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之【神性写作】诗歌简史、理念

 子夏书坊 2019-08-20

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之神性写作


神性写作年谱

自“神性”一词在汉语中被擦亮以来,风行水上,九译来尊,非神性写作之功耳,实乃当日之时,因缘际会,吾国传统精神之复苏渴求甚久而自然。神性所原所本,皆不外吾华道统。惟有在殖民过甚,断代骤深之际,吾人遂不得已以哲学之方式重申吾人诗学,邃深其旨。盖神性写作年谱实乃当下“神性写作”一词的传播简史,而非神性通谱;神性不以流派居之,亦不独为神性写作所自居;神性者,大道自然、追本索元之赅指也。神性一词擦亮之本意何谓?文何以载道也。自宋明诸子以还,性、理、命、道已将个体和宇宙之本客体导通,新一期发展亦有重开内圣外王,视野广安,化儒释道伊耶于一炉,遂能使吾国诗学连绵不绝,复归正统耳。而今亦有所谓“第三极神性写作”者,实乃淆乱视听之跳神耳,劳而无功,往而不反,悲乎其人,蠢蠢外戚也。故置谱自备,徵诸网际,逐年检索,青蓝之变,朱紫虏目,骸形自辩焉。

年 谱

2003年8月  “首届中国当下神性写作者作品展”于各大中文论坛举行。参展作品七个。参展作者分别为马永波(《炼金术士》)、乌瓦(《小行板》)、亚伯拉罕·蝼冢(《九拍》)、钢克(《羔羊经》)、刘泽球(《赌局》)、梦亦非(《空:时间与神》)、芦花(《自戕》)。展览附录蝼冢诗学长文《神性写作》(2002年稿),该篇在网络上征用和孪殖最多的一段话是对神性写作的基本指廓:“诗(诗意)的本质是一种宇宙真理,诗的理想就是最大程度和范围内表现(呈示)这种真理的存在。无论是诗的架构还是诗的内容,形式是宇宙规律的再现(呈示),内容是哲学和宗教统一于最高的诗艺――绝对宇宙精神。因此,诗意也是永恒的。”它指出了现代汉语诗写的形式问题和价值取向,有意导向被现代写作陌生了的传统诗学的精髓,刘勰原道篇第一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故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这就是神性写作。展出之际,于“翼”论坛诗人施玮等参与了讨论。

2004年7月  “第2届中国当下神性写作者作品展” 于各大中文论坛举行。作品七个,作者为芦花(芦哲峰)《黎明》、史幼波《月之书》、亚伯拉罕·蝼冢《铜座》、钢克《鬼把戏》、苏菲舒《西南方的地窖》、梦亦非《苍凉归途》、龙俊《癔》。

2005年冬天,由白鸦、陈肖等在诗歌报网站首先的发起关于“神性写作”的讨论,就神性写作诗歌的定位、诗歌的当下性、为诗歌语言松绑、诗歌深层识别系统、诗歌的道德底牌、诗歌的气场等话题进行商榷。随后白鸦在网上发表《神性写作诗歌研究--兼与蝼冢、梦亦非、陈肖诸兄商榷》(曾在《诗歌报月刊》连载刊出),陈肖发表《从“神性写作”说起》、蝼冢发表《就<神性写作诗歌研究>回复白鸦》、白鸦发表《白鸦就<神性写作诗歌研究>对蝼冢的回复》,从各自的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紧接着菩提萨埵、徐飞飞、S城写作、施玮、花语、东鲁散人、杜牧羊、陈言、北溟、暮颜等数十名诗人陆续参于到讨论中。讨论延续了3个多月,波及到诗生活新诗论坛等多家论坛,由此“神性写作”引起了中国汉语诗坛的广泛关注。此次讨论,或以专论或以对,收获论文多篇。

2006年,5月,中国神性写作者同盟成立。

9月-10月, “第3届中国当下神性写作者作品展”举行;参展作品七个,海上《巢梦》、修罕·陈肖《水域》、湖北乌云《彷徨八部》、霄无《地狱之旅》、镭言《瑜伽》、徐慢《蜉蝣》、修罕·陈肖《哀歌》。

