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思明居士 2019-08-20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诸葛亮、庞统、法正都是刘备集团重要的谋士,也是高层核心人物。刘备消灭刘璋,领益州牧的时候,“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这个时候庞统已经战死)。”马超在劝彭羕的时候,也说“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可以见诸葛亮、法正的重要地位。这三个人当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根据天下大势制定出一个可能兴复汉室的大战略;庞统为刘备分析荆州、益州利弊,力劝刘备策划益州,那么法正对刘备有什么贡献呢?除了协助刘备消灭刘璋外,还向刘备提出了“汉中三策”,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汉中三策”的事情。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汉中三策”的历史背景

法正提出“汉中三策”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但实际牵扯到的历史背景要早一些。按照《三国志·魏书·刘晔传》和《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曹操在取得汉中后,没有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继续南下进攻刘备,而是选择撤军。可是接下来的“宕渠之战”证明了曹操对于放弃这个“得陇望蜀”的机会表现得并没有这么果决。只不过曹操没有选择亲自带兵,而是交给了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本人则回到邺城(有人认为“宕渠之战”目的仅为迁徙巴东、巴西人口,但实际上张郃已经很深入了,对刘备来说非常危险)。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结果在“宕渠之战”中,张飞大获全胜,挫败了张郃的进攻。张郃与夏侯渊只能退守汉中。汉中这个地方对于益州政权来说至关重要。曹操的后撤以及“宕渠之战”的胜利给了刘备集团反攻的机会。“汉中三策”就是在这个情况下提出来的。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汉中对益州政权的重要性

汉中对于益州政权到底有多重要?小编首先贴一些当时人物对汉中的重要性的评价。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这是曹操刚拿下汉中,张鲁逃亡巴中的时候,黄权劝刘备支援张鲁时说的。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这是曹操拿下汉中后,刘晔劝曹操继续南下时候说的。

《晋书·宣帝纪》:“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这是司马懿劝曹操时说的。

《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这是“汉中之战”时,刘备要求诸葛亮发兵,诸葛亮询问蜀部从事杨洪时,杨洪的回答。

可以看出汉中对益州来说,有“门户”、“咽喉”的作用。那么汉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进攻方面

汉中充当益州的“门户”。既然是“门户”,不仅要防得住,还要走得出。我们都知道,弱小的蜀汉能够阻挡强大的曹魏,与益州山路崎岖的地形是分不开的。但是崎岖的山路也会导致益州政权在北上进攻的时候变得异常艰难。而汉中作为身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平原地区,正好可以作为北伐的前沿基地。

而且汉中的进攻方向很多,北可以从陈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直插关中地区;西可以出武都进攻陇右地区;东可以攻取上庸、新城、房陵“东三郡”,继而协助荆州南郡江陵一起合围襄阳,将益州、荆州真正紧密地连接成一片。这三个进攻路线在蜀汉的北伐事业中都有所体现。诸葛亮北伐时以疑兵牵制关中,实取陇右;刘备取得汉中后取“东三郡”,作为关羽北伐襄樊的助力(当然没有帮助得上),后来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也有重新夺回“东三郡”,履行一个弱化版“隆中对”的计划。

防御方面

汉中不但是进攻的前沿基地,同样也承担着重要的防御职能。汉中能够作为蜀汉进攻关中、陇右的基地,当然也能够作为曹魏进攻成都平原的基地。从汉中发兵,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直抵剑阁的金牛道,剑阁过后就是一片平原地区,所以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的防线就是在剑阁;另一条是通往巴郡的米仓道。张郃进逼到蒙头、荡石,走的就是米仓道。事实上蒙头、荡石距离成都已经很近了,也就证明了曹操实际上并没有拒绝司马懿、刘晔的建议。而从地图上的位置来看,张郃的意图并非是益州治所成都,而是水路交通枢纽——巴郡。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巴郡失守之后,曹操就可以向东进攻巴东郡,切断荆州与益州之间的联系,然后一路由金牛道进攻剑阁、涪县、绵竹;一路沿江进攻江阳、犍为;一路沿江进攻德阳、五城,完成对成都的合围。这正是刘备消灭刘璋时的路线。所以“政治犯”廖立说当时张郃的进攻险些让刘备丢失益州,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刘备在与孙权完成对荆州划分的谈判以后,也是驻军在巴郡的江州,目的就是防备张飞战败的情况。

《读史方舆纪要》:“所谓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关道也。”

《三国志·蜀书·廖立传》:“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所以说如果没有汉中,防御的压力就会落到金牛道和米仓道身上。成都、巴郡面临严重威胁(所谓的“三巴不振”)。而有了汉中以后,汉中就成为阻挡关中地区军事威胁的重要屏障。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汉中三策”的内容

“隆中对”是身处隆中而知天下事,是放眼整个天下但是又很笼统的一个战略;“汉中三策”则比较简单,是围绕汉中这个地方做文章,格局小于“隆中对”,内容又比“隆中对”明确一些。一言以蔽之:取得汉中之后,刘备集团可选择的三种战略。

一、倾覆寇敌,尊奖王室

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说明,但法正的“上策”无外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从汉中由褒斜道等道路穿过秦岭进攻关中,再向东进攻河洛;另一路从襄阳(当时襄阳尚未在刘备之手)北上协助西线的军队夹击洛阳,还有可能从南阳进攻东北方的许昌。如果联合孙权进攻淮南、青徐,曹操的势力只能退后到河北。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倾覆寇敌,尊奖王室”的目的。

二、蚕食雍、凉,广拓境土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法正的“中策”更为保守,而且可行。事实上“隆中对”中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在握有荆州的情况下联合孙权。所以荆州丢了,“隆中对”破产。诸葛亮主导的北伐行为,就是符合法正的“中策”。当然这也是失去荆州后,仅凭益州一州之力北伐的最优选择。虽然最终诸葛亮并没有完成割据陇右、俯瞰关中的目的,但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有相当大的机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三、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汉中作为益州的屏障,长久以来采取“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战略。比如黄金围、兴势围。在建兴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诸葛亮建筑汉、乐二城,成为汉中的第二道防御。汉中的防御职能在费祎执政时期的“兴势之战”有所体现。曹爽率领数万大军(《曹爽传》中记载“六七万人”,《王平传》记载“步骑十馀万”)走傥骆道进攻汉中,却被阻拦在第一道防线兴势围,最后大败而归。后来由于兵力上的不足,加上姜维想要歼敌的心理,汉中的防御被削弱了一部分,姜维又因为政治争斗羁留在沓中,给了钟会占据汉中,深入到剑阁的机会。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浅谈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

余论

总的来说,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目的是为了劝说刘备攻取汉中,其核心内容也是拿下汉中后,根据实际情况应该采取的战略。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汉中三策”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法正对汉中的重要意义、刘备集团的发展路线的了解是非常清晰且透彻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读史方舆纪要》、《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