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文道.关于《源氏物语》【重要】

 醉花荫L 2019-08-19

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6夜


“很多人奇怪,怎么这样一部小说,在日本成了传诵千年的文学经典?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诲淫诲盗,淫乱到极点。”

——梁文道


①经典与我们的距离

 

今天是4月21日,隔两天4月23日就是“世界读书日”了。为了要配合世界读书日,鼓励全民阅读,我今天给大家特地挑选一本非常“淫乱”的书。

 

这部经典就是我手上的这本《源氏物语》,一个日本文学贡献给全世界的礼物。

 

从今天开始,一连三集,一方面这本书作为世界文学瑰宝,值得花很长时间去介绍,事实上三集都不够。但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到底一个文学经典如何成为经典,它为什么会是经典,它形成经典的历程以及它形成经典之后的影响?


大家记不记得前两期讲《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时说,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会是“白板”一片。之所以花很多的时间去介绍一本书跟它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因为想让大家发现一个很立体的现实:这本经典所产生的时代跟我们之间有很遥远的距离,了解了这个距离之后,会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这本书以及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阅读。

 

很多人奇怪,怎么这样一部小说,在日本成了传诵千年的文学经典?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诲淫诲盗,淫乱到极点。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男一号,就是《源氏物语》里的这个源氏,他的名字。


 ②日本人的名和字

 

源氏有时候叫光源氏,有时候叫光之君,总是变来变去,就跟我们小说的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一样。


“紫式部”这三个字都不是作者真正的名字,“紫”,むらさき,并不是作者的原姓,是因为《源氏物语》里的女主角紫之上太有名了,日本人都很喜欢她,所以就干脆把这个女主角的“紫”姓冠到了作者前面。“式部”,也并不是作者的名,而是她爸爸所在的那个部门,叫“式部省”,大概就是今天日本文部省的前身。


以前日本女性没地位,所以很多她们的“名”往往都是跟着爸爸或者哥哥的官位来命名,“姓”也多半是她嫁去夫家之后随夫姓。


和源氏一样,这书里面角色的名字都不确定,但比这更乱的,是里面那些人物的关系,那真的是“淫乱”。用一句话来把《源氏物语》这个小说讲完,那就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有钱靓仔高帅富,不停地沟女泡妞的故事……

 

主角源氏,这个光之君,他非常地靓仔,又是天皇的二公子,英文把它叫做“shining prince”。但这本书里面,出现最多的场面不是性爱场面,基本上性爱场面是零。对不起,扫大家的兴!你千万别以为,这是一个三倍分量的《金瓶梅》。


③唐风渐微

 

紫式部自己也当官,叫女官,那个时候流行从贵族家庭里挑选一些聪明伶俐、有教养、有学问的女孩子,送到宫里当皇后公主们身边的陪伴,跟她们谈诗论艺。紫式部自己就进过宫,伺候过宫内女眷,跟她们谈白居易。

 

那个时候的日本人最爱的就是白居易的诗了。中国人会觉得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杜甫,但到了日本人那儿,他们觉得白居易最牛。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盛世对日本的影响。在《源氏物语》诞生的那个年代,到处可以看到平安王朝那些唐风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宫里面平常写诗说话都是写的是汉诗,读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读的典籍也是中国的典籍。


但是相较之前的朝代,平安王朝其实已经跟之前那种“唯唐朝是上”的时候大不相同了。这个时候,遣唐使已经中断了,因为当时找了一个很有学问的大臣,叫菅原道真,打算派遣他当遣唐使。没想到,这人提出建议: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已经不行了,我们不要去了,学不到什么,我们发展自己的文化吧。

 

从那时候开始,唐朝的影响还在,但是日本人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发展,也就是他们叫做“国风文化”。《源氏物语》就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文化事件,它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开始告别什么都学唐朝,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的内核。

 

菅原道真,直到今天日本人都还尊奉他,大家如果去日本玩大概听过很多街道命名为“天满宫”,这些祭拜的都是“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是他终止了遣唐使。从此之后,日本就不派正式的大使到唐朝学习了。


④假名:日本文学很重要的一个入口

 

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尊崇《源氏物语》了。还有更重要的是《源氏物语》不是用汉字写成的书。

 

之前我们讲《古文观止》时提过,我们的汉字曾经是整个东亚地区的世界语言,就相当于拉丁文是欧洲的世界语言,阿拉伯文是伊斯兰世界的世界语言一样。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说的话是自己本国的话,但写东西是用汉字来写。

 

那个时候,写汉字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教养的体现,直到江户幕府时期,你看他们的公文都还是用汉字来写为主,尤其是重要的公文,任命的书状都是用汉字来写。

