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 曰:“礼后乎③?”子曰:“起予者商也④!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这三句诗中的前二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篇第二章,第三句不见于今本《诗经》 ,可能是逸句。今本全章本文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倩,笑起来很迷人。 盼,眼波流转,眼神销魂。 素,本色。在诗中指女子天生丽质,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绚,五彩绚丽,在诗中指女子表情丰富,神态动人,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的意思是,本来就长得天生丽质,再加上笑容灿烂,眉目含情,简直迷死个人啊! ②绘事后素:本句历来有两解,一说后于素,即素在前,绘事在后;另说以素为后,即绘事的最后工序为素。今取前一说。 绘事:绘画,另说指刺绣。 素:纯色即单色为素。另解为以白粉勾勒线条,以烘托五彩。 ③礼后乎:如补足文义,本句应为:仁先礼后乎? ④起:同启,启发,启示。 【翻译】 子夏问道:“ 古诗上说,‘一笑倾国倾城,双眸勾魂摄魄,天生女神范儿,既清纯又妖娆。’到底啥意思?”孔老师说: “纯净的白底上,才能画出最美的图画。” 子夏恍然大悟:“这么说礼乐就是那最美的图画喽?”孔子 一拍大腿:“你让我脑洞大开呀!卜商童鞋!现在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 【解说】 本章连用两层比喻,讲文与质的关系,即质先于文,文质相得益彰。最后揭出仁与礼的关系,即仁为内为质,礼为外为文,内先于外,内外统一,仁礼一体。 第一层比喻,即诗中的“素以为绚”。素是底子,模样长像,天然本色,指手,肤,领(颈),齿,首(额),眉等长得都很好看。绚不是画妆,而是指“巧笑倩兮”和“美目盼兮”,笑魇如花,眼波流荡,就象在素色底子上画出来的五彩一样绚丽,形容女子天生丽质,不但容貌姣好,而且神情楚楚动人。素(容貌)为质,绚(笑容和眼神)为文,文质彬彬,然后女神。 第二层比喻,即“绘事后素”,孔子以画画作喻,解答子夏的提问。略谓在纯净的底子上,才能画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隐喻质先文后,文质彬彬,然后艺术。 子夏在孔门十哲中以文学著名,属于骨灰级的文艺青年,悟性极高,经孔子点拨,举一反三,领悟到由诗到画,再由文艺到人文,一脉贯通,文后于质,质胜于文,文质不离,相得益彰,进而由文质关系推导出仁先礼后,仁礼一体。 孔子闻子夏一言,盛赞弟子悟性好,水平高,高到让老师也很受启发。孔子一贯的主张即是仁先礼后,如《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弟谨信爱众均为行,亲仁即近仁,而文即是礼。孔子主张先行仁,后学礼,跟本章的意思可以相互发明。孔子之所以夸奖子夏,正因为子夏仁先礼后的解释说到了老先生的心坎里了,师徒在文质相得,仁礼一体这个“道”上发生了共鸣,师徒相契,乐何如哉! 仁先礼后,仁是礼的基础,那么仁从何来呢?李zehou老师解说本章云: “礼”如是花朵,也需先有白绢(心理情感) 作底子才能画出。总之,内心情感(仁)是外在体制(礼)的基础。荀 子说:“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礼饰敬也;师旅饰威 也。”“饰”字很有深度,值得琢磨;一方面“礼”是表示、传达情感, 同时又是给情感以确定的形式而成为仪文典式。“仁内礼外”从而 “仁先礼后”,似成定论。但此内在之“仁”又从何处得来?成了最大 问题。孟子归之先验善端,却难离感性;朱子归之“天理”,又似成 他律。反不如荀子舍仁谈礼,由外在规范而内在心性,倒更明白一 贯。我以为,礼乃人文,仁乃人性,二者实同时并进之历史成果, 人性内容(仁)与人文仪式(礼)在源起上本不可分割:人性情感必须 放置于特定形式中才可能铸成造就,无此形式即无此情感,无此 “饰”即无此“欢’’此“哀”此“敬”此“威”也。“礼”之可说是艺术,亦 在此。由此解说孔子和仁、礼,虽不中亦不远矣。荀子又岂可忽视 也哉。(见《论语今读》) 我赞成仁礼同源之说,这就叫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其实仁礼不光同源,而且共生共荣。孔老师的仁在礼先,也不过是逻辑在先,他更强调的是仁内礼外,仁礼一体,礼是仁的落实和呈现。“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仁为体,礼为用,体用不二,道德和制度不能打成两橛。后儒使劲发挥仁之道,天之理,拚命往救人心一路上着力,拚命拔高心性修养的价值,而对孔子特别看重的“复礼”即仁之向下落地的一面不大措意,严重忽视制度建设,忽视制度对道德塑造培育涵养的功效,新老儒家之偏病或许正在于此。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