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什么又功成身退不愿为官呢?

 笑傲江湖1001 2019-08-19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有经天纬地之才,从封疆大吏一级级向下做到了九品(类似弼马温的职位),大清的各级岗位都做过一遍。因周培公举荐,康熙重新启用姚启圣,让其统筹收台事务。大功告成之后,姚启圣辞官归隐,激流勇退。姚启圣的退隐,有个人原因,也受到朝中形势的左右,他是顺势而为。

一方面,从康熙角度来讲,他的用人方略已经大大突破了前人的规则和器量,而且这个过程是艰巨复杂的。

另一方面,从姚启圣来讲,作为一个汉族老士人,有着明朝以来的风骨和志向。在一个外族统治汉族的社会里,知道进退与取舍,既是对康熙皇帝的一种感恩,也是成全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我们一一来分析。

满清的执政基础——贵族政权。

满清的政治制度基础与之前的明朝,唐宋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对明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复制和搬弄,但是有一个核心的基础却保留了,那就是满清的政权属于贵族政权或者说贵族政治,而自秦汉以来,除了元朝之外,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属于士人政治或者士人政权。如果要追溯贵族政权,还要回到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商周奴隶制社会。

所以,姚启圣不同于明珠索额图,康熙皇帝和明珠索额图是贵族政权的代表性人物,而姚启圣就算是做到了总督之位,就算是将大清的所有官位都做了个遍,他也只是一个汉族的士人,不是政权基础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点,康熙明白,索额图明珠明白,周培公明白,姚启圣更加明白。

满汉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康熙皇帝搭台,周培公姚启圣演戏。

姚启圣的出山,来自于周培公的推举。有人十分惋惜周培公,认为这个为康熙立过汗马功劳的人得到的却是康熙的猜忌和压制。其实反过来想想,正如周培公所言,康熙的举动已经很不错了,在满汉关系如此的情况下,并非是康熙皇帝本人不愿意任用汉人,而是满清这种贵族政权政治体制不允许他大力任用汉人。

大清朝对汉人的任用缺乏基本的信任基础,这也难怪,因为是以满清女真族10%的人统治90%的汉人,有关清宫档案有明确的记载,对于清朝政府组织机构中,四分之三的人是满人,而汉人只有四分之一,在主要岗位的正职以及要职岗位百分之百都是满人,汉人最多只是担任副职或无关紧要的职位,能够坐上总督和巡抚的人在前清基本上没有。在军队这样的要害部门,汉人基本上是无法涉足的,大清两百多年里,只有一个汉人岳钟琪做到了抚远大将军的位置。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汉人在满清政府眼里的地位。这还要说康熙皇帝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知道通过给汉人机会搭台,他们才有机会演戏。换做是元朝,你曾记得几个汉人名臣武将?

士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个人归宿。

周培公即使人在盛京,临死还献上自己的大清皇舆图,说明了一个汉族士人的价值取向在于家国天下,无论是谁在统治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汉族士人的风骨和胸怀器量。

其实姚启圣也一样,当明珠索额图等人在康熙面前忧谗畏讥的时候,康熙皇帝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难不成他还要反了不成?这是康熙皇帝对姚启圣的一个简单评价,但是折射的事情确是一个汉族士人的胸怀和志向。

如果大家还记得康熙在收复姚启圣的时候所采用的招数时就应该明白,一个不贪(明珠查无所获)不占,心志干净得像明镜的姚启圣到底一生所为何图?除了那张尖酸刻薄的嘴和士人的傲气之外,真的干净得一无所有。但这不正是康熙所需要的吗?

在康熙搭建的舞台上,作为汉族士人的代表,只有演戏的权力,这也是汉族士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唯一通道。姚启圣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对于平台之后的归宿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还有周培公在前,他只是步周培公后尘而去罢了。

在此,我就不赘述康熙所谓用人方略的问题了,很多人都说过了,姚启圣的去留问题不是姚启圣本人所能决定的,他必然跳不过自己所依赖的这个舞台以及背后的相关制度等环节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