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老王说中药之:中医对疾病的病理病因的认识','content':'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西医把病因归类与病原微生物,并且在病理上也因微生物的种属不同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中医理论却认为:凡是能够破坏肌体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即为病因,是一种宏观的认识。中医关于病因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阴阳分类法。《内经》有云:“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就是说,阳病往往是继“风雨寒暑”之后,而阴病则与环境因素有关,是各有成因的。二.三因分类法。三因分类法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关系到禽类则表现在持续存在的各种应激因素),其它的为不内外因。 中医学寻找病因的方法是“辩证求因”,这是一种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根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探求病因的方法。下面主要针对六淫作一下介绍。 六淫为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它的致病特点为:1.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和环境相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署病、热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是直接与正常的六气相关。2.六淫即可单独致病,又可合并致病。单独致病如伤风、伤寒、伤湿、中署、伤热等。合并致病如风寒感冒,暑湿泄泻等。3.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病机、病证可以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湿邪内郁可以化热、化火,署湿日久可以化燥等。4.发病途径多有自外而入的特点。六淫发病途径,多从肌表侵入,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所以,又称为“外感六淫”。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六淫的致病特点,下面分述其致病规律和病理症状。一.风 风为春季主气,致病以春季为多,但四季皆有,是外感六淫中的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由于风性轻扬善动,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属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具有通透性,可使腠理疏泄开张。易袭阳位,是指由于风善于向上、向外,所以易于伤及人体的上部(动物的前部、头面等)、阳经和肌表,出现头项强痛、汗出(鸡除外)、恶风、鼻塞流涕等症状。 2.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移行不定的特点;“数变”是指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这在禽病上可表现为温和性感冒的种种症状。 3.风为百病之长。在六淫中风邪居于首位,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致病范围广泛。凡寒、热、湿、燥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肌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二.寒 寒为冬季主气,致病以冬季为多。寒邪致病,有伤寒、中寒之分。寒邪侵犯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 由于寒为阴邪,《内经》谓:“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致病,最易伤及肌体的阳气,使肌体失却温煦气化作用,出现机能减退的全身或局部的寒症。又由于寒性凝滞,可使得气血津液失于推动,导致凝闭不通的病理表现,动物可出现如呼吸道的咳嗽、喷嚏,有稀白痰和清亮鼻液,以及恶风、肢体不温和生产性能的下降等症。三.署 署为夏季主气,为火热所化。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署邪纯属外邪,而无内署。 署为火热之气所化,为阳邪。署邪致病,可出现阳热亢盛症状,如大热、大渴等症。又因署性升散,因此易伤津耗气,可致腠理开泄而汗出,且可致气随津泄。临床见有多汗、烦渴、尿短赤,以及气短乏力,猝然昏倒等症状。还有署邪易夹湿,常有四肢困倦,大便溏泻等症。四.湿 湿为长夏主气,其性属阴,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类于水,故属阴邪。湿阻气机,升降失常,常见胸脘痞闷,大便不爽等症。损伤阳气,以伤脾阳为主,可致运化失司,症见腹泻、尿少、水肿等。对禽病的意义,则可见腹泻、下痢脓血等症。五.燥 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为患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多为温燥,深秋多为凉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可见口、鼻、咽、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毛发干枯等症状。燥易伤肺。这是因为,肺乃娇脏,喜润而恶燥;又因肺司呼吸,开窍于鼻,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而燥邪又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肺。症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胸痛,痰中带血。六.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混称,但有程度之别,即火为热之极,热为温之渐。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烤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多见高热、烦渴、汗出及心烦不寐,面红耳赤,口舌糜烂等症。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耗阴液而伤津,亦即“壮火食气”,耗伤正气。 3.火易生风动血。生风指内风,动血指出血。由于火邪易烤伤肝阴,使筋脉失养而动风,出现高烧神昏,抽搐吊睛,颈项强直等症。火热之邪可烤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症状。这在禽病上,常会有各种的出血性病变。 除六淫以外,中医对病因的分析尚有“疫疠”和“七情”。更主要的对“疫疠”也是极为重视的。 中医病因学指出: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称“瘟疫”、“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它有如下几个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症状皆相似。 4.传播途径多从口鼻而入。 5.某些疫疠亦可散在发生。 另外,中医学也阐述了造成疫疠发生和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之反常,如久旱、酷热不已、湿雾瘴气等。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3.预防和隔离工作未能及时做好。这也正是中医在科学的流行病学中的体现,是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不谋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