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书法中的用墨

 尚和蒙学教育 2010-09-14

浅谈书法中的用墨

2010-08-10 14:49来源:网络作者:天涯

          有墨处必有笔,有笔处亦有墨。书法创作中的用墨(即墨法),历来为书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明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现代沈尹默也说过:“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书法论丛》)这里所说“五光十色的神采”,正是指墨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说,墨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浓墨色彩深沉,光彩黝然,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浓墨又会使字迹清晰饱满,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故历来为书家所喜用。观东坡书法,多以浓墨书写,浑厚朴茂之中更显空灵。与浓墨相对,淡墨能给人以醒彻空灵、清疏淡远之感,其特有的清远淡雅的灰色调,别有一种味道。古之书者也不乏“淡墨高手”,最典型的便是董其昌。其书法崇尚天真平淡,墨法更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就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

         上述不论浓墨还是淡墨的运用,实际上与书者对自己所书字体以及全篇作品所表达情调的准确把握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墨法的灵活运用还依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而定,如清人刘墉喜用浓墨,而王文治却善用淡墨,两人分别被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墨法实际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可言,当然古人在论及创作中一些不同书体所需的墨法运用时,也多有阐述。如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专门列了“用墨”一节,其中就谈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古人用墨多有讲究。如《赵希鹄论书》中言:“古人晨起,即浓磨墨汁满砚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之不尽则弃之,来日再作。砚池必大而深,故书皆遒劲。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今人多尚渴笔,盖非古也。”清王澍《论书剩语》云:“古人作书……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则但取墨华而弃其渣滓,所以精彩焕然,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散也。”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许多书家对用墨多有忽略,所用砚池数年不洗,渣滓满砚。更有甚者,用低质量的“臭墨”书写作品,使笔滞难行,作品看上去嶙峋干瘪、了无生趣,令人难以欣赏,更谈何“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散”?

 

         与古人用墨相比,我们今天用的墨汁大都是已加工好的,这既有利处,亦有其弊端。利处是便于携带,用来方便:弊端是假冒伪劣的墨汁充斥其中,难辨真伪,一旦被其所骗,就会影响所书作品的质量。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墨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应该使所用水、墨、砚保持纯、新、净。正如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所说:“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这即是悦所用水要纯净而没有杂质,必须是新取之水:墨须新磨的墨汁,而不是隔夜的宿磨。磨墨时,应注意不要用热水或茶水,用力要保持平衡,不宜猛,要徐缓而平稳,磨到墨汁浓度适宜即可。如果用现成的墨汁,也要注意加水调匀后方可书写。这是用墨的先决条件,临池者不可不知。

         第二,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讲究筋骨血肉、浓淡枯湿的变化。筋骨血肉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的。《翰林要诀》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说到底,书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直接控制。与国画相比,书法中的墨法虽较为简单,但若书家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对水墨技巧能够熟练掌握、恰当运用,必会使作品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相反,如果不懂用墨,只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那便不成其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了。因而,书家要提高自己在用墨过程中对“水”的控制能力,使水墨技巧的发挥能得心应手。这需要我们在不同书体的创怍实践过程中去总结经验。一般来说,作楷宜用浓墨,然不可太干,作楷最忌燥;行草则可燥润相间:大草作品,如果加以涨墨效果,又会给人以墨气淋漓、畅然痛快之感。除此之外,国画中的水墨技巧也可适当借鉴,用于书法创作当中。

         第三,笔与墨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我们在书写实践中不难体会到,要真正使水墨调和匀适,最终还须通过毛笔的灵活挥运,才能使浓淡、枯湿、燥润的艺术效果通过点画用笔呈现在观众面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也说:“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然非积数十年之功,不禽=臻此妙境。”

         墨法的灵活运用是在熟练的笔法基础上去发挥的。作书,笔锋到处,水墨已下注入纸,所以运笔的轻重缓疾、提按顿挫,会使笔毫之内的水墨在纸上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即是“墨法源于笔法”的意思。一个书家墨法的成功运用,是与其扎实的笔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精能者,往往用墨也能灵活挥运、无不如意。陈绎曾将蹲、驻、提、捺、过、抢、衄几种用笔归为“血法”,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用墨要慎思活用,要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然而这并不是说为达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去落墨。它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感受,通过精密的思考,在笔法娴熟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才能实现。

         我们在欣赏颜真卿、王铎等人的书法时,往往惊叹于他们墨色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浓不滞、枯不瘠、润含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对于这些我们不能硬性地“仿学”,而是需要我们灵活对待处理。正如明解缙在《春雨杂述》里边讲的:“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存天巧,奇妙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总之,对墨法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讲出来的。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体会,相信有一一天,墨气淋漓、血脉贯通的磅礴气势,淡而意远、静而境深的艺术妙境,“清馨出尘妙香远”、“天机流露出精神”的艺术效果,也会进入我们的书法作品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