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不沉俾斯麦 2021-12-05

李世民征战一生,所向披靡,唯独在晚年征高丽时遇到挫折,未竞全功。

其实,此战中李世民君臣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但李世民此次终究未竞全功。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难打的高丽

唐太宗所征的高丽,正是以前汉魏时期的高句丽。

自5世纪后期开始,高句丽政权以高丽国自称,其君主也被天子册封为高丽王。

这个高丽国,与后来918年的高丽王朝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为了严格区分,历史研究者还是常常把高氏高丽统称为高句丽。

所以,不管是出于与高丽王朝严格区分的考虑称他“高句丽”,还是采用历代史书中所称的高丽,都有道理。个人以为不必过于纠结。

文章图片1

高丽依托江河、山地,构建了三道防线。

汉魏时期,中原王朝进攻高句丽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三国时期,毋丘俭一个幽州刺史就轻轻松松把高句丽打趴下了。

可是,进入隋唐以来,高句丽却突然“厉害”起来了,变得很难打。

其中原因,在于高丽的作业抄得好!

高丽受中原王朝影响极深,在南北朝时期,他吸收了南朝依托山河组织防御的经验。有样学样,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纵深防御体系。

他们以辽河为第一道防线,(为防御唐军,高丽还沿辽河修筑了长城);又利用绵延的千山山脉为第二道防线;最后,利用鸭绿江为第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时间。

当然,蜀道之难、长江之险,中原王朝都能克服,单只是这个套路,拦不住隋唐!

可是,比之吴蜀之地,辽东的气候让隋唐很棘手!

辽东地区,8、9月到来年2、3月天寒地冻,草枯水冻;6、7月为雨季,辽河泛滥,土地泥泞,“人马不得通”(皆为阴历,下同),利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只有3月下旬到6月上旬这短短的3个月。

3个多月时间,要突破三道防线,尤其是攻取一串依托山地的坚城,确实很困难!

顾虑重重的准备

唐太宗好歹是作了天可汗的人,一般的困难难不倒他。

唐太宗在战役准备上,作得颇有条理。

他通过派遣使者,把山川地势、风土人情都摸了个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知彼”。

而在内部宣传上,唐太宗也基本做到了“先声后实”。对内,“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的动员颇为得当;对外,以“盖苏文弑君”为宣传,尽量降低对手抵抗意志。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衡,李世民的部署还是显得顾虑重重。

众所周知,贞观年间的君臣很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而在他们看来,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文章图片2

唐太宗此战动用的兵力,远少于隋代。

隋炀帝三征辽东,累计兵力340万,民工680万,累计1020万人,这确实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鐀运者倍之。——《通典.食货志七》

因此,李世民在准备东征高丽时,吸取教训,只动用了10万军。而且,10万军兵分两路,4万军走海路,在辽东战场陆战的只有6万军!

确实,太宗一朝,大唐屡屡以少量兵力,完成惊人的成就。

如:灭东突厥,各路不过10余万;灭吐谷浑,李靖实际上只动用了4万余军。

但是,高丽与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依托险阻构建了完善的纵深防御体系。

在攻击东突厥时,只要牢牢抓住敌人主力,就能大胆追击,牢牢掌握战局主动。

可是,由于高丽有一连串坚固城池。即使他被唐军击败,仍可依托城池逐次抵抗,不至于“一战而溃”。

文章图片3

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唐军只要形成突破,就能大胆进行千里追击,彻底瓦解对手的抵抗。

如果唐军兵力不足,不能留下足够兵力监视这些后方的城池,那么,唐军在越城追击时,补给线将受到极大威胁。

如此,唐军已不可能靠“出其不意的奇袭+果断迅速的追击”一举灭人之国了。

同时,从大唐国内的情况看,太宗的亲征更是顾虑重重。

大唐君臣都还记得隋炀帝东征时的杨玄感之乱。

此时,国内总体情况虽远好于炀帝时期,但顾虑依然很大!

642年,废太子李承乾,643年,立太子李治。

此时,太子初立,不论是对国内的功臣豪族,还是对外部的薛延陀、西突厥,威望都不足。一旦有事,李世民必须尽快返回!

这也是后来作战时,太宗四平八稳,不敢大胆追击的重要原因。

因此,此次征高丽之战,时间紧、任务重、资源紧张、顾虑重重,要想取胜,需要比以往更大的奇迹!

