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生于北京,生于京剧世家 1908年,搭喜连成班 1911年,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名列探花 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 1927年,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1930年,赴欧美演出,并获得成功 1948年,拍摄了《生死恨》 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 1955年,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1959年,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 1961年,在北京逝世 艺术生涯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童年,梅兰芳并没有表现出对艺术的天赋,样貌普通,眼镜近视,眼皮下垂,眼镜看人无神,见生人还腼腆的不说话,学习成绩还不好。 初接触京剧,是在8岁,请来朱先生指导,按照青衣传统方式传授。 极为普通的老腔,总是不能上口,先生见此认为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便拂袖而去。谁曾想,在梅兰芳成名之后,两人再次见面,先生有些愧疚,反而梅兰芳谦虚道:“我受您的益处太大了。” 一天清晨,一位名师看见梅兰芳在小树林里练剑,见他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便询问其艺名,得知是“喜群”后,思考半天说道:“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更名为‘梅兰芳’如何?”从此以后,便以梅兰芳闻名。 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京剧选段欣赏 1904年,出生 1922年,首次演出,引起轰动 1923年,再次去上海演出,艺术逐渐趋于成熟 1925年-1938年,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 1956年,拍摄了《荒山泪》 1957年,演出《武家坡》 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1958年,逝世 艺术生涯 幼年家道中落,6岁投入荣碟仙门下,练武功异常艰辛,通过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艰苦的训练,熬过了他悲痛的童年。 11岁登台,12岁开始营业性的演出。 1917年,因嗓子不适,暂不演出,开始深造;变声后,得到了众多名家的帮助,拜梅兰芳为师,后还受到名师的教导和点拨,广泛的涉及文学作品、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的多方面的艺术,以此提升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 经过独特的风格,人称“程派”。 1927年和1931年,亮度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演出剧目: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 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 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 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京剧选段欣赏 1900年,出生 1905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 1909年,初习京剧武生,身体软弱,改学花脸 1910年,学习《彩楼配》、《芦花河》等剧 1911年,到天津演出 1912年,出演了《别宫祭江》 1913年,与王三黑、沈三玉合作了《长坂坡》 1914年,北京举行竞选活动,获得了“童伶大王” 1930年,创作了《相思寨》 1976年,逝世 艺术生涯 因家道中落,7岁就进入了梨园。尚小云出科前后,都收到了不少名师的教导,才会技艺突飞猛进。尚小云在同被旦角中,以女中豪杰为佼佼者。 随后更是排演了不少新剧,其中主要是巾帼英雄居多。 “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居多,需要武功技巧,虽然不具有武勇角色,也会根据剧情的需求,而采取“文戏武唱”方法,以增进视觉上的美感。 风格:以阳刚见长,一方面,做功表演上,强调了一种力度、大开大阔、大起大落、棱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善于利用立音、颤音、顿字和“节节高”的唱法。 30年代,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剧目:《卓文君》、《绿衣女侠》、《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 京剧选段欣赏 1900年,出生 1907年,初接触梨园 1909年,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唱台子戏 1910年,随师到北京 1911年,被称为“正乐三杰” 1924年,拜吴昌硕为师,学习绘画 1927年,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1931年,再次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艺术生涯 幼年家境贫困,无奈,被迫去梨园学戏。凭借强大的耐力与毅力每天坚持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腕,脚踩冰水,点香火头转眼珠。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着厚实的基本功,唱、念、做,可谓是无一不精通。 荀慧生对念、唱非常严格,主张艺术和生活感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真实自然一致,正是荀派的特殊风格。 代表作:《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 六大喜剧目:《元宵谜》、《丹青引》、《绣襦记》、《勘玉钏》、《红娘》、《卓文君》。 六大悲剧目: 《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 六大武剧:《陶三春》、《大英杰烈》、《荀灌娘》、《美人一丈青》、《婚姻魔障》、 《盘丝洞》。 六大传统剧:《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金玉奴》。 六大移植剧:《花田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 六大跌扑剧:《蝴蝶梦》、《东方夫人》、《九曲桥》、《东吴女丈夫》、《战宛城》、《翠屏山》等。 京剧选段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