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常识——在龙潭作协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刘家魁

 蓝天月鸟 2019-08-19

  回 到 常 识

 ——在龙潭作协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 刘家魁  

诗歌,不好谈,题目太大。什么是诗歌?什么是诗人?这是累死人也说不清的话题,也说不完的话题。什么是诗,能找出成百上千的说法。什么是诗人,也有无数种说法,也都有道理。

不光是在我们中国,在西方、在欧洲,对诗人、对诗歌也都有好多定义,都有道理。比如,有一个人就说,诗人是什么呀?诗人是报警的孩子,我们人类出了问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了,这个诗人就为此说话了,这个诗人说的话就叫报警。比如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诸如此类,好多好多的诗歌都是属于报警范畴之内的。

 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谁能说得清楚啊,好诗标准无数,但是没有一条是像法律一样管用的,只能说是大家说的差不多,都有些道理,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如此而已。

       中国对于好诗的界定,我倒是喜欢一条,唐朝有一个诗人和尚叫皎然,他是个诗人,但他同时也是个诗歌理论家。他界定什么是好诗,说过一句话: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此道之极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首诗读完了,你会忽略文字,只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诗人,这是写诗的最高之道了。这话我们也可以不同意,但是它有参考价值。

为什么皎然会说出这句话,他的前辈和晚辈不会说出来这样的诗论呢?用于光远先生的话来说,因为唐朝的诗歌是喊出来的,是最见性情的诗歌。所以他这个诗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唐朝诗歌的一个特点。

唐朝以前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长出来的,是大自然中长出来的,唐朝以前的诗歌是最像诗歌的。比如《诗经》,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魏晋时候陶渊明的诗歌,真是地里长出来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

唐朝以后的诗是什么呢?是仿出来的,模仿出来的。所以历代的诗歌特点不一样。我们作为一个诗人要了解这些东西。

我们从唐朝有性格有个性的诗歌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从唐朝以前的诗歌那种自然、本真、纯朴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诗经》里的诗,大部分是民歌,从那种民歌里面,我们又能学到什么?你比如诗经里有一首诗叫《绸缪》,是一首小诗。写一个新郎娶了一个新娘,洞房花烛之夜,新娘衣服一脱,哇,新郎一看,太美啦,那胴体太美了,他就手舞足蹈,不知道怎么办是好了,不忍心去破坏这种美,诗就是写这个不知道怎么办的小伙子的心情。这种诗歌在我们后来的诗歌中就渐渐没有了。它是写人最原始的本能的,但是又很纯洁的自然,写得太美了。我主张,我们读诗要往前读,不要往后读。

一到后来,从沈佺期、宋之问开始,创立或者叫完善了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就是五、七绝,五、七律,技术性是越来越强了,但诗味人味却越来越淡了。据说到元朝选诗选的时候,竟然说宋朝没有任何一首诗可以入选,那都是以教师爷的口气写的诗,虽然偏激了些,但也不无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在用诗说道理,这是读诗者最讨厌的。你看以前我们最早有一首爱情诗,叫《越人歌》,写一个南方女子划船,结果见到一个王子坐在船上,她就看中王子了,不知道怎么表达了,一见钟情,就写下了: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上有树,树有树枝。这种写法叫兴,赋比兴的兴。我喜欢你,可是你不知道啊。诗人就写这种本能的本真的感情,诗里面不讲平仄,也不对仗,但它是人间最好的诗之一。 所以我们都要了解一下,大致各个朝代的特点。然后我们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

当然现在还有外国诗,外国诗也有各种类型的,比如普希金、莱蒙托夫,他们已属古典主义诗歌,你要喜欢古典主义诗歌的话,不妨读读这两位的诗。包括英国的雪莱、拜伦、济慈,他们也都是属于古典主义诗歌。

