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书局版《孙子兵法.十则围之》、唐太宗用兵

 醉花荫L 2019-08-21

1、【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四》

注释:敌则能战之。

敌,这里指势均力敌。

①中华书局版【译文】所以用兵的规律是:兵力十倍于敌军就包围他,兵力五倍于敌军就进攻他,兵力两倍于敌军就分散敌人兵力,兵力与敌军相等就要能设奇兵打他,兵力少于敌军就要能避开他,兵力弱于敌军就要能逃避他。所以实力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擒获。

②搜狐网【译文】:因此,真正的用兵作战原则必然是:兵力是敌人的十倍时,就围歼他们;兵力是敌人的五倍时,就正面进攻他们;兵力是敌人的一倍时,就要设法分散他们,然后逐个击破;势均力敌时,就要想尽办法战胜他们;兵力少于敌人时,最好选择逃跑,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都不如敌人,那么一定不要开战。所以,弱小的军队最好不战,如果坚持硬拼,其结果必然是被强大的敌人所消灭。——李:搜狐网译文我感觉比中华书局版译文更好。

③俚语版【译文】:

1.你比对手强十倍时,直接干掉他。

2.你比对手强五倍时,正面硬刚。

3.你比对手强一倍时,离间对方,再逐个干掉。

4.你和对手实力相当时,尽量想办法。

5.你比对手弱时,最好选择逃跑。

6.对手处处比你强时,那你千万不要惹他,避免分分钟被秒?


2、唐太宗用兵剪辑:

【唐太宗原文】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译文】我早年起就带兵打仗,怎么回事很清楚。每次观察敌人排兵布阵,哪儿强哪儿弱扫一眼就明白。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搞错位竞争:以弱抗强,以强敌弱。他打我弱兵,不过前推个百十米;我冲他薄弱部位,必定穿阵而过。然后来个前后夹击,敌人没有不垮的。为什么老打胜仗?决窍就在这里!


3、毛泽东评唐太宗用兵:

毛泽东喜欢读冯梦龙的《智囊》。《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毛泽东写了一段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能把握强弱形势的转换、能动地驾驭战场,是毛泽东称道李世民和朱元璋用兵才能的原因。

虚实结合出奇制胜 在战略指导上,李世民是一个后发制人、以守为攻的专家。李世民充分利用政治上号令天下的主动地位,以及军事上外线作战的有利态势,经常采取坚壁不出、以钝挫锐的方略。与敌相持,短则数十日,长则五个月。这看起来好像过于保守持重,实质是在逐步“尽敌阳节”,等待敌我优劣形势的转化;而一旦时机成熟,便给敌以凌厉迅猛的一击。在战术运用上,他也是一个攻敌侧背、出奇取胜的高手。

李世民娴于骑射,格外重视精锐骑兵的突击能力,这使他摆脱了当时摆好阵式后再战的呆板模式,每次作战都是以轻骑深入迂回,出敌阵后,袭其不备而获胜。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9月,李世民率军与自称秦帝的薛仁杲作战。唐军深沟高垒六十余日,敌众屡次挑战,李世民均按兵不动。当敌粮草将尽,有将吏投诚之时,他才命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列阵诱敌,自己则亲率主力捣敌侧背。敌邀战甚久而不得,见唐军列阵应战便倾巢而出。唐军正面压力很大,庞玉几乎支持不住。李世民的精锐骑兵突然从侧背杀出,形成两面夹击,敌阵脚大乱,被唐军乘势斩首数千,坠身涧谷者不可胜数。此时,李世民窥破契机,仅率左右二十余骑,不带攻城械具和步兵,直扑对方城门,抢先闭锁敌人退缩之路,不使其重新转入稳固防御。于是,敌大部散归陇外,薛仁果只得投降。

