对话中和学诗无关的内容一律省去。 4.适当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补充对话时的情景,让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人。 祖父教诗时,“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 非常真切地写出当时的心理和做法。当“我”拼命喊诗, 祖父警告说:小心接了房盖,“我”又笑起来,笑了一会工夫,又喊起来了。 这些描写,让对话丰满有趣,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们在学习《跟祖父学诗》这篇文章时,可以找出有关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仔细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妙处。 小结 我们了解到萧红为小城作传,以童年生活为线索,写出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通过选文,我们学会了把日常对话写成文章。 生活中时时有对话,处处有对话,我们只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然后加以整理就可以写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整理时设定好了对话的人物,交代清楚对话的场景,突出重点内容,补充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这样,我们不仅学会了写文章,而且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 平时你是如何参与到对话中?听到哪些精彩的对话? 试着用今天学会的方法整理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