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江山携手 2019-08-20

嘉州布衣/辑文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首《摊破浣溪沙》词,是南唐中主李璟所写。李璟自幼就参与南唐国事,然而他的兴趣是在棋琴书画上,而对军国大事并不热衷,更不愿动脑子去做好它。继承大位后,他就将二弟景遂封为南唐兵马大元帅,赐太弟称号,并位居东宫,所有军国大事全委于太弟景遂参决,他自己则做甩手掌柜,什么都不干,成天邀一帮诗朋画友四处吟风弄月、游山玩水。
  一天,李璟在宫中玩得无聊了,于是在太监和许多宫女的簇拥下,登上最高楼,看看秋景。眼前,荷塘里的莲花已经凋谢,失去了它那四溢的芳香,荷叶也渐渐枯萎,它的茎也软沓沓地下垂,亭亭玉立的风姿早已荡然无存。西风在水面上掠起一道道波纹。那一番秋景,正像一个人失去了青春,美好的时光逐渐逝去,额上添上了道道皱纹,鬓角染上了霜雪。照例,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四季更替的基本规律。但是,诗人的心最为敏感,他从眼前的景物里仿佛看到了自己日益衰老的容貌,暗示他马上也会像荷叶一样枯萎而消失。于是,这个李璟内心非常伤感。不忍再看下去。身边的宫娥、太监等都是傻乎乎的,唯命是从,谁能理解这个傻冒君王悲凉的心?于是,他回到宫中,拿起笔来,写了这首词。又是借思妇怀远,表达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情怀。

词里写道:
  女人的丈夫去遥远的边塞戍守。她一个人在家里,想到自己的青春一天天地在等待中消逝,眼前秋色无边,马上又是严冬,新的一年也快来临。咳呀,这怎么得了。独守空闺的日子多难熬啊。没有人说话,没有人陪伴,更不要说没有爱情的滋润了。无聊中,她回到闺房小睡。梦里,她身长翅膀,飞越万重关山,去寻觅思念离别很久的丈夫——他在那荒凉遥远的鸡鹿塞中,一片无边的沙漠里。女人的魂魄在细雨中飘飞着,终于飞到了鸡鹿塞,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四下里没有一个人影,连一个城堡也看不见,偶尔有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他究竟在哪里呢?在失望中,她醒来了,外面的依然是丝雨迷濛,正与迷离的梦境相仿佛。想到梦境,她惶恐极了,简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再与丈夫有见面的机会。满腔愁绪,便拿起玉笙,轻轻地吹起来。用以表达心中无限的思念。吹到最后一彻时,玉笙冷得不能发出音响了。于是,她靠着小楼的栏杆,眼泪如断线的珍珠,流个没完。
  此词最大的特点是词的境界阔大,感慨深沉,不是单纯的个人离愁别恨,而是融入词人心中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南唐军力疲软,与北周、大宋军队打仗屡败不支,社稷几乎不保,只好去帝号,称臣于宋,用来苟延残喘。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会感到屈辱而又无奈。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曰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王氏称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有“美人迟暮之感”,就是因为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南唐小朝廷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李璟的“闲愁”乃是家国危机时无奈的“愁”。他不思强国足兵,而作徒然妇人之泣,这样只能加速国家的灭亡。
  这首词,使我们看到一个可怜巴巴的君主哭丧着脸,站在我们的面前,说着“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读这样的词,我真的很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天下的国君如果都像他们父子那样,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享受,不顾国家的安危,江山社稷几天就得换一下,“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永远生活在哀鸿遍野,嗷嗷待哺之中。
  单就词的本身来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意境非常优美,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说的就是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916——961),南唐烈祖李昇的长子,称南唐中主,是一个只顾享乐而没有实际治理国家才能的君主。而一国之君,担当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却偏偏要过浪漫生活,这就注定了南唐这个小国的悲剧。
  江南得天独厚,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百姓富庶。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手工业也特别被发达,天下商贾云集于此,加上这里远离中原,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吏民都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韩熙载就这样认为:江南之富十倍于中原。这是充满一片希望的田野啊!
  同时,江南民风温软,素有享乐的传统,历代才子佳人大多出自江南,诗曲歌舞,十分柔媚。李璟之父李昪乘天下大乱之际,夺取政权,匆忙之下建立起这个小国。他深知当地民风,克勤克俭,宫人不准穿罗绮,书案上捧烛的铁人,高约五尺,还是吴太祖杨行密马厩中所用的东西,李昪叫它为“金妇”,希望自己能够用言传身教去感化下一代,进而江山稳固,社稷长存。