后来的象征主义,从波德莱尔开始,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有一本书,热爱写诗的人应该有这一本书,叫《象征主义诗歌赏析》,它把各个时期象征主义大师的代表作都选了一部分,然后每首诗都加以赏析。这个读完了会提高我们现代诗的写作水平。还有自白派等等。现在诗界比较多元,比较乱,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定的权威,但是有好多优秀的诗人,优秀的诗,但不成派。象征派、自白派这些在外国早都过时了的流派,但是作为一个取得了成就的流派,它们依然矗立在世界诗坛之上,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值得我们去探讨。

诗歌学习,你要知道你缺什么、学什么,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个我们都要知道。不知道的话,盲目地写,吃饱了,没事了,冲一杯咖啡,或泡一杯茶,在那写诗,你写啥啊?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主张要等诗找你,你别去找诗。这是我以前说过的话。如果你一天到晚去找诗,大体是找不到的。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要“有感而发”的那句话的意思。没事你找诗,上哪找去?诗不来找你,你写也写不好。在不吐不快,不得不写的时候,自然是能写出好诗的。 

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写诗,最好要有本事。有事情在发生,有具体的景境,我们可以从中有感触、有生发、有升华,这样是能写出好诗的。比如,刚才宋虹老师说的《鸽子》一诗,那是有一个资料,有这个事儿,事是全世界平均每人享有86公斤炸药,有这个事,我们再去写那个诗这就好办了。它不是无源之水,它写出来可感可触。有句成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就是本事,你看古人写诗哪有凭空抒情的?没有的。 

《诗经》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一个男子在河边玩,碰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有两点吸引了他,一点是“窈窕”,身材美,相貌美。但是她不仅身材美,她还“淑”,“淑”是什么?是品质好,是内在美,就这两条,成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男子的择偶标准,至今没变啊。所以你看,所有古人写诗都有本事的。 

唐朝有个诗人叫司空曙,他的表弟来了,他很高兴。他太孤独了,太凄凉了,太悲惨了。悲惨到什么样呢,他孤独在农村一个小茅屋里,黄昏时候下着雨,深秋,树上的树叶都黄了,他就写了两句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都是有事、有景的,他只要把事准确地说出来,略加修饰,就是一首千古绝唱啊。如果你没有本事,只有概念,你能写出好诗吗?

唐朝早期最伟大的诗之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诗看似空泛,其实也是有事儿的。陈子昂作为一个军事参谋,到西北协助军队首长打仗,有无数个建议都不被采纳,他非常郁闷。那么多好主意,那么多军事才华,都不被认可,都不被采纳,英雄无用武之地啊!正好附近有个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他就登上去,他就非常感慨,生命啊,时间过得那么快,一辈子马上就过去了,“前不见古人”,知道我的古人早已死了,知道我的未来的人,还未出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谁是我的知己啊,谁认识我的才华啊,我的才华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啊。都是有本事的,了不得。我们最反对的通病就是无病呻吟,无病呻吟永远也写不出好诗来。

       下面,我找几个小话题 ,简单说一说,就说四个小点吧,供诗友们参考。   

我以前出过一本诗集,扬州大学教授叶橹先生,为我写过一个评论。评论写什么不说了,我说说他写这个评论的题目——《诗的私语性和公众化》。我觉得他说到了诗的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一首好诗,它必须具备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必须都具备,而且要对立统一,完美结合,这才是一首好诗。     

      一、诗的私语性和公众化。 

      绝大多数的诗,都是自言自语的,必须具有这个性质,作诗不是作报告,不能尽是官腔大话,那肯定不行。必须是自言自语性质的,这才是诗歌。但是,你这个自言自语,必须能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必须大家心里都有,还必须“人人笔下无″。

      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白居易对刘十九说的私语,跟第三者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一问,是除去了一切功利色彩的,只有人味,只有友谊,只有那种温馨的人际关系,所以这首诗是历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一首诗。冬天的黄昏有没有人那么跟你说话呀,喂,我这有好酒,屋里还很暖和,能来陪我喝一杯不?不求你办事,更不是鸿门宴!它是私语性的,但却是人人都想往、都热爱、都渴望得到这样一种呼唤的。这就是私语性和公众化。

