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好问《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1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代诗人元结的后裔。元好问的《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描写的是暮春景色。词人触景生情,描写了一种低沉幽怨的气氛,表现了一种对人生极为伤感之情。全词如下: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落红满路。词人首先写道:“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沙头路”是方言,指沙田上的路。这里指自然界。起首描写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似乎总是认为春天即将过去。这里,词人运用了联想方法,由落花想到春去。其中一个“满”字不但表明暮春时节,而且也为词作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写道的 “花谢花飞飞满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接着写道:“花落花开春几度。”意思是说,年复一年,多年漂泊在外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春天了。这样无休止地漂泊他乡,情难尽,意难忘,人生就这样度过。而面对即将逝去的出春天,词人感慨道:“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画梁”即有彩绘装饰的屋梁。在南朝,陈阴铿在《和樊晋侯伤妾》中写道:“画梁朝日尽,芳树落花辞。”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道:“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这里,词人面对这春光,看到燕子双双飞舞,感慨多情的燕子。燕子不管花开花落,仍在执着的追逐春光。在古代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往往蕴含着回归之意,深爱之情。所以,词人说“多情惟有,画梁双燕”。其中“惟有”就不但表现出词人对燕子钟情的敬佩,也反衬了自己漂泊而不归的“无情”,其中也暗示了词人对去世的妻子的愧疚之情,以及老来寂寞之感。这样,就为下片抒情奠定基础。

下片由落红转入词人对人生的慨叹。词人写道:“镜中冉冉韶华暮。” “冉冉”此处形容毛发下垂的样子。“韶华暮”指青春年华已走到暮年。是的,铜镜前(我)不知不觉已韶华暮,容颜已老。对于词人来说,即使年岁已大,但还是“欲写幽怀”。 “欲写幽怀”是说词人想要抒发满怀豪情壮志。可是,而今“恨无句”了。“恨无句”遗恨的是不能再书写好的诗句了。也就是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里,突出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叹。无奈之时,词人说:“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几许”即多少、几多。“花期”喻指生命长短。“九十花期”也就是喻指人的长命百岁。这里,词人面对美好时光消逝,青春已逝而感叹不已。如今,坐在西窗之下,听着淅淅沥沥的风雨声,看着飘飘洒洒的细雨,暮春的寒气浸入心头。词人触景伤情,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也许是想起早逝的妻子,也许是想到自己孤苦,也许是因品尝这孤寂的雨季……总归一句,这一切均是“九十花期能几许”所致。“一襟清泪。”“襟”指胸襟,满怀。“一”即整个,全部。是的,词人在独自伤感之中,泪眼迷蒙,在极度伤感与无奈中,只好“一卮芳酒”。“卮”一般指“杯”或“碗”。一卮芳酒就是一襟清泪,这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啊!这里,词人用“芳酒”,不但表达了词人对逝去妻子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因老来孤独而忧愁之绪。最后写道:“寂寞西窗雨。”诗人以景结情,不但情蕴其中,而且提高了词作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并延伸、拓展了词人的情感。

在艺术上,首先,笔调婉转幽怨。正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其次,意象鲜明,意境深厚。再次,情感层层推进,最后得到极致。第四,以景结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