 

菅原道真他写的汉诗也很精彩,大家可以上网找来看一看,放到当时唐朝的水平来讲,也都算是中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既然整个社会主流尊崇汉文,大家写诗、写文章,尤其是写正经的东西,写历史、写学理都是用汉字,偏偏《源氏物语》不是呢?《源氏物语》用的是平假名。


我再想一个更怪的问题,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跟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记》以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三个同一个时代的女性,她们生卒年都相当接近,同一个时代的女性,各自创作出了三部文学经典,都被认为是“日本文学的奠基之作”。为什么三个都是女的?为什么三个都不用汉字写东西,而是用假名来写东西?

 

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日本文化、日本文学跟《源氏物语》很重要的一个入口,我们下回跟大家接着谈。


-------------------------------------------------------------------------------------------


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7夜



日语“茶壶”叫“きゅうす”,“きゅうす”这个声音很像汉字中的“急须”


这一夜道长由源氏物语追溯日语这门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①男文字和女文字

 

这一周我们继续跟大家接着讲《源氏物语》,上一集结尾,我们提到《源氏物语》的一个谜题:

 

为什么日本女性写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会成为日本文学经典?日本社会当时那么重男轻女,为什么是女作家得到了那么崇高的地位?假如日本过去一向以汉字为最正统的书写媒体,那为什么同时期诞生的奠基日本文学的三部作品,它们都不用汉字写,而是用假名来写呢?

 

这就说到这个问题的根上了,时的日本人把文字分成两类,一类叫做男文字,一个叫女文字。

 

男文字就是汉字,地位高,是男人写的东西,用来写正经事儿。而女文字就是假名,它不谈历史、政治、家国大事,只谈像《源氏物语》这样,情情爱爱、风花雪月、落花流水的一些事。


三个同一个时代的女性,各自创作出了三部被认为是“日本文学的奠基之作”


②日文是一种孤立语

 

我们今天看日文,很多中国人都会有一个误会,以为日文跟中文的关系一定很接近,所以日本文学翻译到中文来,一定比从英文、德文翻译到中文要容易多了,远远不是这样!

 

日文在语言里面,它是一种孤立语,跟我们亚洲其他地区的语言,很难找出一个亲属关系,它的存在是非常独特的,有点像欧洲的巴斯克语。日文,它的语言结构、文法跟中文都相去非常远。

 

过去的日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当我们中国的汉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就有了文字了,用汉字来书写。可是,那就不能“我手写我口”……后来他们发现,用汉字来写日语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有困难的,因为日语里有很多丰富的元素,文法上的一些特点无法用汉字表达。


慢慢地,他们就把汉字拿来,采这个汉字的读音,用来标记日文的语音,于是假名就诞生了。


③汉字被当成一种表音文字

 

我们今天讲日本的文字叫假名,真名就是汉字,这个假名是假借的意思,是假借真名汉字,表达日语的语音。最早的是万叶假名,它是取汉字的音来表达日语,汉字被当成一种记音、表音文字。

 

直到今天,你在日本的一些汉字里面能够找到这种痕迹。比如日本的“茶壶”用汉字写叫“急须”,中国人看了就头疼,其实是因为日语“茶壶”叫“きゅうす”,“きゅうす”这个声音很像汉字中的“急须”,所以就拿“急须”来记这个音。

 

再来,汉字写成草书之后,把草书简化,就变成了一套字符出来,就是“平假名”。到了寺庙里面,和尚们学汉文的佛典,也要用一套表音文字来标记,那就叫“片假名”。

 

有点像我们刚刚开始学英语,不会念,还没学音标,我们就用汉字在旁边写上,情况大概就像这样。


④文学历史中的孤魂

 

日本贵族上流社会的一些女性,她们也许汉文修养很好,但是她们会用假名文字来写点东西,比如日本过去的“和歌”就真的都是用假名来写。平安时代走到中后期,之前提到的三大女作家,她们都纷纷用假名创作出很伟大的作品,而且是自觉地用假名来创作。

 

因此,后来的日本人觉得这才是日本文学的开端。今天讲回日本文学史,他们基本上把过去一千多年历史的汉文传统全排除掉。

 

说起来也很悲哀,越南、日本、韩国在过去的历史上,都有大量用汉文书写的东西。用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其实一点都不差,写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但是那一大堆东西,今天他们的文学史不讲的,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更不会讲,我们觉得人家是蛮夷之邦。所以,那些文学作品就成为一大堆历史中的孤魂,一种孤儿。


⑤物语文学的兴盛

 

