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里悄悄成立了一支女子乐队,快来听!

 zdjphoto 2019-08-21

《乐记》中言“乐者,心之动也”,

悠扬悦耳的音乐,总能触动人心,

催生出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因琴音而结缘

……

五代·周文矩《合乐图》局部

源于网络

中华文明以礼乐闻名,

音乐一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

古代不单君子要修习音乐,

大家闺秀也多会学习乐器,

箜篌、琵琶、琴瑟、笛箫……

曼妙佳人凝神弹奏乐器,

这动人画面令人无限神往。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款绿地粉彩开光描金仕女图花口瓶

图中仕女正在庭院间合奏乐器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早在汉乐府中就有女性学习弹箜篌的记载。

箜篌音色丰富而优美,

唐人在诗中如此形容:

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贵妃晓妆

画中宫女弹奏的即为竖箜篌

源于《每日故宫》

试想一位娇柔美人,微微低首,

纤纤素手拨弄着丝弦,

悠扬乐音响起,

随风飘向远方……

从形制上,

箜篌可分为卧式竖式两种。

卧箜篌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

相传为汉武帝时的乐人侯辉所作,

因音色“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

依琴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

竖箜篌

最早也称为“胡箜篌”,

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

体曲而长,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

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

历史上闻名的有凤首箜篌,

琴头饰有凤首,造型优美,装饰华丽。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仇珠《女乐图轴》

图中仕女弹奏的便是凤首箜篌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唐·桑木阮咸

源于《紫禁城》杂志

历史上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出现,

为传统的直颈琵琶,四弦十二柱,

琴柄笔直,琴身为圆形,

后世称之为秦汉琵琶。

魏晋名士阮咸(竹林七贤之一)

善于演奏这种琵琶,

后世便称这种乐器为阮咸。

而琵琶一名,

逐渐变成了西域传入的胡琵琶的称谓。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浔阳琵琶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琵琶,器形小巧玲珑,

音色柔润,如水清澈透亮,

十分贴合女性柔美的气质。

壁画中反抱琵琶的飘逸飞天,

白居易在浔阳渡口偶遇的琵琶女……

回看漫长的历史长河,

琵琶早已与佳人结下不解之缘。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画中女子的弹奏方式为横抱琵琶,用拨子弹奏。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唐·红牙拨镂拨

源于《紫禁城》杂志

形制上,

琵琶有直颈、曲颈之分。

直颈琵琶

秦汉琵琶为典型的直颈琵琶,

西域传入的琵琶中也有为直颈的形制,

如由古印度传入的五弦琵琶,

为直颈,琴身作瘦长梨形。

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起源于古印度,

五弦、直颈,琴柄笔直,琴身呈梨形。

源于《紫禁城》杂志

曲颈琵琶

 曲颈琵琶是最为常见的琵琶样式。

其颈短而曲,转折成直角或钝角、椭圆,

近似瓢形,多为四弦。

唐·紫檀木画槽琵琶,琴柄向后折曲

源于《紫禁城》杂志

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素画华严仕女图册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古人云: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在诸多传统乐器中,

琴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弹琴是谦谦君子必修的音乐课,

也是窈窕淑女借以修身养性的绝佳技能。

故宫博物院藏

清·蒋峰《仕女册》其一

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抚琴闲弄曲,静坐理商宫”

古琴默默陪伴着佳人,

度过了她们优雅闲适的闺阁岁月,

也寄托了她们优美细腻的情思。

唐·周昉《弹琴仕女图》局部

源于网络

常见的古琴样式有:

仲尼式、伏羲式、

神农式、蕉叶式等。

 古人言“去忧莫若乐”,

悠扬音乐给了古典佳人无数慰藉。

虽然她们弹奏的曲目多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好在这些传统乐器依然活跃在当下。

从它们优美婉转的乐音中,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热爱雅乐的古代女子

大方典雅的美丽模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