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也要柔化?形意宗师布学宽的“柔化”观

 winriman 2019-08-19

      布学宽(1876年一1971年)是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家,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山西分会委员,太谷县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委员、武术协会主席。布老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德高艺精,桃李芬芳,在形意拳坛上形成了一支较大的流派,誉满中国,声播海外,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布学宽对中华形意拳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形意拳的柔化观。

      传统形意拳以“刚猛、粗犷”著称,有“举手不留情,当场不认父”的狠毒、粗野打法。而一代形意宗师布学宽则要求弟子在练拳时,要讲究中和、自然、舒适,化刚为柔,刚柔相济,外柔内刚,讲究“柔化”,这样旣能强身健体,又不失技击內涵。

      布先生的柔化拳学思想建起了习武人的一种新的品质和风格。柔化思想指导下的习武对打,看不到剑拔弩张的凶样,但却依然是有着坚守尊严的刚强艺术。

      布先生认为,“柔,在习武人眼中虽属阴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力度和进攻性,因为它是由矛和木组成,这就不难看出,它仍带有阳刚的属性。”他也曾讲,柔有的时候比刚更有力量。从自然界的风和水的现象中,人们可以体悟到阴柔的力量。风和水虽然属于柔性,但是只要它积存起来,达到极限的时候,风和水的力量是特别巨大的。习武人应弄懂水性,理解柔性,进而掌握柔性的內涵与外延。这不仅是练拳的特性,也是做人的准则与处世的哲学。习武人天天在宇宙大气中练拳,练到最柔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感觉?其实,就是气感,就是气的力量。如果把气慢慢的积聚起来,积得多了,能量自然就大了。这就是练内劲,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气的积累。

     “化”是由单立人和匕首两部分组成,它虽属阴性,但也包含着阳刚的价值。“化”,就是要达到虚怀若谷、谦虚和谐。切磋交流时,要意到气到,柔中寓刚,亦柔亦刚,随机而变,柔化刚发。因此,布先生要求弟子门人“与人交谈,要人恭礼法,不恶语伤人;与人交手,要礼让三招,点到为止,尊重对方,不出手伤人;与人相处,要宽大为怀,容人容事,讲究仁义诚信、宽容大度,行善积德”。而布先生的人品和他的拳法特点一样,“以柔见长”,突出“仁善”。布先生一生艺高不狂,善解人意,处事低调,常以“艺好不如性好”的武德思想修练自己,训育晚辈。而他的这句名言,这个原则,一直是太谷形意拳弟子门人传承形意拳的思想、行动准则。

     布先生之所以倡导“柔”,是因为他吸收了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贵柔”思想,对习武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道”是拳法艺术的精神层面,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品格道德,二是学问修养,三是拳艺的神采气韵。有了松静,有了柔化,就有了内涵,有了文化品味。所以,布先生十分强调,“武人要文养,要修心养性,练养并重,要强身壮体,不可逞凶霸道,成天打打杀杀。各人素质不同,对练拳认知不同,喜好兴趣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文化底蕴、性格特点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因人而宜,喜欢练什么,就练什么,大可不必一谈练武就必须能打”。

      布先生倡导的“柔化”是什么?柔是流畅的气,是内与外高度协调之后的暗劲,是老子柔弱、处下思想的体现;化是为我所用,首先是消化,正确理解学习前人的东西;其次是融化,把传统的精华吸收到自己身上;第三是化合,修练自我,练成自己的东西后,要有变化与创新。柔化是一种圆文化理论,是修养的功夫,实际上是习武人通过练武,修养品德,陶冶性情,养育浩然之气。同时,也体现着老子“柔胜刚,弱胜强”的哲学思想。

      柔化的气质特色要从內心修炼,内心如果沒有柔化,所有外表的形式、做作、模仿都是无济于事的。柔要有平静与专注之心,心平静了,身体和心灵的沟通才是柔顺的。现实生活中所有宁静、美丽、和谐等都具有柔和的特色。柔化的拳学理念应该是习武人具有的一种力量的内敛与自信,是练圆的体现, 是对生命的尊重。形意拳刚柔相济,柔中寓刚,是在柔中体悟坚强,收获身体的柔韧、平衡、协调、和谐,即气血畅通,关节灵活的健康态。柔自然而然也可转化为刚,形意拳的柔化练法是修练人生的本真,即身心合一,身心的自由自在。柔化成为练拳修为的一种状态,成为习武人体现中华传统内敛文化的特色。

      作者简介:布秉全    中国武术八段,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顾问、中华形意拳联合会顾问、晋中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布学宽研究会会长,布学宽先生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