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医师学病理知识(三)增生性息肉病理图谱

 将臣gfl0l09u7e 2019-08-20

增生性息肉有三种组织亚型(杯状细胞丰富型、微泡型和祛粘蛋白型),但在病理学报告中没有必要区分它们。杯状细胞增生性息肉(图1)通常容易从表面的锯齿状/星状外观和右侧的隐窝上皮识别,与左边比较平坦和规则的正常上皮形成对比,有时这种差别很小。然而,增生性息肉往往在内镜下表现为息肉,而不是组织学上的明显息肉。

图1 杯状细胞丰富的增生性息肉

图2是另一个富含杯状细胞增生性息肉的例子。对锯齿状结构和核分布识别通常足以容易地诊断增生性息肉。与无柄锯齿状腺瘤相比(见下图),隐窝在增生性息肉底部最狭窄,表面开放最暗的细胞核位于腺窝底部,与管状腺瘤相反,增生发生在此处(由下往上生长

图2  杯状细胞丰富的增生性息肉

微泡型(图3)是最常见的增生性息肉。微泡型常见于SSAs,有时很难区分这两种病变。增生性息肉缺少基底锯齿和基底分化细胞的SSAs(见下文)。虽然大多数增生性息肉应该有狭窄的隐窝基底,但是在伴有黏膜脱垂改变的增生性息肉的病例中可能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平滑肌增生和腺结构扭曲,包括一定程度的扩张,可能会让人想到SSA/Ps.

图3 微泡型增生性息肉

微泡型增生性息肉和SSA/Ps的表面含有泡沫状、苍白的细胞质和许多小泡,使人想到子宫内膜的分泌变化(图4)。微泡型增生性息肉和SSA/Ps表面均无核分裂象和核异型性。微泡型增生性息肉和SSA/Ps的形态学相似性。另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两种息肉是锯齿状息肉的组成部分,随着息肉大小、数目的增加以及结构异常,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就会增加。

图4 微泡型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伴脱垂改变时可见扩张的隐窝,通常伴有粘膜肌纤维向固有层的异常移行(图5).其他SSAs的特征,如基底位置的锯齿状和基部的分化细胞是缺乏的。

图5 微泡型增生性息肉

下期预告  无蒂锯齿状腺瘤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来自肠道病理学图谱,水平有限,仅供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感兴趣,请购买原版阅读,欢迎交流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