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当代诗歌中的神性写作与民间立场

 子夏书坊 2019-08-20

这还是小编第一次搞这么高大上的话题,有点儿心虚呢。


不过总得开始吧。
咳咳嗯^^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有这么两件东西,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很多80后90后的小伙伴大概从来都没见过吧。
我说的就是石碾和石磨

石碾。

石磨。

其实除了石磨、石碾,还有很多这类老物件,比如石磙(碌碡)、石臼等等,它们都是未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前,广大劳动人民用以加工谷物粮食的基本工具。

下面以这个石磨为例子,科普一下,咳咳嗯。


石磨通常由两个平面的圆石做成。开始用人力或畜力,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上圆石滚动碾压下,米、麦、豆被磨碎,形成粉末,经箩筛,去掉麸子便成面粉。

现在在村子里还是容易见到很多被拆开后的零件。比如这些磨盘,找来做成桌子喝茶也是很不错的。


比如前两天我和我哥就做了一个——

这个是当时的半成品……呃不对,是3/4成品。怎么样?不想当木工的皮匠不是好诗人嘛。

磨盘就是这么一个圆柱形(大饼子形)的石头。但其实它也有很多种,加工不同的粮食的磨是不一样的,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别,比如尺寸上,比如盘面上石沟的形状和分布等等。

不管怎么说,不就是个农民兄弟加工粮食的工具吗?


但我发现它绝对不是辣么简单。

——纳尼?



比如一个石磨上下两片,对应的正是天与地,阴与阳的交合。
再比如下面这两个磨盘。这可是我收藏的宝贝——


它完全就是一个太极的形状。我们可以想象它转动起来的样子,谷物在孔与盘之间游走……这正如乾坤流转。



据老人们讲,石碾属青龙,石磨属白虎。在风水学中,这两样东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和讲究。

当然不止上面这些我的研究成果,后来我发现磨盘里还藏着很多玄机

请看大屏幕——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石磨只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极为普通的生产工具,但是里面藏有中国的文化和智慧的精髓,它对应着天地乾坤,含着宇宙的奥秘,接通了神


内位说了:你不是逗我吧?
说这么半天,你就是在普及我国农业知识吗?


作为一个聪明睿智高大上的小编,当然不可能就这么完了。
精彩的东西是不能早泄滴^^


作为一个老司机,充足的前戏一定要有。
你懂的……

正题马上来了——



我以为真正的好诗歌、经典的诗歌,必然也是要接通神灵的,要和永恒发生关系。
要联通天、地、人,也就是要有天地之气,人之气。
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用我的话来说就是:
“一叶知秋,水落石出,得鱼忘筌,微言大义。”


真正的“神性”写作不是搞一些神神叨叨、光怪陆离的词语组合,不是弄一片腾云驾雾、不知所云的词语狂欢,不是整一些神秘的大词或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就可以的。(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以。)那样的诗可能不是神性的写作,而是神经写作,或者是一个跳大神的。


就如同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石磨即对应天地乾坤,在我们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中就能发现和提炼出神性。用最朴素俗常的语言也能写出高贵的,有大智慧的,联通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大诗。

还拿那个石磨当例子退一步说,如果很多人没有发现里面藏着的宗教、哲学、文化的奥秘,最起码还能加工粮食吃嘛。


其实我上面这么说并不是把某一种类型的写作抬高,或贬低另一种类型的写作。

事实是依我看来,语言这一层面的东西根本就不叫个事儿!

而且我更呼唤的其实是“精英写作

只是我说的精英写作没有形式也不分阶层,而是一种写作的态度。是一种认真与担当。

话再说回来,为什么说“语言这一层面的东西根本就不叫个事儿”呢?

因为真正的“诗”不在“语言”这里,而是在词语和词语的空隙之间,在“语言”的背后。


就如同在很多重要仪式中,摆放很多道具。这些道具所指向的所在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以及本质意义上的象征

比如在中国很多地方,为客死他乡人招魂回家。这个招魂仪式有一整套的流程,也涉及到一些必要的“道具”,如纸幡、死者的衣服等等,死者的灵魂即攀附在这些精心排列的事物中,倘若没有它们,死者便永不能“现身”。

请看大屏幕——

这些稻草、桌案、烛火、白纸的幡,

这些精心布下的标记暗中连结。
招魂的人念念有词,
反复拉扯和调整着一个世界
和另一个世界的边境线。
那不可知的仍不可现身。
那无法接近的
只有交出自己的人和它交换了彼此。
只有召唤的人获得了应答。
 
      (拙作《只有召唤的人获得应答》)
 

写诗就如同招魂。一首诗就是对世界,对广阔的未知之物的冒犯。如同我们以有限的生来试探我们全部的生存和死亡,我们写下诗句,让广阔的自然和存在在它们之间显影。
 
写诗是一个如此神圣的活动,而绝不是修辞练习。因此过多的注意语言层面的问题实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这个太不重要了。我也从来分不清什么是口语写作什么是知识分子写作等等,我的字典里没有这样的词,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不喜欢的是匠人化的写作


语言本来就是有神性的,特别是汉语,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有无限广阔的背景。(关于汉语的这一点就不打开说了。)所以真正的神性写作,其实就是对每一个汉字充满敬畏,在每一首诗中认真地排列它们,在可知与未知之间,布置好语言的边境线。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向神的仪式


说了这么多,好像该收一收了。

那么再回到标题上,非要给诗歌写作分出神性写作与民间立场,我认为都有点无(che)聊( dan)。诗歌存在的意义在于自由,诗歌就是冲破所有的(包括日常的、文化的、政治的、语言的等等)牢笼和禁忌,就是完全的超越,引领着人的灵魂奔向那自由的永恒。

所以,又为什么给自由套上那么多不必要的枷锁呢?

答案只能有一个:诗歌的自由被有些人绑票了

好了,今天的话题差不多结束吧。


最后引用诗人树才的一句话结尾:
“诗在生活中,就像火在木头里。”


侃的不对的地方不要打我,因为我的名字叫小白。



【END】


每一首诗都是挽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