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发挥,却不能使敌军丧失抵抗力

645年三月,唐太宗开始东征高丽。

李世民、李勣、李道宗、程名振等人发挥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接连打了一连串的漂亮仗。

1、声东击西,突破辽河。

辽河防线,是高丽的第一道防线。当年,隋炀帝一征高丽时,在渡辽河时一度“引桥复就西岸”,吃了不少亏。

但李勣却以一招声东击西,轻易突破了辽河防线。

文章图片4

李勣声东击西,迅速突破辽河防线,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2、以少胜多,连战战捷。

随后,各位名将继续以一如既往的高水平发挥,把握住了战场主动。

(1)、出其不意的效果颇佳。

李勣、李道宗方面:

由于做到了出其不意,高丽反应不及,各城只得闭门自守(受到震撼后的自然反应)。李勣、李道宗直扑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敌军闭门不敢出。

城有所不攻,李道宗越新城,进攻北线关键点:盖牟城。道宗挥师猛攻,十五日抵达,二十六日破城。

盖牟城,是高句丽军背面通道必经之地,唐军攻取此处,为阻北路援军的战斗取得了主动权。

海路方面:

副将程名振自东莱渡海,抵达卑沙城。卑沙城四面悬绝,只有西门可上。程名振夜晚抵达,趁夜登岸站稳脚跟,猛攻西门,五月初二攻破卑沙城。不久,又攻破独山障。

随后,丘孝忠率军进入鸭绿江,威胁敌军后背,并干扰平壤方向之敌对辽东的增援。

文章图片5

唐军充分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控制北面、南面通道,获取了主动权。

如此,良将们充分发挥了奇袭的效果,为辽东战场后续战役的展开争取到了主动权。

(2)、李道宗的神勇:以少胜多,击破援军

李勣攻破盖牟后,移军进攻辽东城。

此时,自国内城(丸都城)的援军会合新城之军前来救援辽东城,已抵达盖牟城下。(对于盖牟城地点历来有争议。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认为盖牟城在今盖州。但是,因《新唐书.东夷传》提到援军自丸都城抵达盖牟城,显然,至少此节中的盖牟城不可能在盖州,而是在今抚顺地区)

李道宗只带四千骑来战。对面有四万敌军,众将认为应暂取守势,等李世民大军抵达,再作决战。

李道宗认为敌恃众轻我,远来疲惫,可以击破。

为鼓舞士气,李道宗令果毅都尉马文举策马迎敌,所向披靡,“众心乃安”。

次日决战,行军总管退走,唐军失利。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见敌军阵型已乱,便亲率数十骑发起逆袭。大胜,斩首千余人!

如此,李道宗成功击退了敌军援军,为会攻辽东城打掉了后顾之忧。

3、攻破辽东城、白岩城,连战连捷。

李世民亲自渡过辽河,抵达辽东城下,大军开始猛攻辽东城(隋炀帝第一次东征时折戟处)。

在李世民、李勣的指挥下,唐军充分使用各种攻城手段,攻取了辽东城、白岩城,取得了巨大胜利。

尽管如此,高丽依然没有像过去的东突厥、吐谷浑一样陷入混乱。

高丽仅在建平、安市,就仍有有依城而守的十余万大军!而在千山山脉及以东,更是仍然有数十万大军!

第一次分歧:打不打安市城

此时,只要攻取南面的安市、建安城,就可以彻底平定千山以西。

其实,辽东城、白岩城攻破后,翻越千山山脉的口子已经打开,但是,安市城、建安城仍有十万之众,如果不能先行解决,则唐军后方有危,不敢放心前进。

因此,唐军必须先行攻破安市城、建安城。

文章图片6

如攻取建安城,则可监视安市城之敌。

李世民知道:安市城防坚固,敌人顽固,不容易攻取。而南面的建安城相对好打。“城有所不攻”,只要攻破建安城、监视安市城,则安市城之敌也就难有作为了。

因此,李世民想先打建安城。

李勣提出反对:建安城在南,我军自辽东城南下,安市城之敌会威胁我军后路,不如先打下安市城,一步一步来。

李世民表示:你是主帅,你说了算。

其实,不管是作秦王时的李世民,或是没有李世民在场的李勣,想来都是会“城有所不攻”的。毕竟,越安市城攻建安城固然有后路之忧,但这风险比起两位当年出生入死时的险,真不算大!

文章图片7

柏壁之战时,蒲坂在敌手,李世民的风险比此时大得多。

两位军事天才不肯“城有所不攻”,非要一路平推,只不过是因为:万乘之尊,冒不起险。

不减当年之勇:精彩的打援战

李世民既不愿“城有所不攻”,就只有一路平推,移军围攻安市城。

高延寿举15万大军前来救援。

此时,高丽有人建议高延寿:只要骚扰唐军后方补给线,等唐军师老兵疲,就能不战而胜了。

可见:由于在绵延大山脉地带不敢大胆穿插,一路平推的唐军已经给了对手翻盘的机会。

当然,高延寿未听此策,让李世民有一次“嚣张”了一回。

文章图片8

驻跸山之战,李世民再次以少胜多,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才。

李世民以阿史那杜尔诱敌,将敌引入首山(理想战场)。

次日,李勣步骑1.5万在西岭列阵,吸引敌军注意(主帅诱敌);长孙无忌率1.1万奇兵穿插至北山峡谷;李世民自率4000兵收起旗帜、携带鼓角,登上北山。

主帅吸引敌注意力,奇兵穿插,天子与指挥系统只带少量兵马藏于高地,李世民用兵确实厉害。

果然,高延寿被李勣吸引注意力,布阵迎敌。李世民登上高山,见峡谷中尘土飞扬,知长孙无忌已经抵达攻击位置,遂鼓角齐鸣,各路合攻。

李勣以1万步兵持长矛自正面,无忌自后方杀出,李世民也令所部自山顶杀下,高延寿大败。

此战,薛仁贵身穿白衣,直冲敌阵,所向披靡,一战成名。

当然,敌我悬殊,想一口气吃掉敌人是不可能的。

高延寿大败,只得收缩兵力到险要山地坚守。唐军趁势围困高延寿,断敌后路、粮道。高延寿无奈之下,只得率部投降。

此战,李世民再显当年秦王风采!

