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亲子时间,却不知如何教导孩子?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雅博学苑 2019-08-18

不知不觉,暑假已过去大半时间,想必培优的孩子也大多完成了任务,暑假作业也写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进入真正的亲子时间。不少家长也许正在寻思,带孩子去哪儿放松放松。

放松之余,利用宝贵的亲子时间,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加油,也是优秀家长一定要做的。

然而,如今的家长本身不少都是独生子女,自己还没学会为人处事,又怎么教孩子呢?

也有家长认为,花那么多钱送孩子去读书、培优,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又那么大,哪有时间管孩子,有老师和学校教不就够了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认知误区。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作为80后、90后的父母,该如何利用亲子时间,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我们来看几则小故事,看古人都是怎么教孩子的。

01

公元前265年,赵国惠文王去世,儿子孝成王继位,因年纪小,就由赵太后摄政。

秦国得知赵国国王死了,乘机举兵攻赵,很快就占领了三座城池。赵国忙向齐国求援。齐国则要求赵太后把小儿子长安君送来作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非常疼爱小儿子,死活不肯答应,还跟大臣们说,谁如果劝她这样做,她就当面吐他一脸口水。结果,大家都不敢劝,赵国危在旦夕。

这时候,大臣触龙站了出来。他说了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解释说,赵太后在嫁女儿的时候,曾拉着女儿哭泣,这是念她嫁到远方,孤身可怜。女儿出嫁后,赵太后每次祭祀,也一定为她祷告:希望她千万不要被赶回来。“这并不代表您不想念女儿,而是为她的长远做打算,希望她生儿育女,一代代做国君啊。”

接着,触龙进一步阐述:太后您疼爱儿子,更要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这么高,又给他肥沃的封地和珍宝,却不让他趁这个时机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赵太后听后,恍然大悟,很快就送小儿子去齐国作人质,赵国的危难也随之解除。

2000多年来,《战国策》中的这则小故事《触龙说赵太后》,开悟了无数的中国父母。

真正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溺爱,而要从长远处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让其拥有可以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02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据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德的就有72个。他应该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吧。那么,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教育自己儿子的?

《论语》中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伯鱼是孔子的亲生儿子。孔子对他应该比对其他人更加上心吧?因此,陈亢就问他,“你学到的东西,应该得到了老师的秘传吧?”

伯鱼却说:“没有啊。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过庭院时,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艺术。于是,我回去学《诗》。又一次,他还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我就听他教过我这两次。”

于是,陈亢回去就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懂得了礼的重要,还明白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过庭闻礼”的典故。

这件事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一定要不偏不倚,不搞特殊化。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如果我在学校跟人打架,或者被老师责罚,回到家中,即便自己受了伤、有委屈,父母也定会责打一番。因此,我们即使在外吃了亏,也决不敢回家“搬救兵”。

再想想现在,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玩耍,受点擦伤、有点委屈,家长轻则兴师问罪,动辄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老师数落学生语气重一点,家长就不依不饶。

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没有“玻璃心”,可能吗?现在的中学生动不动就跳楼轻生、割脉自残,更有甚者,殴打、伤害父母家人。

在为这种现象痛心疾首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扪心自问:这归根到底都是谁造成的?难道是孩子天生的吗?作为家长就没有责任吗?

03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大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成长,正应了福禄贝尔的那句话:“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发誓绝不改嫁,要独自一人把孟子教育成人。

刚开始,他们住在孟父的坟墓附近。这样,孟母前来祭扫、纪念都很方便。可时间长了,孟母发现,孟子竟然学着出殡的人,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地方不能再待下去了,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这里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可不久之后,孟子就学着集市的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看到后又很担忧,怕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市井小混混。于是,她毅然带着孟子再次搬家。

这次,她搬到了学堂旁边。从此后,孟子就在学堂里跟着老师学知识。为了让孟子潜心学习,孟母还告诉他:如果一个人对学业半途而废,那就像织布到一半就停工一样,是不能用的。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拼了命要攒钱买学区房的缘故。

当然,如今房价这么高,让工薪家庭“三迁”,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果外部环境达不到,起码要把和睦家庭的小环境做好吧?

04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士族,却生逢乱世,虽博览群书,却也颠沛流离。他将自己一生关于立身、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颜氏家训》,被认为是中国家教的典范。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认为教育孩子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注重气节培养。

颜之推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启心智、完善德行、行道利世,因此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则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和踏实的主张。

他十分重视早教,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他的几个孩子,都是从3岁开始就背诵经典。孩子们问他:“我们知道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读这么早呢?”他回答:“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候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受益终身。”

从《颜氏家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严格要求,越早越好,同时家长也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颜之推还提倡终身学习,不仅强调早教,还提出了直到如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晚学思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05

我们再来看几位母亲的育儿小故事。

陶侃是东晋名将,曾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等。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为平定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少有人知道的是,他出身单亲家庭,父亲早早就去世了,靠母亲一人把他教育成才。

陶母织布为生,生活穷困,但她一再要求儿子,交朋友要多交比自己水平高、更有文化的人。有一次,同乡的举人路上遇到大风雨,就借宿在他家。这时,举人的马没有饲料了。陶母就把自己床上的稻草席取下来给马吃,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用来招待这位客人。

这位举人深受感动,在他的推荐下,陶侃慢慢走上仕途。陶侃当了大官之后,送礼的人就多了起来。一次,他收到一些腌鱼,就派人送到家里。母亲收到后,原封不动又退了回来,并写下书信,要他为官清廉。

陶侃羞愧难当,决心遵从母亲教诲,清清白白做官。后来,他的曾孙陶渊明,就多次辞官,成为中国田园诗的鼻祖。

再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在母亲看来,家里再穷,志气也不能短。因此,她起早贪黑,一定要供儿子读书。没钱买笔和纸,她就找来芦苇,教儿子在沙地上写字。

后来,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被罢官。他回到家里,母亲却毫无怨言,反而安慰他:“你因为正义才被罢免的,不能怪你,只要是正义的事,我都支持你。”

还有民族英雄岳飞。岳飞10多岁的时候,金人侵犯,宋军吃了很多败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大家都想躲避战乱。在这紧要关头,岳母却执意要儿子参军,报效国家。为了让儿子树立远大志向,谨记教诲,她甚至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字样。

后来,岳飞果然英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虽然被奸臣所害,却让后世人记住了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也记住了英雄背后伟大的母亲。

06

以上这些古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虽然不能教给你如何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却能教你如何塑造孩子的人格,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可以自己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人。

特别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说,既然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学校呢?

这也是一种认知误区。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不代表着就能替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上,人一生的成长要接受三种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健全人格,以及综合素质训练;

学校教育,则是对孩子的知识传承、思维训练、技能训练、意识形态训练,以及综合素质训练;

社会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思想和人格,以及为人处事的经验技巧等。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总而言之,作为父母,切不可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事了。孩子最好的老师,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