11月1日,中国神性写作者同盟官方论坛-藏象网建成。论坛和档案馆开放。

2007年5月  通贯性的新汉语神性写作煌著《神性写作》编定(白鸦主编;学术主持:海上,黄以明;编委会成员:白鸦、陈肖、海上、刘诚、雷子、徐慢、亚伯拉罕·蝼冢)。主编白鸦在编写前言中就本书编辑缘起言:“是展示当下汉语诗歌写作中最为形而上和形而下部分的神性表述和突进,完整地展现神性写作诗歌全貌,加深读者对神性写作诗歌的正确而非狭隘的认识,传达神性写作的‘多维度’的写作理念,力求在鱼目混珠的中国诗坛对神性写作现象作一次系统全面的梳理。作为神性写作优秀诗歌及理论的第一次真正结集,我们力争摒弃门户流派之见,使本书成为神性写作诗歌的‘文本’、‘文存’、‘文献’。”同时,代表神性写作成就的诗集“大藏诗丛”第一辑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印行:海上诗集:《有关鸟和梦的遗案》、亚伯拉罕·蝼冢诗集:《九拍三部曲及其副本》、陈肖诗集:《圜丘巫唱》、施玮诗集:《被呼召的灵魂》、霄无诗集:《地狱之旅》、梦亦非诗集:《空:时间与神》、镭言诗集:《真·虚空》;蝼冢诗学著作《神性写作――关于该写作与方法论原理的研究》(上卷)印行。6月,首届神性写作诗歌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诗集发布会于广州举行。

2008年 《独立》推出“神性写作”专列,辑安琪、蝼冢、陈肖、白鸦诗文。安琪系刊物主编自行认定为神性写作,实质无关。

2010年5月 “第四届中国神性写作作品展”举行,展海上《元素》、指纹《青铜骑士》、孙谦《穆斯林词》、彭燕郊《混沌初开》、阿索拉毅《星图》、雷子《出埃及记》、贾勤选译古佚印度长诗《安陀迦颂》。7月举行第五屆中國神性寫作作品展作品――生生不息。篇目:

陳肖《撲克遊戲》、亞伯拉罕·螻塚《黑暗前傳》(卷一)、鐳 言《清平物語》、施瑋《十架七言》、彭燕郊《生生:多位一體》、海 上《等待那只還魂鳥》、餘 地《內心:幽暗的花園》(選章)。

2011年 3月举行第6屆中國神性寫作作品展――混沌与秩序。篇目:張松《天書》(凡例)、吳若海《傾聽與隨想》、葉舟《大敦煌》(卷一 歌墟)、大解《悲歌筆記》、道輝《大呢喃頌》(第4、5部)、楊煉。

5月举行第7屆中國神性寫作作品展――黑暗传。篇目:亞伯拉罕·螻塚《黑暗傳》(第一部 混元记)、海上《时间:仿佛玄黄》。两部作品较长,单独展出。

5月 《神性写作――现代汉语神性写作流派史研究资料初编》即“神性写作丛书”作为内部资料由不是基金印刷,全书十册,第一册《靈運行在水上》、第二册《蒼涼歸途》、第三册《彷徨八部》、第四册《總元素》、第五册《生生不息》、第六册《混沌与秩序》、第七册《黑暗传》),第八、九、十册为《神性诗学》(上中下)。


神性写作理论

神性写作的一般性阐释

蝼冢/文

神性写作的本质在于明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

1. 神性三重冕:

1.1 属于深沉意识和经验范畴

1.2 为存在的不可知,和可信的不可能性

1.3 及确定性混沌

2. 神性只是发生,然后在。

2.1 神性将置于一个开放的形式系统中来讨论。尽量避免“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不是什么”这类简单推理。

2.1.1根本的在于,我们认为a≠a,且衡不等于。

2.2 对神性写作的理解也一样。

3. 否定性神性诗学。

3.1 我们试图以其松动一种常识和基本的对神性固有的认识:即否定的神性诗学。

3.2 这是认识神性和神性写作的基本方法论。

3.3 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对上帝和一切本原事物的思考。

3.4 但它仍然只是发生。

3.5 神性写作作为每个神性写作者自己的规律而存在。

3.6 但,神性写作应当建立并成为一门有着精当理论的独立的社会学学科。学术化,体系化,纯粹化。并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

3.6.1知识不再是秘传的,在全民书写时代,写作的专业化势必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和积极追求。也势必成为极少数人的行为。

3.6.2拒绝无知的,低幼的,没有难度的写作。

4. 神性与TA的关系探讨(本词条之下各条被废黜)。

4.2 但是,我与TA的关系可以表达为“我与你”。

4.2.1即有“我即你”和“你即我”的延伸。

5. 神性写作理解初步。讨论两个大的问题:

[一]诗性;及其诞生。[二]诗性的物质性载体。

5.1 形势是诗的奥秘。参5.4.4.1。

5.1.1形势是形式和势能(或能)的总称。形式指内容。内容也指形式本身。能且抹去意识与万物的阈界。它处于物质和意识的混沌处。

5.1.1.1 形式和结构是等同的词,有时候使用前者,有时候强调后者。形式系统和结构系综也一样。

5.1.2思想,你,我,他,是意识和能。

5.1.3能的基本特征在人乃是成就光体。

5.2 思想仍然孕育在形式当中。

5.3 语言和言语是形式的物性之一。

5.4 诗意的本质乃悲剧和宇宙法则。

5.4.1 5.4还可以表达为:诗性的本质乃悲剧和宇宙法则。

5.4.2某些时候,诗性和诗意这两种说法可以等同。

5.4.3但指向终极的始终是不断诞衍着的诗性。

5.4.4诗性是永恒的。基本的乃因绝对宇宙精神是永恒的。以及我们对诗的认知:

5.4.4.1 诗是对绝对宇宙精神的追加模仿以及合而为一,即介入。也可参看9.。

5.5 语言是大地的产物。记忆也是。

5.6 它有有机物,无机物的身味。有季候,物候,岩相,海洋的气息。有动植物的多重属性。

5.6.1因此,诗也是大地的植物。是存在和记忆的第一空间。

5.6.2可感通天地。与万物合一。并与呼吸

5.6.3由此:我们说,最伟大的诗存在于民族记忆当中。

5.6.4它深邃,摇曳多姿。除此之外,没有我们所谓的伟大。

6. 呼吸和诗歌。呼吸是最后的秘密。

6.1 呼吸即时间。

6.2 呼吸完成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换生成。

6.2.1呼吸和时间的基本属性即自相似(自身类构)。

6.2.1.1 自相似统摄一切关于时间的问题。

6.2.1.2 树木是自相似的。生命是自相似的。一部复杂史诗的结构也可以是自相似的。

6.1.1.3 它是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

6.1.1.4 我们认为史诗(大诗歌)首先是一个复杂系统。

7. 诗的物理分析:

7.1 一首诗的文字层面;文字携带了民族的基因信息。

7.2 一首诗的思想层面;思想是个体的,但还是在民族的记忆中打井。

7.3 一首诗的艺术层面;这是我们单独赋予的。事实上,艺术从来就存在一切的事物之中。

7.4 一首诗的象征和隐喻层面,即神秘层面;

7.4.1神秘:神圣,秘而不宣。事物不可言说,语言符号是附加的形式系统。我们无能为力道出一块石头,一朵花的奥秘。神性写作的努力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这里涉及到神性写作的修辞理论。即:

7.4.2象征和隐喻。

7.5 一首诗的道德层面:(对基本特性道德的考察)

7.5.1天地有道,厚生有德,之谓道德。

7.5.1.1 道即绝对宇宙精神。

7.5.1.2 德即天德。

7.5.1.3 所以,道也是德,德也是道。

8.1 音乐性和神性:

8.2 音乐性是神性的微宇宙法则,

8.3 是超自然的,抽象的和神性的力量。

8.4 它仍然是神性的最好体现之一。

8.5 是直接能让人体感知到的神性=绝对宇宙精神。

9. 作为发生的神性:

9.1 它的基本特性是发生和自我呈示。

9.2 肉身以形式切入绝对宇宙精神之感知和统一的过程。

9.3 这个过程也是诗性发生的过程。发生的神性和诗性的发生它们属于一个过程的两种表述。

10. 神性。物性。人性。

10.1 物性和神性是一个东西。

10.2 不存在所谓的人性(必须强调这一点)。

10.3 所以救赎和超度也是不存在的。

10.4 神性并不在文学的第三极。它从来就是终极的。

10.4.1譬如:创造射线,它哪一端都不是终极。尽管它是无穷的。

10.4.2终极的意思是大象无形和万物资始乃统天的“一”。

10.5 “一”仍然是象征和隐喻。

11. “我”是神性的基础。“我”是形式。也是内容。

11.1 是神性写作共时性的基础。也是心物一元的基础

11.1.1宇宙空间中有我,群我-我群。它们同时而在。

11.1.1 “我”是复杂的。所以神性是复杂的。神性写作也是复杂的。

11.2 神性只能以象征和隐喻来阐释,和抵达。

11.2.1以及依靠可信的感知。

11.2.1.1感知的基础是“我”(生命)和形式(结构)。

11.2.1.2 说出来的都不是神性。而是“亚神性”(生命),或者“微宇宙法则”(形式)。微宇宙法则是神性的二级代名词。

11.2.1.3 冥思。观想。证悟。是自我抵达神性的重要方式。

11.3 对基本特性素质的考察:

11.3.1素质是元素和物质的总称(即素质=元素+物质)。指涉人和诗意的发生过程。具足的能量是成就素质的必要条件。

11.3.2 超越先天的能量依靠持久的修行而得。

11.3.3 整个民族和大地,宇宙的能量都可集于一体。“我”即世界的总和,也即世界的极限。感知具有无限性质的特征,但 “我” 始终是“我”的边界。这一现象称之为具体的神性之不完整性。所以,完全神性在次元世界是疺阙的,不存在的。因此,“个我”须上升去元世界。

11.3.4 上升的个我须具足的能量为道德和素质。因此:

11.3.5 神性要求个体关注自身食物的结构。它是获得具体能量的方式之一。

11.3.5.1 食物成分的构成:饮食。用于呼吸的气体。印象等视觉食物。等等。无机物进入有机体――转化――诞生新的能量体。它是可信的,和可调制的。

11.3.5.2 金。木。水。火。土。都是我们的食物。吃土,和食光是同一层面上的意思。

11.3.6 神性要求个体关注自身意念的修炼。这也是获得具体能量的方式之一。

11.4 神性写作者本身必须是神圣的。

11.4.1 神圣的身体。神圣的思想。和绝对神圣的自由(体)。

12. 对物质性载体语言(汉语)的考察:

12.1 现代汉语已经分衍成“词素-音节文字”。

12.1.1笼统的说汉语为象形文字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2.1.2在古汉语时代,我们说汉语是物。是象。是道的语言的天然范式。是能指和所指没有分裂的尚存语种。它有五千年以上的理式和民族记忆沉淀。万物即汉语。大象无形也是汉语。是神性写作理所当然的物质性载体。

12.3 但是现代汉语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它已经衍化成为了一种“词素-音节文字”。

12.3.1 然而,不得不坦承,任何文字谱系都是神性的物质性载体。

12.4 汉语的基本特性考察:积极的一面:语义簇的平方性。义积的立方性。不确定性混沌。灵性。肌理招展。空间嘹亮。消极的一面:象(及物)的一面已经渐弱。

12.4.1但现代汉语仍然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语言。是目前人类所有文字谱系中仍在使用着的尚存的伪象形文字。区别于辅音-带元音的表音文字(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元音-音素文字(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等)以及音节文字(印度文字谱系)等。

12.4.2它(或它们)的可贵的创造者仍然是自然本身。区别与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12.5 语言言语=物质性载体∩符号=能指所指∩事物∈神性(∞)。

神性

(∞)

语言言语(符号)

物质性载体

能指所指

事物

(万物本原)

12.5.1 语言言语和符号是事物的物质性载体,具有能指所指的功能,当它们的内在含义趋向无穷大或者无穷小的时候,都是在向神性逼近。概而言之,这一切都发生在神性的范畴。作为物质性载体的符号承担了物和观念之间的桥梁。但是,我们并不喜欢“桥梁”这种事先二分的说法,因为主体跟客观,意识和物交道的过程本是共时性的统一发生。能指所指是区分这种发生的,因此是有害的,它在割裂这种发生的完整性。在神性的观念中并没有这种区分。神性统摄了万物和万物的本原。无穷大和无穷小都是神性的基本属性。

13. 下面是一个实验:对日常之物的意识化和意识的物化这一互逆共时过程的考察。

13.1 举例:设若我是木匠李。

13.2 事实上我就是木匠李。那么我对用木头制造一只水桶的过程了如指掌,分开来说就是我对水桶的物理部分和主观部分都很清楚。现在,摆在面前的这只水桶,就是意识物化过程的最终呈现物。概而言之,也就是意识的物化。

13.3 反过来,物的意识化同属于这一过程。一开始,水桶是干瘪的,没有东西的,只有当你的意识充盈水桶这个词与物之后,水桶才丰满充溢起来。这时的水桶是一种生命的体现,与身体共生共长的一个东西。

13.4 它们属于互逆过程。从始至终都是运动着的。

13.5 也就是说,水桶本身不是对象,也不是目的,它是具有肉感的与我对等的生命体。因此,日常之物的意识化和物化过程也即神性。

14. 再探讨“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问题。

14.1 事实上并不如此。看见与眼睛毫无关系,意识,或者意念的界限才可能是我之次元世界的界限。一般地,我们认为意识没有界阈。因此,神性首先不是逻辑的,而是回归大地的,自然的,宇宙和道的。

15. 对我们所属世界的初步界定:我们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世界称之为次元世界。

15.1 元世界包涵了次元世界。

15.2 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参《黑暗传》三元世界)

16.象征和隐喻为神性写作修辞学第一定律。

(2003年春初稿于赣州

2006年12月改定于北京红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