    李璟即位之初,尚能锐意进取,灭闽国、楚国,南唐疆土遂“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国势日渐强大。但他马上就忘乎所以,开始了奢侈的生活。李璟自幼也读过史书,懂得一点历史,应该知道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治世箴言,以历史上许多国家灭亡的教训为鉴,一切从维护国家的大局出发,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尽量扩展疆域,壮大势力,进而统一全国。可是他实在是脓包一个,在国家面临的危险时,蜗守一隅,朝歌夜弦,一味高乐,几乎把后宫闹反了天。后周世宗柴荣兴兵伐南唐,南唐转瞬之间就丧失了淮南江北十四州。李璟马上向后周屈膝上表,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愿以国为附庸,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奉后周正朔。从此,南唐国势不振。
  北宋建立后,李璟继续纳贡称臣,奉北宋正朔,保证年年进贡江南宝物特产,只要让南唐这个小国得以存在。这种打算实在太糊涂了。人说坐吃山空,国家也是这样,你长久不断地把财货送到老虎嘴里,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可是,贪得无厌的老虎会满足吗?真该让他读一读苏洵的《六国论》,可惜那时候苏洵还没有出生呢。然而,先秦时六国灭亡的教训早就有了。而且赵匡胤是什么人?说他是野心家,阴谋家,一点也不算过。你能够坚持就坚持到底,不能坚持就早一些投降,像吴越王钱俶那样,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李璟这个傻瓜干些什么呢?国库渐空。他却依然沉醉于欢乐的梦乡里,天天享受人生,君臣寻欢作乐,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做一天国君享受一天。他心里究竟想些什么呢?我们不妨读一下他那另一首非常有名的《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词牌为“浣溪沙”,李璟就应该知道“浣溪纱”词名的来历啊!它本源于西施的故事。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浣纱于若耶溪。没有去吴国时,她天天在这条家门口的溪水里漂洗新纱,水光潋滟,映照出她美丽无比的姿容。长成后名动乡野四邻,让乍见到她的范蠡惊为天人。若耶,若耶,这条溪水的名字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水向东流,日日呜咽。呜咽什么呀?在越国行将灭亡之际,这个美丽的女孩儿被迫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到另一个强占她国家的男人身边去,诱惑他,麻醉他,最后让他去死。
  这就叫“美人计”。历史上,那些有强烈统治欲的男人为了实现其欲望什么都可以干,他们可以用国人的鲜血、阴险的计谋击败了曾经的成功者,西施是其中最红的血,雪一样白的苎罗纱上刺目的艳红。人民同情她,为她唱起了挽歌。一直传唱,直到唐,乐师将她的故事编成故事,谱成曲儿,成为坊间最受欢迎的戏,于是就有了词牌《浣沙溪》或作《浣溪沙》。

    李璟具有很高的文学历史修养,能够填一手好词,应该知道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消灭吴国的史实吧?为什么不也如越国那样,在装狗熊的同时,重视民生,扩充军备呢?
  读这首词,我们马上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其实,戴望舒的《雨巷》,明显地借鉴了这首词的比兴方法,以丁香喻愁怨。最早用丁香喻愁的是李商隐的《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大概丁香开花时许多花骨朵纠结在一起,聪明的文人便从中联想到人心里的愁怨也像这样形成的一种情结。所以就用丁香比喻心中的愁了。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而这首词中的丁香是什么呢?
  从词的内容来看,他写的是一个思妇。春日,她卷上珠帘,登上重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迷茫,雾气重重,就像她满腹的忧愁。眼前一片片落花,随风飘曳,无依无凭。它们能够飘到哪里?这如自己的命运那样不可捉摸,还是像自己那个外出不归的丈夫?不知道,谁说得清呢?命运是那样的难以琢磨,今天有灯下的卿卿我我,明日却是折柳送别;刚开始享受人生,转眼间却月缺花飞,不见伊人……两叶浮萍在大海里漂浮,偶然飘着一起,一个浪头又把他们冲离了:这就叫缘分!

