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篡朝立国,此时东吴在干什么呢?不管是前面灭蜀,还是后来魏国内乱,吴人却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答案很简单,忙着内斗呗。这一篇就讲一讲孙家的一个可怜虫。 公元266年腊月,惶惶不可终日的孙谦终于还是等来了哥哥孙皓赐的鸩酒,而且酒还是两杯,一杯给他,一杯给他的母亲。两个月前,孙谦还从未想过他们竟会兄弟反目,甚至还连累母亲。 吴末帝孙皓 这两个月,对于孙谦来说就像做梦一样。光怪陆离,目不暇接,莫名其妙就成了造反头子,顺理成章地被官军俘虏,理所当然地身陷囹圄。 孙谦和孙皓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孙和是吴大帝孙权的三子,曾为太子,奈何党争失败下野,黯然去世。孙皓兄弟几个相依为命,度过了那段最潦倒的日子。孙权死后,诸子争位,权臣跋扈,政局混乱不堪。孙皓意外成为最后的幸运儿,被各怀心思的朝臣迎立为新主。孙皓在父亲死后偏居乌程,朝内毫无根基,猝然即位,喜惧交加。但很快,孙皓建功立业的决心压倒一切敬畏,给自己的父亲争回场子。 东吴建业 孙皓登基后,先是示敌以弱,让这些年纵横官场的士族放松警惕,逐步掌握了军权。随后立刻施以雷霆万钧,将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张布和朱太后等人全都拉下马,彻底掌握所有军政大权,成为孙权之后在东吴最有实权的国主。 晋人占据南阳盆地,吴人领有江汉平原 孙皓志得意满,再接再厉,就想再干几件大事,彻底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最能见效的办法就是迁都了。而且自东吴立国以来,吴人在江淮方向始终难有突破,或许该趁着司马氏立国未稳,换个地方试试了。只有对北方的战争取得建树才是真的显本事,但这些野心和魄力就不能说的那么明白了。恰好近些年江东盛传荆州王气日盛,终将压住现在的国都建业。孙皓以此为借口,决意迁都上游的武昌。孙皓延续了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九月初动了念头,月底前就完成了搬迁工作。孙皓在这个最高位置上呆了两年,对权力的使用已经如臂使指了。 山民暴动 然而孙皓还没高兴多久,老家乌程出事了。十月,永安山民暴动,领头人施但很有想法,先是攻破了附近的乌程县城,俘虏了留守的孙谦,裹胁着这位王弟继续北上。以孙家人的身份起兵,自不能算师出无名,运气好还能混个从龙功臣。孙谦欲哭无泪,他在老家好好呆着,帮哥哥看家,无欲无求,他没本事也没那个心气,跟那个向来强势的哥哥争东西。 施但为自己想法很骄傲,只是苦了孙谦。乌程作为他们家的根据地,自然不能轻易放弃。可是千不该万不该,孙皓为了尽快完成迁都,将可以信赖的力量都抽调走了,使得老家空虚,被这些山民钻了空子,孙谦根本没能力守住那个空虚的小县城,只得做了阶下囚。 施但打着孙谦的旗号招兵买马,一路浩浩荡荡赶到建业,沿途不断有山民加入,最后队伍竟发展到万余人。然而这些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建业留守部队悍然出击,山民一溃千里。孙谦和他的家人被顺利解救出来,或者说被“俘虏”过来。守军将领不知如何处置这位特殊的俘虏,只得暂押起来。孙皓接报后极为恼怒,这是他登基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叛乱,竟还有他的弟弟参与。他知道自己的雷霆手段已经招惹了很多同族人不满,但是要知道他的那些叔伯兄弟们都还没说啥,自己家就先乱起来了,孙皓都能想到其他孙家人都在怎么笑话他。至于从小到大同甘共苦的手足之情,孙皓不想去计较了。孙皓不愿再想孙谦究竟有多大意愿反对自己,更不会想他的委屈。他要立个幡,反对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孙谦在乱军中吃尽了苦头,山民溃散后,孙谦本以为回到吴军帐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是就他被继续关押了起来,不祥的念头挥之不去。更让他始终无法接受的是,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想啊,他是吴王亲弟,更是受害者啊!他只是能力有限,没有守住乌程,只是勇气不够,没有在第一时间自裁。可是这些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堂堂王侯被乱民裹挟,孙谦知道很丢面子,而且还丢了那位严酷兄长的脸。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孙皓解释,毕竟真的很丢人。可他也没办法啊!孙皓不想听弟弟的解释,而他的解释都在那杯毒酒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