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时期溧阳人如何养马?

 思明居士 2019-08-21

蔡东藩在《南北朝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湘东幕僚暨季江自己感叹说:‘柏直狗,虽老能打猎,溧阳马,虽老仍然像骏马样,徐娘虽老,仍富有风情。’”。

明朝时期溧阳人如何养马?

“柏直”在何处?

《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均未发现记载,只得存疑。“徐娘”是南北朝徐孝嗣的孙女,湘东王、后为梁元帝萧绎的妻子。徐妃与萧绎不和,她先后与暨季江僚佐贺徽、荆州瑶光寺道人智远有染。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中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成语“徐娘半老”由此而来。“溧阳马”说明溧阳曾是养马之地,所产的马都是优质马,即使老了,仍能像骏马般地飞奔。

明朝时期溧阳人如何养马?

但明弘治《溧阳县志》

清嘉庆《溧阳县志》

这两部志书上均有记载!

弘治志上记载,全县有马场75个,原养小马1971匹、母马5349匹;到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养小马170匹、母马680匹。嘉庆志上,对本地养马的记载较详。明洪武初年(1368—)全县有马场85个,分布于9个乡的沙涨、龙兴、下方、黄山、荆山、社渚、黄塘、土山、双牌等地,养小马1970匹、母马5349匹。按规定,充当马丁,每养2匹马,每年应缴1匹驹马。养马人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追索宝钞(一种货币)700贯(折白银700两)。

明朝时期溧阳人如何养马?

由于溧阳缺少宽广的牧场,又少饲养的经验,就难能产驹,养马人被索赔宝钞,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溧阳涌现出一个敢于向朝廷直谏的义士,从而引起了一段动人的史话:

洪武七年(1374)三月二十日,明义乡乡民葛彦敬赶到京城,他不畏杀身之祸,冒死为民申诉。他在奏折中,首先盛赞朝廷的功德,接着提问元朝遗留下来的苛政为何不能完全铲除?他指出溧阳不是养马的良地,而未能完成上缴生驹的养马人弄得变卖家产,卖妻鬻子,乃至颠沛流离,无处生存。

他伏望皇上以仁爱之心,布施大德,革除苛政,拯救小民,摆脱苟延残喘的景况……谁知,奏书上报后,明太祖朱元璋竟在宫殿中召见了他,说:“生受你也,依准所奏,今后两年一驹。”意思是:“辛苦你了,依准你所上奏的,今后规定两年生一驹。”并恩赐他在光禄寺饮酒进餐,还赏他宝钞二锭(折二两银子),以作回乡的路费。

从此以后,马政得到一次次减折。到隆庆年间(1567-1572),对马政又作了一次更改,裁撤官吏,减少马匹,只征收折粮的草料银,规定官府马场85所。牧马场周围建有矮墙,其中建造马舍,靠近马场的边界地或民间牧马地,听从百姓垦荒种地。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周围地区的养马制度,尚未革除;到清朝才完全铲除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溧阳养马才慢慢消失。

明朝时期溧阳人如何养马?

时至今日,溧阳的养马史,在地名中尚有反映。如马场、马场里、马塘埂、马井里、马山芥、马台头等等村名、地名,大概都是当年养马之地。

来源:溧阳史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