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冬不拉拉 2019-08-18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成忠臣

好的书作讲究筋骨血亲,所谓筋骨、血亲,是有形质可指,因筋骨出自笔力,血肉出于水墨。这两者处理好了,掌握的到位,书作才有神韵。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讲,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迹象,他的精神气色,肯定不会和健康人一样。书法上的神脉,也是一望而知。我们见那些伪作,仿冒别人的东西,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来当他一心作伪时,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战战兢兢,唯恐写得不像,在落墨动笔时,气脉不贯畅,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样随便,神采便没有了。由此可见,书法中的用墨是很讲究的,墨运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样,易出现病态。病态由来都是笔不正,锋不聚,锋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顿太重、过太滑、提太速、收太缓,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决定的。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一件成功的草书作品,不仅是线条笔力的关系,同样要求墨色在燥润浓渴之间的变化。古人用笔之妙,无不干湿互用者。善于用墨的书家,淡中能沉厚,浓中不滞板,枯笔之中不浮涩,湿笔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浓,浓中求韵,达到水和墨的交融。黄宾虹老先生讲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湿润中求苍劲,是对立之统一,历来不易。

在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笔力笔法的基础上,今年开始用墨,我常想,为什么古人用笔那么好。近年分析古人写字都是研墨,他们没有现在我们所用的一得阁墨汁。我现在写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阁墨汁及其其他别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块)渗点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胶质。(注:墨汁中含有胶质,写字容易滞笔)对于用墨之法,我认为笔内含水不宜太多,这样用笔则苍润,行笔涩重而不浮滑,同时将笔内的水分慢慢挤出,用笔则润。方法是:找些旧报纸用于擦笔,留80%的饱成墨即可。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不精此道的书家,用墨漫漶,漂浮于纸上,浮烟涨墨,用古人的话讲,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古人这话是用笔,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样会犯这个毛病。书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后,是有讲究的。或先蘸墨,而后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后水再墨,或先水后墨再水,技法是多样的,尽在每一个人对墨法的领悟之中。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画家李琦先生生前我们讨论过墨法问题,他用大笔在墨中蘸了很多清水写了个大字“寿”,这种写法尽管字有特色,但我觉不可取,这属方法而不是技法。与画家张仁芝谈论墨法,他用了作画的方法,即笔笔用墨多变,忽淡忽浓,我觉既“花”而且“乱”,没有整体感,不是书法的效果,在笔走龙蛇之中墨法有一种变幻微妙的流动美和阳刚大气之美。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书家懂得用墨之法很少,都是现成的墨汁书作,写出的东西乌黑一片,板滞之气泛滥,天然韵味淅失,可谓悲矣。这种现象在当今书坛属普遍现象,都是一些农村民办教师写春联的方式,用现成的墨汁兑水书写。有人曾问我中国有多少书法家,我说用传统的要求来衡量没有200个书法家,众人很惊,我说我是认真的,也是实话实讲的。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现在那些写字的不叫书法家,我不知道应该叫什么,你翻开当今书坛上的那些字,包括有些所谓“大家”的字,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横涂竖抹,狼目满籍,让人看了呼吸急促,神经紧张,我不知这应该叫什么。这些人不是在休养书艺,而是些利欲熏心之徒的张牙舞爪,装腔作势。还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书法、笔墨,写字一漆黑,就是农村老先生写春联的水平,都是些幕已夸能的浅薄庸俗之辈,成天痴说痴道,皆是“我是欧***的关门弟子”“我是沈*最得意门生”。当今书坛有这么多的书家,是说明俗眼太多,何谓俗眼,对书法一知半解,说穿了是功力不到,在艺术上缺乏休养。正因为有俗眼,有俗眼权威,有俗眼专家,有俗眼评论家,才会出现草率为流丽,板滞为规矩,装缀为功夫,歪斜为姿态,浮滑为活泼这些书坛状况。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全国书坛有多少精通书法、墨法的书家我们不去论,但就山东而言,我也就发现刚去世的魏启后老先生笔法,墨法研习的较到位。当今书坛的那些所谓顶级大师、大家到底水平如何,你只要把他们的作品拿来与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这些老前辈书家的作品一对照,他们之“轻”即一目了然。

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在人格及道德没落的中国艺术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气节。以一己之力挑战邪恶,拉开了作品会说话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吴冠中、史树青誉为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浅谈草书的墨法之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