讲回《源氏物语》,日本人很高兴,但当时很多人把它当故事,始终不当一个正典,不是正儿八经的书。《源氏物语》真正越来越被人当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代表全国家民族文化骄傲的一本书,这种想法是到了江户时代才逐渐确立的。

 

尤其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民族主义强盛了,要更加排除掉汉字,讲“言文一致”。就像我们中国讲“白话文运动”一样,言文要一致。日本、韩国、越南都有类似运动。更进一步驱除汉字,于是《源氏物语》的地位就变得更高了。

 

但是不要误会,我可没有说《源氏物语》的重要完全是因为这种民族主义的高涨,政治的需要才把它捧得那么高。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精妙的作品,紫式部是个天才。她在一千多年前,写这部物语的时候,你可以看得到她对于小说是什么,或者对于物语是什么,是有一套自己清醒的认识的……

 

所谓的“物语”,其实严格来讲不能叫做小说,它更像我们以前宋、明的那种话本。在平安王朝时期,物语文学开始大盛。


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平安时代的一个特色就是互答“和歌”了,你可以把它简单看做“写情书”


⑥物语文学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


它有点像一帮贵族妇女、一些女官,在宫廷里面聚在一起赏赏花,顺便一起说说故事,整个语调非常地悠闲。

 

紫式部写的故事,在宫廷里面让大家传阅,大家夸她写得真好,她再接再厉,连载下去,就写成了这五十四贴,这个“贴”就相当于我们中国小说的“章回”。《源氏物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底下诞生出来的。

 

这个物语本身,充满了平安王朝时期的色彩。这个时代跟我们今天很多人了解的日本美学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今天想到日本,就想到日本茶道那种茶碗,那种朴拙枯寂,想到它那些寺庙的那种深深的、厚厚的木色。


而平安王朝由于当初是学唐朝,所以它是色彩非常鲜艳华丽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日本人全力地追求一种物质上、生活上的美感,尤其是文人圈子、知识分子对美感的追求,是日本当时文化的一个很大特色。

 

当时日本文人基本上是放弃了所谓的学问的追寻,他们也读《论语》、读四书,读我们中国经典,但是没有像我们那么下功夫。他们不太注重学问,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科举制度,我们读好了能当官,在社会上是往上爬;在日本,那些官都是早决定好的,都是贵族政治,它比我们要封建,平民老百姓没办法透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那时候日本的知识分子读书好的,多半就当医生,一边行医,一边开私塾。慢慢地日本人大部分的精力都转移到诗歌、艺术、文学、日常器具的创作上面。

 

⑦本居宣长发掘日本文化的“古之道”

 

说到日本的知识分子,接下来就要介绍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江户中期的一位日本的“国学家”——本居宣长。

 

在江户中期,他最初学的也是汉学,但是后来他发展一整套学问出来,却是要完全地对抗汉学。

 

那个时候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江户幕府,非常推崇儒学,推崇儒教,他们试图把整个程朱理学的礼制秩序移植到日本来,为的是要稳定政治、稳定社会,让所有人都安分守己,免得再让日本走回到之前纷乱的战国时代。


可是本居宣长认为日本人就不应该学中国这套儒学。他把所有中国来的学问和思想,都叫做“汉意”,他认为“汉意”应该要驱除掉,好露出埋藏其下,累积在日本千百年来的“古之道”。

 

这个古代大道就是从天神创造了日本,创造了日本文化、日本民族本身具有的一种文化特质,要把这种“古之道”发扬出来,从这个立场上看,他是在对抗德川幕府。今天你上网还会看到,大家认为是本居宣长开启了日本后来的军国主义道路……

 

说回本居宣长跟《源氏物语》的关系,因为本居宣长对这个“古之道”的发掘,恰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透过《源氏物语》来找到它。

 

他认为《源氏物语》真的是日本文化真精神所在,同时代的那些日本男人们用汉字写的东西都不行。那除了用假名,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⑧该怎么解读《源氏物语》?

 

在过去的日本,每次讲到《源氏物语》,人们都习惯从儒家或是佛家的角度讲来看,但本居宣长认为,这两种过去日本主流对《源氏物语》的解读都不对。因为这种解读方法都是用了来自我们中国的一套思想来解读,都染上了汉意。

 

那该怎么解读《源氏物语》才对呢?他提出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影响直到今天,非常非常的重要。叫做“物哀”。

 

什么叫做物哀?物哀又如何在《源氏物语》体现?我们下一集跟大家接着谈。


-------------------------------------------------------------------------------------------


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8夜


“《源氏物语》是一部非常丰富繁杂的长篇小说,我没办法把它很精细地给大家讲,我希望一千零一夜这三集是作为《源氏物语》的入门,或是它所代表的某种日本文化观念的一个入口。”


我们接着说上一集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物哀”。

 

物哀这个词组在日文早就有了,但是真正把它理论化、概念化的,是日本的国学家,就是研究日本本身学问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他是怎么透过《源氏物语》来讲物哀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物哀”是怎么回事儿?

