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医不舍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 阳气终将耗散殆尽,这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养生, 落在实处是让阳气能维持的久,保存的长一些。 “不妄耗其真”的意思是: 不要把真阳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 人就像盛有气血的杯子, 生命的长度和质量由保温的能力所决定。 我不愿只做玻璃杯,我要让我的杯底, 杯身包裹上保温材料,成为一只保温杯, 防御杯外的寒冷,守护杯里温暖。 把它们留到最需要的时候, 打开盖子,体现生命的价值。 (Tip:一个玻璃杯和一个保温杯的保温能力可以达到几十倍的差距。) 防病其实就是防病因 《黄帝内经》提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给我们提出了养疗的高标准, 也就是防微杜渐的意识,将疾病防范于未然。 可是, 现代医学诊断的人体疾病有2万多个, 病机病因无限复杂。 英文常用病理学词汇就有六七千,这两万多种疾病要全部熟记都困难,我们怎么去防呢? 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智者养生其实就是防病因, 把疾病的来路搞清楚了,就自然知道怎么防病了。 两千年前《伤寒论》给出的结论是,病的两大成因: 一为外邪;二为虚劳。 无论六经辩证还是两万种病都可归结为这两个原因。 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更以风寒为甚; 什么是虚症、虚劳? 就是人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 身心不能放松,积劳而成的疾。 所有的病人都是因为身体下降后才生病的, 而不是生了病再身体下降, 这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一个哲学观点。 人25岁后的自然衰老, 以及过度的操劳消耗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而身体机能下降后,正气的防卫功能就减弱了, 外邪进入,造成虚劳更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衣医不能舍 中国文化分为医学、易学、道学、禅学四个模块, 这四个重要模块最终讲的是衣食住行, 通过医易道禅的经典讲衣食住行,看似很平常, 但我们老祖宗讲“道在平常”, 越是平常之处反而越有道。 所谓的不凡都是在平凡中彰显的。 穿衣就是最平常的养护。 衣服有两个功能: 一是对身体基本的保护和保障; 二是应时应地的给我们的体型增加质感, 给我们的身份增加色彩。 显而易见的是, 当今社会的人们对后者功能的重视性已经远远大于前者了。 我们看中国一千多年的穿着:长衫、肚兜、立领, 为什么那时衣服这样做? 而没有做漏脐装,没有露腰露腿呢? 古人敬畏天地, 生活中处处不忘契天合道,不敢妄耗其真, 在呵护阳气的基础上,才敢放心的追求美与品位。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黄帝内经》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有句成语叫“无孔不入”。 在人体中“孔”扮演着双重角色, 它既是人体与外界能量沟通的通道, 又是外邪得以进入人体的管道。 例如美食从口入,病也从口入; 美妙的音乐从耳入,闲言恶语也从耳入。 口、耳都是显而易见的孔。 但有一种孔是被我们所忽视的,且不易感知, 这就是密布周身无处不在的——毛孔。 《黄帝内经》所指的“皮毛”实是身体最外层的防护体系。 如果病邪连外层都攻不进去,身体里面不可能生病。 所以防病的首要任务是护持皮毛, 人的毛孔遍布全身, 不同的孔道通过经络连贯不同的脏腑, 若护持不到位,外邪便会循经侵入。 其次严防病从口入。 当代人们形寒饮冷,外寒内寒交加,雪上加霜, 人体蕴藏之阳气加速消耗, 所以不到半百就已经开始衰了。 如何守护人体皮毛这么大面积的孔道? 身体外部最高效的养疗手段不外乎就是 “衣养、衣疗”, 而内养包括合理饮食和调整情绪。 外养、内养要同时兼顾。 养疗的第一关先从外部的穿衣养疗开始入手, 未病要用衣来医,已病更须衣来医。 智者从因上防微杜渐。 不做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最终因风度承受病痛的愚者。 善治者治皮毛, 学会用衣服护好“皮毛”, 成为能够在日常中就有能力护持自己与身边人的“善治者”。 从今以后,衣医不舍。 文化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