      又比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中年以上的,中老年人,当你读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会举双手赞成这个感叹。就像我们现在说“有牙的时候没钱买东西吃,有钱买东西的时候没牙吃。”这是一样的,夕阳真美啊,可是它快落了。这就是自言自语。黄昏的时候,心里不舒服,自驾车出去散散心,一看,哇,夕阳真美,可是快落了。就这么点事,但是他击中了中老年人的心病,通病。李商隐是以隐晦、晦涩著称的“隐秀″诗人,但是这首诗写得多么自然,多么明白晓畅。所以这是千古绝唱啊。其实,真正的好诗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点都不装,一点都不玄奥。

      孟浩然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白如话,三岁小孩都会背诵。其实,这首诗非常深奥,非常深刻,也非常含蓄。深刻在哪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是什么?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总象征、总代表。青春是不是花?理想是不是花?爱情是不是花?生命是不是花?友谊是不是花?但是,最美的东西又是什么啊,是最最脆弱的东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啊!世界上埋葬的东西很多,大家都不觉得可惜,唯独林黛玉葬花,大家都觉得可惜可悲。为什么?花儿太美了,太纯洁了,又太脆弱了,太经不起风雨的摧残了!所以它这个艺术的震憾效果是最强的,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小说细节。所以说三岁小孩肯定不懂啊,他不知道孟浩然的用心所在。他知道了,他也就长大了。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是不懂这首诗的。因此,那个叶老先生给我写的那个评论,内容不说,就这题目就证明他是个真正的诗歌理论家、诗歌批评家。他知道诗歌是什么东西。   

     再说一个诗歌里面重要的东西。    

       二、诗歌的境界。  

      王国维先生对诗歌的评价最高的,最后说的是什么,是境界。一个人有多高境界,要通过作品反映出来。一个没有境界的人,一首没有境界的诗,这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当然,境界也是分好几种境界的。    

 比如说,有一种境界,相对低一些。宋朝的柳咏,或者柳咏稍前的《花间集》那种境界,及时行乐、声色犬马,这也是一种境界,就那么活啊。你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也很美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不错啊。这也是一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在诗歌里面呢,算比较低的境界。 

还有比他高一点的境界,是什么呢?    比如刚才说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拯民济世,也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比柳咏的稍微高一点。因为柳咏的境界只对个人,而后一种境界是对天下人,是对所有人。这种境界是古代诗人追求的。唐朝诗人孟浩然,写过一首诗,叫《与诸子登岘山》,西晋名将羊祜在古代是专门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人,后来他死了,老百姓就为他树了个碑,碑树在哪儿呢?树在岘山上。孟浩然到岘山游玩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碑,读了主人的事迹后,孟浩然哭了,他说,我这辈子是没有机会为人民做事了,所以感到很遗憾。就是为人民做好事,为他人做好事,这是一种境界。

       我们一般人都有,诗人更应该有,所谓胸怀天下是也,有担当是也。我们以前总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这个是不过时的,外国诗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说,作家写的东西应该是整个人类心灵的回声,这和责任感、使命感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更有甚者,艾略特获诺奖的《四个四重奏》,结论竟是人类应回到宗教的怀抱,勃洛克的叙事诗《十二个》,也象征着耶稣的十二门徒。  瓦雷里说过一句话,只对一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毫无意义。只有对好多人都有意义的事情才有意义,包括诗歌。你写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那种感受,谁在8848米峰上呆过啊,有几个人有这种感受啊,所以这个意义不大。你写的诗有90%、80%以上的人都有感受,这个才可以引起共鸣。写诗不就是为了得到共鸣嘛。  