李世民不囿旧说,强调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正面列阵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敌人,达成胶着状态,争取时间;而侧背出击才是部署之重心,决胜之关键。己方的弱兵受强敌压迫后退不过数十至百步,自己的强兵则已突破敌防御之薄弱部位,造成敌之全局震撼。这种关于奇正强弱的独到见解,发展了古代军事运筹思想。

此外,李世民还惯于借重偏师,断敌粮道,釜底抽薪,剥夺敌人的持续进攻能力,这实际上是在更大的战场范围内运用奇兵。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打敌后方补给,破坏敌人的战争力量结构,从而迫敌回顾并就我范围,这也是很厉害的招数。


4、元代学者郝经在总结成吉思汗的用兵之道时说:“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


5、纸上谈兵·孙子兵法实解3.1根据兵力对比合理设计战术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①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②,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注释】

(1)逃:撤退。

(2)坚:坚固。此处指死打硬拼。

【译文】

用兵的一般方法:兵力十倍于敌就可以围歼敌人,兵力五倍于敌就可以进攻敌人,兵力两倍于敌就可以分割消灭敌人,兵力与敌相当就可以求战,兵力弱小就可以选择撤退,兵力不及敌人就可以回避交战。如果以弱小的兵力死打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获。

【纸上谈兵】

本节孙子讲的是用兵的一般方法,即在各种主客观条件相当的前提下,根据双方兵多寡设计围、攻、分、战、逃、避等战术。

但实际作战过程中,双方道、天、地、将、法等方面的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兵多而力小或兵少而力强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设计战术时,重点是考虑实际战斗力,而非兵员数量。

例如韩信伐赵之战,韩信手下只有三四万人马,赵军在十五万以上。从数量看符合孙子“少则能逃之”的说法。但评估双方战斗力,韩信手下站着一排排百战名将,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他们跟着刘邦,从丰沛杀到关中,又从关中杀回中原,战斗力何等强悍!而赵军在彭城之中遭到项羽的歼灭性打击,老兵损失殆尽,这十几万兵几乎全是来不及训练的新兵,经验丰富的军官尤其缺乏,双方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韩信选择的战术不是“逃之”,而是以少凌众,要打歼灭战。

韩信“背水列阵”,让一万士兵列阵于河边,貌似犯了兵家大忌,实际上充分评估了双方的战斗力。在交战中,赵军倾巢而出,以十倍之兵,竟然攻不动一万汉军,反倒伤亡惨重。可见赵军的战力转化率极低,完全体现不出数量优势。当其他汉军加入战团,结果可想而知,赵军全军覆没,主将陈余阵亡,赵王歇当了俘虏。

在作战中,打歼灭战是最痛快的,前提是对敌军实施包围,围不住就只能打成击溃战。古代列阵而战,一般选择平原,“十则围之”,大概也是考虑平原作战的情况,有很大的数量优势,才能围住敌人。

但是,翻开战史,在平原地区用十倍兵力围歼敌人的战例极少。因为敌人也不傻,分明打不过,难道不知道逃之夭夭吗?平原的道路四通八达,想跑并不难。

相反,用远少于十倍的兵力歼灭敌人的战例却很多。这是为什么呢?从数量对比看,双方兵力相差不大,敌方判断可以一战,自然不会逃跑,后来发现情况不对,想跑时已经来不及了,这样才能打成歼灭战。例如赵军十余万对韩信数万,不需要逃也不能逃,否则还打什么仗?干脆投降得了!

