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西湖诗坛一代新风的《西湖竹枝词》,影响有多大

 真友书屋 2019-08-19

“湖中儿女好腰肢,织金衣裳光陆离。见人不语背人笑,唱得杨家好《竹枝》。”这是元代诗人秦约写的一首《西湖竹枝词》,所谓“唱得杨家好《竹枝》”,是指元代大诗人杨维桢创作的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湖竹枝词”。竹枝词原是流传于沅湘、巴渝一带的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说,他在夔州一带听到儿童唱竹枝词,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歌者扬袂而舞,歌词含思婉转,于是学习屈原创作《九歌》的精神,借用传统“竹枝”体创作“新词”。这样就开创了文人采用这种民歌体来写诗的风气。因为它清新、通俗,格律限制较宽,反映的又是民间质朴的生活情调,所以特别受人喜爱。当然,如果从创作数量上看,唐宋诗人创作竹枝词存留的并不多,直到元末杨维桢“西湖竹枝词”风靡文坛后,竹枝词一体才由涓涓细流而成汪洋大海。

杨维祯(1296—1370),字廉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天台县尹,改任绍兴钱清场盐官。生性刚直,不肯与人同流合污而长期沉抑下僚。后转建德路推官,最终升为江西儒学提举,但已时逢战乱并未赴职。因喜爱西湖山水之美,遂迁居依江襟湖的吴山铁冶岭,自号“铁崖道人”。

后游洞庭得铁笛一支,更自号“铁笛道人”。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他被召到京(今南京)编礼乐书,留京数月辞归,不久就去世了。元顺帝至正初年,杨维桢创作了极负盛名的九首《西湖竹枝词》: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

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鹿头湖船唱赧郎,船头不宿野鸳鸯。

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

家住城西新妇矶,劝君不唱缕金衣。

琵琶原是韩朋木,弹得鸳鸯一处飞。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侬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湖口楼船湖日阴,湖中断桥湖水深。

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

病春日日可如何?起向西窗理琵琶。

见说枯槽能卜命,柳州巷口问来婆。

小小渡船如缺瓜,船中少妇竹枝歌。

歌声唱入箜篌调,不遣狂夫横渡河。

石新妇下水连空,飞来峰前山万重。

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忽似飞来峰。

望郎一朝又一朝,信郎信似浙江潮。

床脚搘龟有时烂,臂上守宫无日销。

这九首诗收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所编《铁崖古乐府》卷十,另有明人宋绪编《元诗体要》载《西湖竹枝词》十首(篇目稍有出入),题下有序,从中我们得知他创作的缘起是有感于以西湖为题材的“湖中曲”在“今乐府”(即元曲)中已经很多,但却没有人用《竹枝》的曲调来写“湖中曲”,所以他创作歌辞来“补《竹枝》之缺”。

第一首是为西湖风光张本,也是为西湖作“竹枝词”的开场白。相传南朝钱塘著名歌妓苏小小家住西泠桥一带。西泠桥边旧有苏小小墓。白居易诗:“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杨柳枝词八首》其四)第一句用“苏小小”是为了巧妙地绾合第二句的“苏公堤”,“女当垆”,让人联想起词人韦庄词“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意境。这两句不但道出了西湖湖山之胜、人物之美,而且还描绘出西湖那轻灵委婉的悠久历史、才气超逸的人文底 蕴。三四两句是对西湖的由衷赞美,南来北往的客官切莫错过到西湖一游的良机,因为此地的风光在元朝广阔的版图上绝无仅有。这种赞叹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生发出的,但从竹枝词的风调而言,将它理解为苏堤“当垆女”自豪的夸耀语,更能情景毕现,情韵兼胜。尤其是那一个“须到此”的“须”字,有着不容置疑的口吻,极为生动传神。由于第一首诗揭出出场的主人公是“苏小小”、“当垆女”,组诗的主题是写儿女之情,所以后八首就以女子口吻,抒发对爱慕之人的坚贞情感。

第二首是一曲唱给“赧郎”(所爱之人)的忠贞之歌,结构上采用一句承三句,二句承四句的方式。我不会随便和别人结为“野鸳鸯”,也不会贪图那珍珠钱财的车载斗量,我站在湖中鹿头船上敞开心扉,今生只为你歌舞、为你而亡。

第三首以韩朋夫妻不畏强权、以身赴死的典故来表明坚守爱情的心志。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春秋时宋大夫韩凭的妻子为宋康王所夺,后夫妇俩双双自杀殉情,墓地上长出两棵上下交错的树,有鸳鸯鸟一对,常在树上栖息。宋国人称此树为“相思树”,又称‘韩朋(凭)木”。

第四首以隔湖相望的南北高峰起兴,表达自己愿与心上人长相厮守的心声。前两句先劝郎,“莫上南高峰”,再劝自己,“莫上北高峰”。为什么呢?后两句道出个中原因:南北两峰上的云和雨可以相催相会,而我们一对恋人却无缘相会,令人愁苦欲绝。这里的“云雨相催”是就眼前景物而触景生情,却又与传统上以为典出宋玉《高唐赋》,喻指男女欢情之义若即若离。这首诗是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明人李东阳称其为“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的典范之作。(《麓堂诗话》)胡应麟亦以为“其婉丽,梦得靡加”。(《诗薮》)

