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康祥泰 2019-08-21

坐骨神经痛系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域发生的疼痛。临床表现为从臀部沿股部、小腿后侧部至足跟部发生钝痛、刺痛、灼痛或胀痛。常呈发作性加剧,夜间更明显。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常采用特殊的体位,站立时身体略向健側倾斜,卧位健侧着床,坐位重心移向健侧。在腰部脊柱两旁有明显的压痛点。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的范围。其经络闭阻主要发生于足太阳及足少阳经,故出现沿此二经循行通路的疼痛。针刺及艾灸足太阳及足少阳经脉上的穴位,能疏通闭阻之经气,从而起到宣痹通经止痛的作用。我在治疗本证时,常按经络进行辨证归经,分型选穴。现分述于下。

分型

1,足太阳经型疼痛沿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后面至足跟部,选穴:第2腰椎两旁夹脊穴或压痛点、承扶穴、殷门穴、委中、承山、昆仑穴。

2,足少阳经型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外侧部,选穴:第2腰椎夹脊穴或压痛点、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丘墟穴。

3,混合型疼痛的部位在足太阳与足少阳两经的循行线上。选穴:第2腰椎夹脊穴,其余穴位选择按疼痛部位属足太阳循行部位则取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属足少阳经循行部位则取风市、阳陵泉、丘墟穴。

操作

针刺时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肌肉的厚薄,选择适当长度的毫针。病人采取健侧卧位,解松腰带。扎针时严格按照由腰部向脚、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犹如运动中的接力赛一样,使得气的感觉接续下传。针刺时,要特别注意观察针感,当第一针第1穴位针下有了针感时,把针退到皮下进行小幅度的捻转,其目的是让针感扩散,如果扩散比较局限则用循法使针感向下扩散,最好使针感扩散到臀部。然后再扎下一个穴位。每穴的操作法均如第1个穴位。在临床时还观察到,如果针刺环跳穴时针感不明显或针感不扩散时,可以环跳为三角形之顶点,在环跳穴下方距离1.5-2寸(同身寸)处,另取两点,与环跳穴共同形成个等边三角形,然后在新选的两个点也进行针刺,一般针感即会向下扩散。如能扩散到照窝部则可以不针刺殷门穴,直接针刺委中或阳陵泉。依次再针刺承山穴或昆仑穴。留针10~15分钟运针一次。除针刺以外,亦可温针,或在留针的过程中悬灸以上穴位。

按以上辨证归经选穴,仔细观察掌握针感扩散,采取适宜病人的手法,针过程中悬灸以上穴位。一般经治1或2次疼痛即有明显减轻。

——本文摘自《长江医话|按经分型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