 

简单地讲,“物哀”有三层意思。

 

①万物有灵


第一层,万事万物,他们都是有灵的。我们知道日本的神道教其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泛灵宗教。“物哀”其中一个基础,就是这么一种泛灵论,所以,本居宣长又把“物哀”叫做“物之心”。

 

这个“哀”,あはれ这个字,它不只是哀伤,它有的时候是感叹。比如日本人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哀’あはれ。”这种感叹、哀伤的是所有事物的短暂。这受到佛家的影响,认为万事万物它们存在的时间都是短暂的,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

 

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人赏樱,按照“物哀”的讲法,那个樱花它很悲哀,开得那么灿烂,十几天风一吹就全没了,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于是我们就可以引入“物哀”的第二重。

 

②一期一会

 

为什么把“物哀”捧到是日本文化和审美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呢?因为哀伤的东西,总比快乐的东西高级,其实这是世界文学的主流。比如,古希腊就认为悲剧的地位要比喜剧高,甚至直到今天,奥斯卡金像奖,你看过有多少喜剧能够拿最佳影片的,都是所谓的“正剧”或“悲剧”。

 

我们中国文学也一样,写让人哀伤难过这种负面情绪的文学作品,它的感染力以及地位往往都要比那种很正面、让人快活的东西要来的高。

 

古典希腊的悲剧理论相信悲剧是能够让我们人感受到自己的命运,感觉到自己的局限,在悲剧里得到一种升华、净化。

 

同样的,“物哀”也是让我们发现每个事物的局限性,在当下的这一刻它的本质就凸显了,樱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总是会落下的,它要是永远开着,反而就不美了。

 

日本讲的“一期一会”,我们每见一次面,都要当成是这一辈子唯一一次的见面,那是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下一刻人世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特别在日本那种地方,又地震、又台风、又火山爆发的,真是人事无常。


③替物而“哀”


“物哀”还有第三层意思,我们说万物都有可“哀”之处,但可惜它们没法表达。而人不一样,人能表达出来。

 

因此,当我们感受到万物的心,我们就要想办法帮它表达出来。所以歌咏落樱,不只是我看到樱花落下来真美,而是那时候你同时要体会到这朵樱花那一刹它的感受。你的感慨是同时要帮樱花发出的感慨。

 

这种讲法就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讲移情、讲感悟,但在中国文学里面经过儒家的熏陶,我们更多时候会喜欢把外在自然景物用来代表人世的兴衰,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上的教化。但在日本,他们很单纯地欣赏事物本身的美跟它必然消逝的那种感觉。


あはれ 淤泥和莲花

 

所以,本居宣长说《源氏物语》整部小说,它里面很少谈宫廷里的阴谋斗争。如果让中国人来写,那可厉害了,像我们现在《芈月传》那样,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全出来了。

 

为什么?因为那不美,那些东西很脏!

 

同样不美的,还有生病、吃药,看大夫,也不美。所以,书中很多人物重病,比如紫之上她重病去世之前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出现过大夫来看她的场面,因为那不美。

 

所以物哀这种表达,是一种美学上的追求,是要唯美的。本居宣长认为,这才是《源氏物语》的核心,也是整个物语本身的旨趣。从里面,能够认识到日本人的真性格。

 

日本人的真性格是讲自然情感的抒发。所以这书里面那些人尽管很不道德,本居宣长也说,确实挺乱,挺肮脏的,但他说那个就像淤泥,要是没有淤泥,你哪会觉得莲花漂亮呢?

 

如果这种几近乱伦的人际关系是淤泥的话,那莲花就是书里的那些人物,那些在这么复杂的感情关系中的人物,他们的自然情感到了,“我爱我女儿,怎么办?我女儿就是爱我,那怎么办?”你明知是错又无可奈何,你纠缠,你自悔,你自责,你内疚,这也是“物哀”,你把这种“哀”当成美来欣赏。

 

所以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非道德的,不是反道德,是不谈道德教化的。不像中国文学喜欢讲道德,喜欢讲政治,喜欢讲历史,不!它讲的全是这种小小的,人际之间的,私人生活之间的事儿。

 

如果这就是日本国学所讲的那一套,日本这个社会岂不道德沦亡?但本居宣长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够发自内心,把自己真感情表达出来,每个人都能够同情身边所有的人和物,我们又会坏到哪里去呢?


