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贞元二十年了吧? 陆鸿渐这几天老在半梦半醒迷迷糊糊的时候,看见皎然和颜清臣等好友在他的榻前站着。 他想和他们说说话,嘴巴却像被缝住了一样怎么都张不开。 这会儿他又感觉自己的眼皮子变沉了。 “杼山......”陆鸿渐念了一句。 恍惚之中,他听见好像有人唱起了他作的那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鸿渐禁不住笑了,刹那之间,所有的往事,全都涌了上来。 01 陆鸿渐是个丑孩子,还有口吃,这是他那不知姓名的父母留给他的东西,没得选。 要不是被智积禅师捡到,收养在龙盖寺里头,他活不过三岁。 陆鸿渐的名字是卜卦得来的,至于名羽字鸿渐,还是名鸿渐字羽,他自己倒是觉得无关紧要。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新唐书・陆羽传》 陆鸿渐称智积禅师为积公。 积公对陆鸿渐有救命之恩,还有养育之恩。陆鸿渐打小在寺院里头识字,九岁学习写文章。因为积公非常喜欢喝茶,陆鸿渐还学了些茶艺。 十二岁那年,陆鸿渐逃出了龙盖寺。 因为积公要他看佛经,陆鸿渐偏偏喜欢儒学。 虽然口吃,但陆鸿渐小小年纪就好辩,他对积公说道:“我没兄弟,也没孩子,要是出家做了和尚,那不是不孝吗?” 陆鸿渐小心翼翼地询问积公他能不能学习孔子的文章,积公却答道:“好一个孝子!你是不知道,佛道的学问大着呢!”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 “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陆文学自传》 陆鸿渐不爱看佛经,更没想过要做和尚。 积公恼了,他非要陆鸿渐弃儒从佛。 从那以后,陆鸿渐就被罚去做劳役了,后来还被积公的徒弟看管在寺院里。陆鸿渐不屈服,就算牛背当纸也要多识一点儿字。积公的徒弟拿鞭子打他,有一次鞭子都打断了。 积公倔强,陆鸿渐比积公还倔强。他想了想,还是走为上策。 离开了龙盖寺,陆鸿渐为了生计做演员去了。 他那丑模样,好像天生就是为演丑角而生的。 平常没事的时候,陆鸿渐还会写写笑话书。 没过多久,积公来找陆鸿渐了。他看到陆鸿渐一副笑嘻嘻的样子,算是死了心了,叹着气说道:“可惜啊可惜,你这孩子还是丧失了佛道……” “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陆文学自传》 积公走了,他让陆鸿渐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去。 陆鸿渐自由了,不久后他还成了演员们的老师。 而陆鸿渐没做成和尚,也没有一直做演员——他成了个隐士。 02 陆鸿渐的隐居生活是从上元初年开始的,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他从小就是个处事喜欢自己做主的人,但这一次算是被迫做了决定。 那时候正值安史之乱,陆鸿渐渡过长江,到了茶乡湖州,就安顿了下来。 住的是苕溪边上自己盖的茅草屋,来往的都是和尚还有跟他一样的隐士。 大家谈天饮酒,其乐融融。 一个人的时候,陆鸿渐不是闭门读书,就是乘着小船到山寺之间转悠,随身只带几件衣物,纱巾,藤鞋,短布衣,还有短裤。 陆鸿渐常常一个人在山野里散步,有时候诵经,有时候吟诗,用手杖敲敲竹林,拨弄拨弄溪水。等到天黑的时候,他再哭着走回茅草屋。 楚地的人看到陆鸿渐这副样子,就叫他“现代版的楚狂接舆”。 只是外面的人可能不知道,有时候一个人有多狂放不羁,内心也许就有多苦闷。 陆鸿渐是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的那种人,还被人怀疑是性情多怒。 他自己是个身世飘零的人,十几岁的时候在外闯荡也见过世道险恶,就是这动荡不安的国家让他有点悲天悯人。 其实陆鸿渐都明白,人只要在这世上,就没有不苦。 与其时常需要朋友规劝才能豁然开朗,不如自己试着把一切看淡。 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 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 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 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陆羽《四悲诗》 03 回过头来看,陆鸿渐发现自己这一生遇到的大多是贵人,而且贵人还很多。 皇甫茂正和皇甫孝常兄弟,归隐田园的张子同,诗人孟东野…… 陆鸿渐广交天下朋友,但绝对不结交不是同道的那些人。 二十九岁那年陆鸿渐给自己写过一篇自传,说是如果跟朋友约好了,就一定会赴约。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陆文学自传》 这不是他自夸,和朋友交往,一定是真心以待,这是陆鸿渐的原则。 有时候陆鸿渐也会想,如果十三岁那年没在沧浪水边的宴会上遇到李齐物,李齐物没有举荐他到邹夫子那里去学习,他也碰不到崔国辅,和崔国辅同游三年……那他的命运就变了吧? 陆鸿渐这一辈子,交朋友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茶,一个是诗。 陆鸿渐最好的朋友叫皎然,他是妙喜寺的住持。 