    那个思妇呆呆地站在楼头,翘望着远方的天空,古代神话传说有青鸟传信,可是,现在青鸟什么时候飞来?呵,下雨了,沙沙沙,沙沙沙,下小雨了。丁香花在雨中合在一起,似乎闭合起来,结着深深的愁怨。它多么像我此时的心境啊,满怀都是思念,都是怨恨,都是失望!现在自己纵然万般愁苦,有谁知道,有谁理解?黄昏将临,暮云渐合,回头看碧波澄澄的河水,流向遥远的天际,一片茫茫。自己的未来,似乎也这样的渺茫。
  我们感到奇怪,堂堂的一国之君,为什么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居然无聊得去关心思妇之愁?难道这是体察民情吗?也许,词人把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与对时势的感慨寄予词的弦外之音中;那个思妇或许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国家大势,如江河日下,他感到悲哀,而又拿不出什么挽狂澜于既倒的妙策,只好像那个思念丈夫而不知如何措置的女人,徒然地感到失落、悲哀以至茫然。

    这是一首软绵绵的没有骨头的词,反映了一个毫无作为的君主面临江山即将易帜而无可奈何的可怜虫的感情。然而,如果我们撇开李璟身处的环境,就词论词,它对思妇心理的刻画,还是很独到,意境也非常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璟沉湎于歌舞欢乐之中而不思强国,令身边的歌女也看不下去。据史载:有一年的春节,一夜大雪,当天光大亮时,李璟推窗一看,只见鹅毛纷飞,悠悠扬扬,满世界碎琼乱玉,煞是壮观。他玩心顿起,来不及披上貂衣就走到庭中,啊,好一片琼妆玉砌的世界!他激动极了,那些宫女看到他神经兮兮地站在雪地里,一惊一乍,大喊大叫,不知道为了什么,赶忙将紫貂裘衣与他披上。李璟见宫女一身红裳,亭亭玉立在那琼枝碎玉之间,犹如雪里红梅,便抓起一捧雪来,掷向宫女。宫女们见君王兴致如此之高,正唤醒了她们沉睡在心灵深处的少女那种天真活泼天性,也就一涌而上,互相打起雪仗来了。戏嬉了半天,李璟兴犹未尽,又传旨设宴,要与王弟们共同享受如此美妙的雪景。同时命人召来国内最有名的歌妓王感化,唱新词佐酒尽欢。
  王感化是金陵乐坊的女高音歌唱家,专门为王室演唱,她“声韵悠扬,清振林木”;人也长得非常靓丽,聪慧多智,很获李璟欢心。听到君王召唤,王感化一袭红衣,轻挪莲步,娉娉袅袅地走到大王面前,显得秀而不媚,清而不俗,展开酽酽的歌喉,启朱唇,发皓齿,唱道:“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词连唱四遍。先是低低的,继而高亢激越,振聋发聩。李璟一听,奇了怪了,今天这个靓女神经病啦?继而再想,他毕竟是聪明人,马上醒悟过来,把酒席撤去,感慨地说:“假使吴主孙皓和南陈后主陈叔宝听到这句歌词也就不会灭亡了。”言下之意,是东吴孙氏和南朝的陈没有遇到像王感化那样的敢于劝谏的歌女,自己也就额手称庆,洪福齐天啊。于是,他把自己填的两首《摊破浣溪沙》写好了送给她,以示恩宠。后来李煜登位,王感化怕李煜加害于她,就拿出先王写的这两首词的手迹,李煜深为感动,重重的嘉奖了她。

    然而李璟尽管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面对王感化的当头棒喝,也理解王感化的一片苦心,却不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从根本上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发扬踔厉,身体力行,做后代及大臣们的表率,而是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穷奢极欲。用这种既没有振兴国力的迫切愿望,更无远见卓识和励精图治的决心的君王来治理社稷,这个国家算是倒霉透顶了。
  我想,假如南唐有五六个,以至十来个像王感化那样敢于面折廷争的大臣,敢于批逆鳞,同君王的疯狂享乐争是非,辩得失,社稷也不至于如此短命;同样,李璟如果能够虚心纳谏,像当初勾践那样,卧薪尝胆,自强不息,与百姓共患难,积极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广纳贤才,让天下英豪都知道江南有一个思贤若渴,爱才如命的贤明君主,从而纷纷投入其麾下,为他所用。这样,完全可以笑对强敌的虎视眈眈。甚至可以乘北周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和北宋初建,立足未稳的大好时机,派一旅之师,与他们一较高下,昂首扬言:试看今日之中华,竟是谁家之天下!
  古人说,居安应该思危,盛世还需危言,朝廷大臣居然不如歌女,真是可怪。更可悲的是李璟这个家伙一点也不懂得重视培养下一代。自己是草包,那你可以培养几条真龙来,特别是重视培养儿子们安邦治国方面的能力啊!可是,你孩子一个又一个地生,却偏偏不重视对他们安邦治国能力的培养,竟让孩子们继承他的衣钵,也学填词,学唱歌,学跳舞。
  因此,在他死后,又一个草包君王,但是在词学上却高出他很多的千古词帝出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