当然,这是本居宣长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不用管。但是本居宣长的这套理论,基本上界定了后来大家解读《源氏物语》的方法。从他的这个角度去看,你就会把《源氏物语》看成一部非常唯美的小说。

 

更重要的是,这种“物哀”在书里深入到了一种对所有已经逝去的东西的怀念跟感怀。什么东西的失去是最让人感慨呢?我们来看书里的一段话。

 

光之君隐逝后,能禀承他那种光芒的人物,在众多子孙辈中亦不可见。逊位的冷泉院,在此未敢辄予置词。当代的三亲王匂宫,与同生长于六条院邸的源氏之君的幼子薰,这两位可说是有名的美男子了;他们的确各具不凡的姿容,可是,毕竟算不得是令人目眩的美貌。只不过是都具有寻常一般的秀丽,气质风韵亦佳,而又都继承高贵的血统,因此普受世人尊宠。这一点倒是看来较诸源氏之君当年更胜一筹,也更具名望的样子。

 

这一小段文字,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平平无奇。但事实上,这一段在日本文学史上简直可以用“恶名昭彰”四个字来形容。

 

因为《源氏物语》最重要的男主角,光之君居然死了。这一段一开头就说他八年前死了,他怎么死的呢,怎么之前没提到呢?往回看,这一章是四十三帖,往回一翻,就到了四十一帖,讲光源氏最疼爱的养女紫之上病死了。他一生风流倜傥,这时候万念俱灰,遁入空门。

 

那中间那一章四十二帖写了什么?这一帖从来只有帖名,没有内文,叫《云隐》。很多人以前说,这是不是流失了?但是后来越来越多学者相信,它不是,它就是了不起的紫式部故意的设计。

 

她写到源之君预备要出家,接下来一幕《云隐》,你看这个名字“云朵的隐藏”,这一帖里面,其实就是要写源之君他终于死了,但这一章她不写,她就空出来了。故事一跳,就到下一帖,一开头就是八年后的事儿了。

 

这一帖向来引起非常大的争论,尤其《云隐》之后所谓的“宇治十帖”,有十帖的故事是发生在宇治这座京都近郊的城市, 而且整个写法变了,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内心描写。

 

有人甚至拿它们来跟一千年后了不起的英国大作家伍尔夫ginia Woolf,她的那种意识流小说来相比较。紫式部在最后这十帖,整个笔法变得更细腻,对人的情感的掌握也是更精深了,但是整个故事都变了,没有了源之君这个男主角了。

 

也有很多人说那十帖已经不是紫式部写的,说是她女儿写的,什么说法都有,但是现在,大家慢慢没有争议了。

 

从那一帖之后,我们的小说进入到了一个主角不在的阶段,讲的是源之君他的第二、三代的爱情纠葛故事。

 

我们可以把最后这“宇治十帖”,当成是前面源之君在世时候的一个回声,一个水上的倒影。两段故事的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男女的情爱纠葛,最后也都是有一个人,感到所有事情背后的那种空洞,那种悲哀……

 

但是后面十帖,这个回响和倒影是绝对没有之前的那个散发着无限光华的源之君所在的时候,那么的精彩、那么的华美、那么的夺目。

 

源之君,我们之前跟大家讲过,是一个光芒万丈般的人物。自从他死了之后,后面的人都只不过是他的赝品,他的山寨,他们永远没办法像他们的父辈或者爷爷那一辈那样精彩。他们所有的故事里,你可以无时无刻不感受得到那个已经死去的源之君,在那里面的回响,像幽灵一般。


在这个意义上说,《源氏物语》写到最后这十帖,其实是一个追忆。

 

她在追忆什么?她在追忆源之君,追忆他在世的那个时代,平安王朝中后期那最后一点光芒,在世界上面绽放的那一刻。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小说是一个关于追忆的小说。一方面,像日本人所喜欢讲的“物之哀”,怀念一切将要消逝的东西,感怀所有事物的短暂,而为其哀怜。而当那些东西真的走远之后,我们就陷入到对他们无穷的怀想之中。

 

《源氏物语》读到这里,它果然是一部让人会掩卷太息的小说,紫式部居然能够写在一千多年前。即使后来《源氏物语》在政治上面被人当成是日本民族主义的象征,有人说由于日本的民族主义,赋予了它一个超乎文学的经典地位。

 

但是就文学而论,它确实很了不起,直到今天都还让人叹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