第五首从“楼船无柁”、“断桥有柱”设喻,行船无舵则方向难以控制,没有定准,喻指男郎情意不可捉摸;尽管如此,我对郎的心就像断桥桥柱一样坚固且深沉。有柱,是有主(意)的谐音双关语。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得其神韵。

第六首“枯槽”指琵琶。“来婆”指能预卜未来的算命婆子。以卜命来抒发自己对郎心思的不可捉摸,对爱情的迷茫,颇有哀怨之意,然不见于词,写得颇为含蓄。

第七首“箜篌调”因为暗含着“狂夫”与妻子双双溺河的悲剧故事,弹起来曲调哀怨凄凉。这位舟中少妇的竹枝歌唱得莫名的凄怆,她的“狂夫”在哪里?费人猜想。但她的思夫之情与她的歌声一样,亲切实在。

第八首原注:“石新妇,即秦皇缆石是也。”也就是湖西秦始皇缆船石,第三首“新妇矶”即此处,与“望夫石”意思相同。为了等待郎的归来,我心甘情愿化作那伫立的石新妇;你也许会像飞来峰一样,忽然飞到我的跟前。女子的爱情誓言可谓惊心动魄,而“飞来峰”的比喻又透露出无奈之情。

第九首写望郎不归而自己为其守住贞操的信心日益坚定。《史记》记载,南方有老人以龟支撑床脚20多年,老人死了而龟仍然活着。守宫喻指女子的贞操。我对郎的思念就像钱塘江周而复始的潮信一样没有变化,那支床的耆龟还有死的时候,而我忠贞不渝的情思永远不会消歇。写来是那样的蕴藉动人。

杨维桢说自己“闲居西湖者七八年,与茅山外史张贞居、苕溪郯九成辈为唱和交。水光山色,浸沉胸次,洗一时尊俎粉黛之习,于是乎有《竹枝》之声”。(《西湖竹枝词》序)在他的诗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种西湖儿女的形象,她们已不像传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温柔而娇弱的女性,却显得粗壮而豪爽。她们是在湖山间、阳光里,而不是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中。她们对恋情的渴求被表达得如此真率,如此强烈。这种新的人物形象,给文学输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可喜的转机。这些“俊逸浓爽,如有神助”(胡应麟《诗薮》)的《西湖竹枝歌》一出,传遍大江南北,四方名人韵士,争相属和。今人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辑录了始于唐代止于民国的4000多位作者的6万多首作品。可以看出,正是杨维祯的努力,竹枝一体才真正得以光大,并开始进入新的时代。而在杭州,明清时代各地作者纷至沓来,选胜搜奇,将西湖风情、钱塘民俗,都采来写入西湖竹枝词,出现了“竞向西湖咏竹枝”的创作奇观。在明代出现了如沈明臣《西湖十二月竹枝词十三首》、张遂辰《西湖竹枝词十八首》这样的连章体组诗,徐之瑞《西湖竹枝词》多达102首,而且出现了专写西湖景观的作品,如徐熥的《西湖十景竹枝词》,分别是:六桥烟棹、三竺晚霞、九里松风、孤山梅月、桃溪花雨、石屋晴云、采鹢红妆、锦塘春柳、龙泓漱玉、鹫岭观曦。而许楚的《西湖竹枝词》则描写了西湖的17处景观。清初徐士俊、吴景旭收集前代的西湖竹枝词,各编有《西湖竹枝集续集》刊行于世。清代是包括西湖竹枝在内的各种竹枝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顺治十八年以钱谦益为首的一批诗人在西湖画舫中品评《西湖竹枝集》,80多岁的钱谦益评说:唱和者虽多,终究还是不如老铁的原唱。除此之外,周元亮举陆仁诗,施尚白举张简诗,王猷定举严恭诗……最后朱彝尊举沈性诗:

“依住西湖日日愁,郎船只在东江头。凭谁移得湖山去,湖水江波一处流。”认为“不独寄托悠远,且合《竹枝》缥缈之音。”“于是诸公皆饮,予亦浮一大白。”以品评《西湖竹枝集》之甲乙而佐酒,显然成为清初诗坛中的一桩佳话。清代创作西湖竹枝百首以上的如陈璨《西湖竹枝词》一百首,陈希濂、李芝、陈祖昭各有《西湖棹歌》一百首,苏廷魁作《西湖杂咏》一百首,许承祖作《西湖渔唱》长达365首。嘉庆六年(1801)王昶掌敷文书院,课诸生西湖柳枝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诸生争相应和,得《西湖柳枝词》300余首五卷刊行。西湖竹枝词形式上主要是七言绝句,乾隆四十四年(1779),袁枚以五言绝句创作,题为《西湖小竹枝》,如其五:“远远韬光磬,声声净慈钟。鸳鸯听不得,飞上北高峰。”也写得幽秀可叹,余味悠长。

“又到西湖唱《竹枝》 ”(杨维桢《题云居》),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以其清新的民歌色彩, 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圆熟的比兴手法,讴歌了西湖的生活画面,为西湖诗坛开创了一代新风,是西湖文学史上一朵风韵独绝的奇花。

图片来源书籍

文章原名《唱得杨家好《竹枝》

——杨维桢<西湖竹枝词>》,内容有删减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