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大暑过去,高温就结束了吗? 不!火炉才刚刚点起! 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火炉般的酷暑 但是能带来安神清香的博山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享受了!!! 羡慕不羡慕呀? 丁谓在《天香传》里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所以达蠲(juān)洁”。上古时代的神明就已经开始享受祭祀用香了,因为当时人们相信这种香气可以除掉身体的污秽,取悦神明,得到他们的眷顾。有香,自然有用于焚香的器物,它被古人称为“熏炉”,既实用又美观,深受大家喜爱。 商周时期的人们就创造了豆形熏炉,还发明了“高足豆”,这种食器是专门用来放置香料的,后世纷纷效仿这种用豆形器物放置香物的思想。 战国 彩绘陶熏炉 郑州东方翰点文化博物馆 到了汉朝,一向追求高逼格的贵族们尤其喜欢熏香,长沙国的丞相利苍还把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带到了自己的墓中当陪葬品。 西汉 彩绘陶熏炉 湖南省博物馆 为了迎合汉朝贵族的需要,工匠们从豆型青铜器中得到了灵感,绞尽脑汁,创造出了水滴状的炉体。自汉代开始,博山炉的炉体就演变为了上尖下圆的造型。
汉朝时期的博山炉 最早提到博山炉的记载来自《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者......又做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刘歆把博山炉的精美做工和可爱的动物装饰夸上了天,但是比这些更抓人眼球的是炉体如山峦一般的奇特造型,构思来源是传说中的仙山。 明 文伯仁 方壶图 古人一直相信云雾缭绕的深山中居住着神灵,仙人们穿梭云间。列子就说他们住在“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里, 屈原和司马相如也说山岳不仅是神仙的住所,更是通往天界的必经之路,这些奇思妙想就是汉代博山炉创造和演变的源泉。烟气从熏炉中慢慢飘散出来,环绕着炉身,沐浴在熏香里面的贵族想象自己乘着仙气云游仙境,做着长生不老的美梦。 西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西省博物馆 最富有收藏价值的汉代错金博山炉,来自河北满城县陵山,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刘备跟他人吹嘘的“先祖”。炉身主要是铜制成的,通体有金银装饰。炉盖被雕刻成了仙山,丛林丰茂,神兽出没,猎人奔走。炉座的纹路就像波涛翻滚的大海,三条蛟龙嬉戏于此。汉代工匠“以动传神”,把自己的高超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世博山炉造型也深受影响,但在雕刻装饰方面各有千秋。 西汉 错金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馆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原本一门心思求仙问道的人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开始改造博山炉的造型。隋唐时期奢华之风再起,佛教愈加盛行,这时的熏炉还叫“博山炉”,但造型已经不再和“山峦”有太大关联,变成了“莲花”,材质也从青铜器演变成瓷器,形如“佛寺”并附带莲花炉座的博山炉开始大量出现。
南朝 青瓷博山炉 隋 白瓷莲瓣蟠龙博山炉 到了宋元,源自汉代的青铜博山炉已经成了传说。宋代吕大临《考古图》提到汉代博山炉:“按汉朝故事,诸王出阁则赐博山香炉,《晋东宫旧事》曰:太子服用则有博山香炉,象海中博山。下有槃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囬环。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 宋元沿袭了唐朝的传统,博山炉都是瓷器,造型也趋于简洁。 宋 白青瓷香炉 到了明朝,宣宗朱瞻基设计监造的“宣德炉”出现并且大受追捧,逐渐掩盖了其他熏炉的光芒,熏炉的造型开始往另外一个方向转变,而“博山炉”的传承故事也慢慢接近尾声。 明 宣德炉 在古人眼中,博山炉是长生信仰的象征,而现在这种信仰已经不再有原来的意义。身处喧嚣都市的我们安放好熏炉,点燃熏香,或许还能回想起博山炉辉煌的历史,而真正想要的,不过是袅袅青烟中内心片刻的安宁。 ![]() 兰指轻舒弄春烟,点将秋岚入案边。 为续俗尘争净土,求生妙境访博山。 红炉焰焰焚香火,绿衫翩翩映水眠。 名利放下方为得,浮生真谛终归闲。 ![]() 参考资料: 《西京杂记》汉代 刘歆 《香炉》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妍婷 师宝萍 《从错金博山炉看西汉的审美趣味》刘卫华 《炉烟袅袅 魂兮梦兮 东晋南朝博山炉》崔贻彤 《汉代铜熏炉研究》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金东 《汉代青铜博山炉的兴与衰》湖北美术学院 袁秋云 《中国古代博山炉的造型及演变》南京工业大学 陈钧锴 《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王龙 《陕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博山炉图像初探》南开大学 董雪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