       更高的境界。比如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家都知道,下面的两句也很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山里的黄昏非常美,非常温馨,山鸟成群结队从飞向天堂的途中返回,回到树林子里的鸟巢里去。真正的天堂在哪,在地上;真正的家在哪里, 在巢里,在最简陋的地方。我以前模仿刘禹锡《陋室铭》写过一首《陋巢铭》,鸟的巢比刘禹锡的窝还简陋。“枝叶青纱帐,星月自然灯”,青纱帐是巢儿周围的树的枝叶,点的灯呢,是天上的星星月亮。所以庄子云:何陋之有。

王维模仿陶渊明写的一些诗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属这个境界。还有个叫陶弘景的诗人,写过一首诗。齐高帝萧道成叫陶弘景到朝里做官,他不去。皇帝写了好几封信催他他也不去。生气的皇帝就说,你那破山里有什么啊,让你如此留恋?他就写了首诗作为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他说,白云虽然很多,但我只能自己玩赏,不能寄给你。这是不是一种境界?很明显,他跟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一个境界。所以我们写诗,写来写去写什么东西,写各种层次各种境界的诗也。     

       三、是个老问题。就是写新诗,要不要押韵。    

      大部分新诗人比较反对押韵。但是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我们回忆一下,自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诗,都是哪些诗?如果你把这些诗列出来之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90%流传最广的诗都是押韵的诗。你要把这个事实知道以后,我估计你反对的力度会变弱。    

《雨巷》押不押韵?押韵。《再别康桥》押不押韵?包括徐志摩另外一首名诗《沙扬那拉》押不押韵?押韵的。包括顾诚写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也是押韵的。韩翰的《重量》同样是押韵的。北岛写的《回答》,不仅押韵,“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对仗。你想想,这些诗靠什么流传,为什么这些诗流传那么广。除了诗写得好之外,它还依靠什么东西?音乐性,对,是音乐性,给了这些诗高飞的翅膀。

      斯特芳·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说过一句话,说“诗歌一定要讲究音乐性。音乐性本来就是诗歌的财产,我们不能丢掉这个财产,你要丢掉这个财产,你的诗歌是残缺的,是不完美的,不完整的。    

所以这东西,好多人说新诗要什么音乐性啊,要什么押韵啊,你很轻率地把它抛弃了,对你只有失,没有得。有一个诗人,叫昌耀,他是个著名诗人,写了很多不错的诗。但是他的诗歌有一个缺陷,只供默读,不适合朗诵,他的诗没有翅膀。你要想让诗歌被更多的人知道,你得考虑怎么才能让你的诗歌流传。我们从“五四”以来的新诗里面翻翻看,为什么这些诗能流传,为什么别的诗不流传。流传里面有一个共性是什么,是韵脚。因此音乐性有用,把它抛弃了可惜,它是个有用的东西,不是没用的东西,看怎么用。比如小草,你给它金银首饰是没用的,但你给它一颗露珠,肯定好看,它会产生格外的美。玉米苗叶尖上有一个露珠,这是最好的、最美的装饰。如果这棵玉米苗上没有这颗露珠,也好,但是顶一颗露珠,就不一样,增加了好多美,增加了好多灵动的东西。 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押韵,那是一个很鲁莽的行为,你会损失好多东西的。    

   四、最后,说说诗歌的艺术性。   

       刚才说的也都包括艺术性在里面。我们说写诗,语言艺术也好,形式艺术也好,总而言之,写诗是需要艺术性的。再降低一点说,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是要深入研究的比如说古诗里面的技巧,我们知道了多少?

       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性在哪?

      除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友情让人怦然心动之外,他这首诗本身的艺术性在哪?写作上的艺术性在哪? 你看这四句,每一句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是个整体,一个城市,大环境,里面包括好多因素。渭城,一个城市;朝雨,早晨的雨;浥轻尘,把空气中好多微尘给打落了。这七个字里说了多少个意思,但是还是一个整体,整个城市早晨情况的描绘。第二句马上就转到小酒 馆里面,“客舍青青柳色新”,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小酒馆。然后第三句就到了酒桌上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一句给出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理由一一朋友啊,出了阳关,像我这样招待你喝洒的故人就没啦。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友情不一般,又写出了这个朋友与众不同,既深挚,又有点儿伤感。这里面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琢磨。你说它有没有技巧啊,是有技巧的。