皎然比陆鸿渐年纪大,对茶道很有研究,对陆鸿渐来说既是老师,也是挚友。 妙喜寺建在杼山上,寺后身就是茶场。陆鸿渐和皎然常常一起论茶,从鉴茶到喝茶,两个人志趣相投。 跟大家同聚时,皎然常说:“以茶代酒。” 陆鸿渐便笑着附和:“是,以茶代酒。” 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 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 ——皎然《赠韦早陆羽》 和颜清臣认识,是皎然引荐的。 这位书法家也是精通茶艺的人,陆鸿渐觉得相见恨晚。 从此陆鸿渐就又多了一位忘年交。 陆鸿渐经常跟皎然还有颜清臣一起喝喝茶,作作诗,颜清臣还为他在杼山建造了三葵亭。 在杼山的日子是逍遥自在的,有两位好朋友陪着,又有其他那么多茶客,文友,陆鸿渐觉得这样的人生才算有乐趣。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旷望临古渡。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 陆鸿渐和皎然还有一个共同的诗友——李季兰。 建中元年的时候,陆鸿渐听说李季兰生病了,就赶去探望。 李季兰算是陆鸿渐的红颜知己,他这么多年也就和这一个异性有些交集。 李季兰是个女道士,她放达任性,和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子完全不一样。 她身边风姿俊逸的男人不少,才华横溢的男人也不缺。但是平时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男人没一个来探病的。陆鸿渐从来没想过什么锦上添花,能雪中送炭倒是再好不过。 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后能落一个“意甚想得”,其实已经够了。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04 陆鸿渐这一生,注定是与茶有缘。他这一生挚爱,恐怕也只有茶了。 最初与茶结缘,就是在龙盖寺。 那时候僧人们都爱喝茶,后来陆鸿渐遇到的邹夫子也是爱茶之人。 陆鸿渐早就记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爱上茶的。 其实自从二十一岁那年拜别崔国辅以后,陆鸿渐就没有停止过游历天下的脚步。 品泉,问茶,虽然辛苦但是心里高兴。 天宝十四年的夏天,陆鸿渐开始想着要写一本关于茶的书。 其实他有机会去做官,但是他身边那几位在官场待过的朋友早就让他了解到了仕途险恶,他没那个心思。 寻茶的路太漫长了,陆鸿渐下过江南,走过险川,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三十二州、郡,期间皎然和颜清臣等好友给了他不少支持和帮助。 那本名叫《茶经》的书其实不过七千多字,陆鸿渐完成它却用了几十年。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皇甫冉《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完成《茶经》的那一年,陆鸿渐过了不惑之年。 这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件事,他觉得值了。 从此以后,天下人都渐渐懂得喝茶了,于是陆鸿渐又多了一个名号:茶仙。 听说卖茶的店家把他的塑像当神来供奉,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他的塑像。 陆鸿渐对此忍俊不禁,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有一天还能成神? 令他生气的事情却在后头。 有个御史大夫叫李季卿的,某天派人叫他去衙门烹茶,陆鸿渐二话没说就去了。 但李季卿喝完茶以后,一面对他说着“你名满天下”之类的奇奇怪怪的话,一面给他茶钱。 陆鸿渐一下子怒气上头,回去后就写了《毁茶论》。 他当这是一个爱茶之人,没想到竟然这么粗俗,真是毁了茶!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茶经》 05 以后的很多年,陆鸿渐还是对跟茶有关的事情特别上心。 再后来,朋友们相继离世,陆鸿渐忽然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颜清臣死在叛臣手里,李季兰是被皇帝赐死的,皎然也圆寂了…… 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跟他交好的,一个接着一个先他一步走了。 再后来,陆鸿渐回到湖州的宅子里养老去了。 他那个宅子还是建中四年的时候在皎然和颜清臣帮助下建的,取名“青塘别业”。 只是现在,他这青塘别业算是再也热闹不起来了。 曾经拒绝做和尚的陆鸿渐,终其一生,没有出家,却活得胜似出家。 他这一辈子做过童僧,演过丑角,游历过山河。有贵人相助,有知心朋友,有著作流传于世,已经算是一种圆满。 有时候陆鸿渐会想起他二十九岁那年给自己写的自传,但是却不遗憾自己没写后半生的自传。 很多事情,即使害怕别人去杜撰,但也没办法避免,那就任人评说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