一方被对方打成歼灭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中了埋伏,逃不掉,例如秦晋崤之战,庞涓马陵之战,都因为中了埋伏,而且道路狭窄,多险阻,逃无可逃,才至全军覆灭。一种情况是双方兵力悬殊不是很大,看上去可以一战,不知不觉地入了圈套。不过,要打成这种没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歼灭战,非常考验主将的谋略。

秦赵长平之战,秦军约60万,赵军40万,兵力对比1.5︰1,以孙子兵法衡量,属于“能战之”的情况。双方隔着丹水相持,一时难分高下。秦将白起以佯败战术,引诱赵括全军渡过丹水,然后将河水注入丹水,使丹水一夜猛涨,一举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修筑壁垒,凭坚阻击赵军。借助丹水和坚固工事,60万围住了40万。赵军断粮四十六天,组织五次突围都不成功,最终赵括战死,赵军全体投降。

这一战,秦军兵员数量达不到“十则围之”的条件,却巧妙采用改造地形的战术,弥补了兵力的不足,堪称经典战例。

楚汉垓下之战,初期楚军兵力十余万,汉军只有数万,项羽看不出有“逃之”的必要,而刘邦也往往坚壁不战,没有表现出一举吃掉项羽的意图。刘邦的战术类似于狮子捕猎牛群,远远瞄着,进行骚扰,却不急于出击。

楚军在本土作战,为“散地”,士卒易于逃亡。因士气低落,使逃亡变成事实,一部分跑回了家,一部分跑到这边刘邦这边来了。项羽的兵力降至十万,而刘邦得到灌婴、刘贾、黥布、周殷四支部队的增援,加上收编楚军,兵力增至约十五万,双方的数量优势逆转。但刘邦的优势只有1.5︰1,项羽仍然看不到“逃之”的必要,于是陈兵垓下,打算“战之”。垓下“高岗绝岩”,易守难攻,以十万对十五万,不落下风。

刘邦趁此时机,封锁道路桥梁,修筑工事,同时广发通缉令,悬赏以项羽为首的“贼将”,对项羽的赏格是赏千金、封万户侯。做好这一切准备,刘邦调来韩信、彭越两支大军,兵力猛增至约四十万,兵力对比4︰1,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将项羽四面包围。项羽这时想逃,已经逃不掉了。

但刘邦没打攻坚战,继续围困。垓下虽然易守难攻,却没有粮食。古人说:“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没有粮食,兵再多,地形再好,也没法守。过不多久,项羽守无可守,只好带着十万饿兵,走出坚固阵地,跟刘邦决战,却一败涂地。

最后,项羽率八百精骑潜逃,部下全军覆没。项羽也没逃出去多远,八百精骑全灭,本人自刎身亡。虽然史记将项羽的绝望之战描写得很精彩,可以感动得一众文青热泪盈眶,但在军事家眼里,看这种个人级别的战斗,就像看斗鸡、斗蟋蟀一样,没有多少军事意义。

众所周知的淮海战役,跟孙子兵法的描述更是大相径庭,我军55万,敌军80万,单从数量看完全不具备打歼灭战的条件。最后却打成了。战术是“分之”,将敌人分割包围,一块块吃掉。局部战场仍然符合兵法多力胜少力的原理。

客观上说,要打成以少歼众的战斗、战役,必须是我方的英勇善战迭加敌方的愚蠢无能,缺一不可。学兵法,不能假设敌人愚蠢无能,甚至不能假设我方英勇善战。有时候,英勇善战的是敌人,我方反倒要什么没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争胜,更能体现兵法的奥妙。所以,学兵法重在掌握一般规律,不需要考虑特殊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兵法主要是给弱势一方准备的,因为弱,才需要用智力弥补实力的不足。作为强势一方,只要把实力展现出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太高明的战术。例如苏日诺门坎战役,苏军几百辆重型坦克隆隆辗过去,成排的重炮、重机枪架起来,日军使用什么战术都不灵,薄皮坦克像易拉罐一样被辗碎,勇猛冲锋的日军被一排排扫倒,日军骑兵联队,绝望地挥舞马刀,猛砍坦克装甲,结果是让苏军足足吃了一个月马肉。美军打伊拉克也是如此,什么战术都不用,一顿狂轰滥炸,就取得了全胜。

以强击弱,常常是这么简单粗暴。而兵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双方的强弱之势,使弱势一方也有战胜强者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