古人写诗有个公式,叫启承转合,我们不一定要那样做,不一定都是那样,但你知道这里面有个公式性的技巧,总是有好处的。如果你不知道,瞎写,你那“七绝”还是七绝吗,何况还有平仄要求呢,还有押韵要求呢,如果是五律、七律、排律,还有对仗要求呢!好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掌握去了解的。    

       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没有技巧?有大技巧!古人木头船在那开,孤帆远影碧空尽都开到天边了,都望不见了,李白还在那望。望见什么了?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想想,从小木船下水,到消失在天边,得多长时间啊?两小时有吧。我们现在哪有送朋友站原地能目送两小时的?没有吧。这是不是技巧?读者读完了诗,回过头来一看,哇,船都到天边了,都没影了,李白还在那站着呢,还在那招着手呢,那友谊惜别之深你能计算出来吗?后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都有技巧藏在里面,没看出来是你的事,证明你读书不认真。你一读书认真,你就会哇,这技巧真高啊。这样的技巧在小说里有没有,也有。《三国演义》刘备送徐庶时候,徐庶一转弯,树林把徐庶遮住了,刘备说赶紧把那树林给砍了。为什么砍了,因为遮住徐庶了,看不见了。这里面都是技巧。  技巧是可以借鉴的,也是有传承性的,就像李白借鉴陶渊明的技巧一样。陶渊明说“挥杯劝孤影”,没人跟我喝酒,我劝我的影子(灯光把我的影子打到墙上的)喝吧。结果李白一看,两人还是少,仨吧,把月亮也拉进来了,“对影成三人″,李白明显借鉴了陶渊明的技巧。所以这种艺术性是什么时候都要的。天然的诗即使是存在的,也需要我们把它移植到纸面上,这移植本身也是一种技巧。    

        我曾说过一句车轱辘话:自然最美,美最自然。最美的东西都是最自然的东西,都是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东西,这才是最美的东西。你说这个桌子上的花儿最美,但蝴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蝴蝶绝对不会来这采蜜的。为什么,是假的。我们有人眼神不好,看不出来,但蝴蝶不会。任何一只蝴蝶都不会到假花上采蜜。它审美能力是最高的。我读到矫揉造作的诗,我在心里先给个小叉子。如果读到最后他写得还不怎么样,我就给个大叉子。写得不自然,让人看出痕迹来了,不是高手,高手是看不出痕迹来的。    

       巴金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写诗千万别在那卖弄技巧。你以为就你聪明?你玩技巧玩了半天,把本真的东西都漏掉了,那肯定不行。它有个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   

       如果一个女人化妆太重太浓太夸张,让人感觉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了。这个就不行。所以写诗也一样,你把诗写得技巧太多了,挂了一大堆技巧,里面没什么东西,这个要麻烦了。你就老老实实,先把人话说好了,说得最动情最让人感动,然后我们略加修饰就可以了。    

         我们中国诗人里,玩技巧最多的就是李商隐。有意味的是,李商隐流传最多最广的诗,都是技巧高到看不出技巧的诗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巴山夜雨涨秋池”“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你看哪个都是玩得最自然的,最明白晓畅的就是最受欢迎的。那种太繁杂的大家都记不住。所以艺术有辩证法在里面。玩过头了那叫自作聪明,自取其辱。    

      我写过一首诗:“妈妈啊,你不要再老了,你再老下去,我就没妈妈了。”这里似乎没有任何技巧,你必须让人看不出任何技巧,才能把原意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比如一个孤儿在废墟上,在坟墓前,哭喊妈妈,这是最感人的,因为他发出的是带血带泪的心声。但我有个邻居,在捡婆婆骨灰时,也哭喊妈妈,可一点眼泪没有,一套一套的组合词语,老全面了,大伙听着就很假。

      技巧里面有辩证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所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们要姑妄听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