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结合孝文化,把佛教节日演变为盂兰盆节

 fxiaog 2019-08-18

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至东晋玄佛合流后,在南方地区得到极大发展。“七月半”也叫“盂兰盆节”,这一名称体现了该节的佛教因子。相对于道教斋醮日的清冷形式,佛教的盂兰盆会香火旺盛,应者众多,刘宋时己成为百姓普遍参与的民间节日。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写道:“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佛教盂兰盆的来历相对于道教中元节的源头就显得明确多了。盂兰盆节没有中元节名称复杂的源流和内涵,亦没有久远的历史与传说,有的仅仅是感动众人的孝道践行者一一目连。目连为救其母解脱饿鬼之道,听从佛祖的忠告,“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从这个故事出发,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后世佛教弟子皆可奉盂兰盆斋,以表孝顺之心。盂兰盆斋的初衷就是为超度、解脱在轮回过程中受难的,包括已故父母之内的七代先人的亡魂。该斋会本不是为个人专设的斋会,而是为佛家弟子所设,它是集体性的、大规模的普度众鬼的佛事活动。文献也记载,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每年七月十五曰入寺送盆供养诸佛。

不过,《盂兰盆经》并非印传佛经,它是由中土僧人据印传佛经中的相关记载改编而成的。“盂兰盆”原意为“解倒悬”,是解除困苦的意思,当它传入中国后,被误解为了盛放花果的盆器。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常会见到“盂兰盆”以器皿的形式出现,如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载:“今人弟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荷叶,中贮杂馔,陈目连母画像致以祭祀之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间“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彩缕缯,摸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将心思花费在制作盂兰盆上。

无论怎么说,盂兰盆节的缘起具有宗教的单一性,但节日影响力却尤为广泛。佛教文化传入中土,结合中国本土的孝文化,把原来的佛教节日演变为盂兰盆节,得到了百姓们的信奉。从南朝梁武帝举行盂兰盆斋开始,每年七月十五,凡信佛教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每逢此日,便会入寺参与斋会,久而久之,盂兰盆节也就由宗教节日演变为民俗节日,延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