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抛弃“成见”,《外台》茯苓饮治伤食吐泻

 靖哥哥7m61n7y8 2019-08-19
2018-10-25案:
蒋某某,女,31岁,身高161cm,体重70kg。
患者自述,10月22日因饮食不节出现胃中刺痛。第二日开始上吐下泻,输液两日后改善不明显。线依然吐泻,吐未消化食物,泻时肠鸣音亢进,无肛门灼热,无里急后重。今晨起4:00吐泻一次。刻诊:口不渴,不欲饮;胃纳差,食入心下堵,打嗝,伴胃痛。
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而滑。
右脉弦,左脉沉弦。
诊为:伤食吐泻,胃失和降
拟方: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合保和丸改汤×3剂。
黄芩15
白芍10
甘草10
姜半夏20
神曲30
炒山楂15
莱菔子20
陈皮15
茯苓20
生姜20
嘱患者服完一剂可来复诊转方。
复诊:2018-10-27
由于患者陪同孩子比赛故而未能药后复诊,今已服完两剂,笔者微信问询。答:2剂后改善不明显,依然胃中作痛,腹泻而恶心欲呕。
诊为:胃虚停饮,气机不降
拟:茯苓饮加姜半夏、桂枝×3剂
茯苓15
生白术15
枳实10
陈皮12
党参15
姜半夏30
桂枝10
生姜20
随访:2018-11-2
微信随访,得知患者仅服药3剂则愈。如图:

思考:
笔者初诊时可以说称得上一次“误诊”,只因为患者起于“饮食不节”便断为“饮食所伤,食滞胃脘”,实为不妥。若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在当时患者并无“舌苔黄腻而浊”,亦无“浓重口气”,还有一点便是并未问询患者“大便是否臭秽”。
黄芩汤在《伤寒论》172条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案中虽患者诊时恰逢气温骤降之时,患者着衣厚实,但并不代表患者就是太阳证;彼时患者的呕吐实为伤食之后导致的中焦气机逆乱,非少阳之呕。故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应用在本案中是错误的,患者的舌像无丝毫的热证。
《外台》茯苓饮的应用实际是在笔者写作《<外台>茯苓饮治胃病两案》之后才彻底掌握的。笔者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其强调患者的“舌像”,舌像既能反应脾胃现状又能反应疾病的进退。其中茯苓饮的舌像是极为特殊的,其抓手在一个“虚”和一个“饮”,故而舌像是淡的,苔是滑的,大部分有齿痕。由于患者尚有干呕,故而加半夏合成小半夏汤以降逆止呕,加桂枝平冲逆以理气机。
另胡老对茯苓饮有精彩论述,云“本方(《外台》茯苓饮)是四君子汤去甘草而加入橘枳姜汤,临床可用治胃虚停食停饮之胃部不适症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冯世纶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