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教学

 江山携手 2019-08-21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教学

中国古代戏曲因为其“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戏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综合性艺术,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呈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人们常说“人生恰如一出戏。”“戏剧小天地,天地大戏剧。”也就是说,每一出戏都是一方小天地,它是社会这一大天地的缩影、写照,认识了戏曲,也就认识了这纷繁世界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戏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戏曲教学自然不容忽视,它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一部反,也是获得戏曲知识,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那么,怎样进行戏曲教学?对此,我认为,应该根据戏曲文学的特点,由表及里地进行。

一、理解戏曲的语言

戏曲教学主要是对戏曲文学的教学,也就是对“剧本”的学习。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剧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即:矛盾冲突更尖锐;创作中的人物、事件、场面高度集中唱词、宾白、动作渗透一起塑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就人物性格揭示、形象的描绘,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而言,戏曲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说白是剧中人物的语言,说白包括人物的对话、独白、唱词;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来实现的。因此,戏曲中的语言就显得特别主要,占有极为主要的位置。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首先注重戏曲的语言。

1、唱词

在戏曲中,唱,有各种腔调、曲牌。唱词为诗词体,合辙押韵,既用于叙事、写景,更用于抒情,讲究字正腔圆,加上乐器伴奏,听起来和谐悦耳。例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折的“叨叨令”曲牌: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

此曲词中不但运用大量叠词,衬字,口语入曲,而且句式相同,每节中除了“儿”字外,各节之间还押“ēī”韵。这样在整齐中有变化,不但造成节奏感,读之更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而且其中的趣味顿生,给人以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散发出独特的、诱人的魅力,可以说,这恰是戏曲吸引人的特点之一。

2、宾白

在中国戏曲中,往往是以唱为主,以说为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宾白有以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又说,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在戏曲中,宾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它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不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且特别讲究韵律、节奏,强调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体现出诗化美的特点。比如,王实甫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中写到: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明月敢有风也。

莺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在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人许下诺言:谁退兵,就将莺莺许配给他。这时张生写了一封信给白马将军平乱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极度苦闷,红娘献计,要张生操琴,以挑动之。戏曲中,莺莺在花园烧香时,,在没有听到琴声前与红娘的对话。莺莺自己与张生的爱情遭受如此波折,心情是十分沉重,情绪更是消极的。在这短短的宾白中,莺莺的话只有十几个字,却反映出她的内心世界。她在怨恨,“风月”只有天边有,人间没有。

二、感受音乐节奏

戏曲是一门融说唱、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讲究音乐之美正如一首诗歌讲究语言、韵律之美一样。在戏剧舞台上,吸引观众的多数来自戏曲的音乐之美。那些爱好戏曲的观众谁不能唱上几句精彩的曲调,吟上一段精彩的台词。可以说,“戏曲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人物的唱词、唱腔、宾白等之中。”(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比如,《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时对婆婆的一段唱: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唱词中,三个“念窦娥”相叠,构成排比,气势增强,而又通过第四句“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的一声呼唤,不但改变了句式,而且运用呼号的修辞手法,在朴实自然中产生了流转跌宕的节奏。那铿锵的音调,高亢的声调,丰富的感情,义愤的表情,把一个活脱的窦娥再世诉冤情,指天斥地泪涟涟的形象活脱脱地再现出来。这段唱词,从音乐美的角度来讲,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三、想象人物动作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中说:“‘唱’、‘白’、‘科’都是戏曲的重要因素,它们都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又说:“‘科’就是动作,用来帮助表现角色的声容和舞蹈。”在戏曲中,“做、打”实际上包括全部形体动作,如身段、手势、脚步、眼神、格斗、起霸等。戏曲演员的一举一动,虽然多由固定的模式,而且具有虚拟性、夸张性、程式化等特点,但每一个动作无不顺合剧情的张开,牵动着观众、读者的心与眼睛。而这些程式化动作,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是一种美的体现。《牡丹亭》中的小春香的顽皮捣蛋,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杜丽娘的端庄大方,哪一点离得了动作的配合?《西厢记》中红娘的聪明可爱,莺莺的重情重义,张生的文文弱弱有哪点不靠其动作去添色?在此就不举过多例子。在大自然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在戏曲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嗔一怒,一喜一悲哪一点不蕴含情感,那一个动作不体现出美来?

四、欣赏环境描写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环境描写可以是独立的表述出来(运用舞台说明),也可以在人物的唱词中予以表现。在戏曲中,无论何种形式,诸如舞台上的背景,人物的服饰,造型无处不透露着戏曲的环境之美。 “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正如古人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西厢记》中的一曲“端正好”,可谓是千古绝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虽是化用范仲淹词句,但其妙无人能否认。此曲牌一句一景,浓色重彩,刻画出了一幅绚丽而又带有离绪别愁的图画,在此画中人物登场送别,更有乐境写哀之妙;而观众在观看此戏曲时,面对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也会油然生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的感受,这不正是其图画之美的妙处吗?

又如,《牡丹亭》中,当杜丽娘受到虚伪礼教的压抑,见到园林景物时,爱好一切真实美的她唱出了这样一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看到这美好的景致,禁不住以一种欢腾、新奇的心情来感受如此美好的春光。可以说,景致之美,与内心的缺失美形成对比。此时的杜丽娘,不正是在这大好春光中感受到少女的情怀。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正是表现了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枯燥、情感的压抑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也是对现实的不满。

总之,“戏剧小天地,天地大戏剧。”加强戏曲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丰富学生文化、提升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戏曲中的程式化的技巧,是戏曲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中,弄清各种程式中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学生对戏曲的理解与感受。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社会意识的变化,在戏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学生情操陶冶,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