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治者治皮毛-----“衣”医不舍

 _深圳_温海洋 2019-08-19

“衣”医不舍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

阳气终将耗散殆尽,这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养生,

落在实处是让阳气能维持的久,保存的长一些。

“不妄耗其真”的意思是:

不要把真阳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

人就像盛有气血的杯子,

生命的长度和质量由保温的能力所决定。

我不愿只做玻璃杯,我要让我的杯底,

杯身包裹上保温材料,成为一只保温杯,

防御杯外的寒冷,守护杯里温暖。

把它们留到最需要的时候,

打开盖子,体现生命的价值。

 (Tip:一个玻璃杯和一个保温杯的保温能力可以达到几十倍的差距。)

防病其实就是防病因

《黄帝内经》提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给我们提出了养疗的高标准

也就是防微杜渐的意识,将疾病防范于未然。

可是,

现代医学诊断的人体疾病有2万多个,

病机病因无限复杂。

英文常用病理学词汇就有六七千,这两万多种疾病要全部熟记都困难,我们怎么去防呢?

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智者养生其实就是防病因

把疾病的来路搞清楚了,就自然知道怎么防病了。

两千年前《伤寒论》给出的结论是,病的两大成因:

一为外邪;二为虚劳。

无论六经辩证还是两万种病都可归结为这两个原因。

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更以风寒为甚;

什么是虚症、虚劳?

就是人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

身心不能放松,积劳而成的疾。

所有的病人都是因为身体下降后才生病的,

而不是生了病再身体下降,

这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一个哲学观点。

人25岁后的自然衰老,

以及过度的操劳消耗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而身体机能下降后,正气的防卫功能就减弱了,

外邪进入,造成虚劳更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衣医不能舍

中国文化分为医学、易学、道学、禅学四个模块,

这四个重要模块最终讲的是衣食住行,

通过医易道禅的经典讲衣食住行,看似很平常,

但我们老祖宗讲“道在平常”,

越是平常之处反而越有道。

所谓的不凡都是在平凡中彰显的。

穿衣就是最平常的养护。

衣服有两个功能:

一是对身体基本的保护和保障;

二是应时应地的给我们的体型增加质感,

给我们的身份增加色彩。

显而易见的是,

当今社会的人们对后者功能的重视性已经远远大于前者了。

我们看中国一千多年的穿着:长衫、肚兜、立领,

为什么那时衣服这样做?

而没有做漏脐装,没有露腰露腿呢?

古人敬畏天地,

生活中处处不忘契天合道,不敢妄耗其真

在呵护阳气的基础上,才敢放心的追求美与品位。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黄帝内经》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有句成语叫“无孔不入”。

在人体中“孔”扮演着双重角色,

它既是人体与外界能量沟通的通道,

又是外邪得以进入人体的管道。

例如美食从口入,病也从口入;

美妙的音乐从耳入,闲言恶语也从耳入。

口、耳都是显而易见的孔。

但有一种孔是被我们所忽视的,且不易感知,

这就是密布周身无处不在的——毛孔

《黄帝内经》所指的“皮毛”实是身体最外层的防护体系。

如果病邪连外层都攻不进去,身体里面不可能生病。

所以防病的首要任务是护持皮毛

人的毛孔遍布全身,

不同的孔道通过经络连贯不同的脏腑,

若护持不到位,外邪便会循经侵入。

其次严防病从口入。

当代人们形寒饮冷,外寒内寒交加,雪上加霜,

人体蕴藏之阳气加速消耗,

所以不到半百就已经开始衰了。

如何守护人体皮毛这么大面积的孔道?

身体外部最高效的养疗手段不外乎就是

“衣养、衣疗”,

而内养包括合理饮食和调整情绪。

外养、内养要同时兼顾。

养疗的第一关先从外部的穿衣养疗开始入手,

未病要用来医,已病更须来医。

智者从因上防微杜渐。

不做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最终因风度承受病痛的愚者。

善治者治皮毛,

学会用衣服护好“皮毛”,

成为能够在日常中就有能力护持自己与身边人的“善治者”。

从今以后,衣医不舍。

文化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