可见:李世民、李勣,无论在指挥能力,还是谋略上,都一如既往地稳定,其统帅之能远远胜过敌军。

第二次分歧:打不打安市城?

在打高延寿时,李道宗曾提出建议:敌人悉数前来,平壤方向必然空虚,请允许我带兵前去进攻。

李世民不许。

击破高延寿后,高延寿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高丽军精锐都在这里折损了,沿途城池兵力不足,现在安市城不好打,建议您攻取乌骨城,收取那里的粮草辎重,直下平壤!

其实,这个想法,正是李世民早先最初的想法。

这一次,群臣也多认为可用此计。而且,张亮的水军正在卑沙城,可以一起配合作战,有把握取胜!

早在征高丽前,李世民就曾说,“我攻辽东,敌必全力救辽东,我分兵渡海直击平壤,一定能成!”

这个建议与当初李世民的构想不谋而合!

李世民正要采纳时,长孙无忌反对:天子亲征,不可以冒险!还是要先打下安市城、建安城!

就这样,唐军再次放弃了“城有所不攻”的想法,继续攻安市城。

文章图片10

唐太宗放弃了不攻安市,直下鸭绿江的构想。

攻城不下,迁延时日。

击破高延寿后,李世民非常得意:“朕自为将,如何?”老子还是当年的秦王呀!

乐极生悲。

在对俘虏的处理上,李世民基本上比较注意政策,他将被俘的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回内陆,其他士兵都放了。

可是,他还杀掉了三千三百名靺鞨兵。

当损失足够大时,即使发生的概率很小,人们也会倾向于规避风险。——《行为经济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释放、优待多少人未必能弱化敌人意志,但杀了三千三百人无疑增强了对手的守城决心。

随后,李勣带这高延寿前去招降安市城,以城中人物见到高延寿会像当年洛阳王世充见到被俘的窦建德一样出城投降。

结果没用。

而且,李世民每到哪里,城中敌军必然擂鼓,李世民十分恼怒。

李勣气愤地向李世民提到:“攻破安市,男子尽屠!”这话被城中人知晓了,更加坚定了作战决心!

随后,李靖、李道宗用尽各种方法攻城,因城中的坚决抵抗,不能取胜。

唐军自七月初开始,攻至九月,不能克城。

阴历9、10月的辽东,已开始草枯水冻。

此时天寒地冻、草枯水冻的时节到来了。

同时,薛延陀部在高丽的联络下也开始蠢蠢欲动。

为此,李世民被迫退军。

战后反思

此战,李世民共攻破玄菟、横山、盖牟、辽东等10城,迁徙户口7万人入关,歼敌4万,损兵2000。

说实话,出10万兵,费时五个多月,取得这样的成绩,算不上失败。

不过,李世民过去是“一出手就灭国”的人物,因此,还是以此为失败。

回到长安,他找到李靖探讨此战未能获胜的原因。

李靖答:您去问李道宗。

李道宗答:还记得当时在山上的对话吗?(指不攻安市,直下平壤)

李世民惆怅:记不清了。

其实,哪里是记不清了呢?

文章图片12

长驱直入,原本是李世民拿手好戏。

长驱直入,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

此战中数次放弃长驱直入之法,绝非李世民见识不足。

只不过,身为万乘至尊,有许多顾虑罢了!

战神之殇:顾虑

兵法,乃心之事也!——《五轮书》

此战中,李世民、李勣、李道宗都展现出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尤其是驻跸山之战,更是不亚于当年虎牢关之战的又一次经典操作。

战神,还是那个战神。

只是,心境已不同了。

大唐吸取隋炀帝教训,只调集10万兵马作战,兵力本已不足(据边疆史专家计算,高句丽有60万大军),要想扫平对方,就需要另一场战争奇迹。

不管是李世民本人,还是他手下的臣子,都不可能让李世民像当年秦王时一样以身犯险了。

可是,在李世民、李靖们上演的各种奇迹中,哪一场是四平八稳、一路平推的呢?哪一场不需要主帅以身犯险,长驱直入呢?

其实,李世民抵达战场前,李勣、李道宗打得很自如,他们轻松突破辽河防线,越新城直取盖牟,一月之间,已围辽东城。

可是,李世民抵达前线后,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从前的“城有所不攻”变成了一路平推。

原先策划的水陆联合作战,因陆军迟不推进,4万走海路的军队不能发挥更大作用!

后来李世民叹息:魏征若在,必能劝阻我亲征。

看来,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他固然仍是当年那个战神。可是,此时的他,更是大唐的天子,万乘之尊!有他在,谁也不敢冒险。

四平八稳,如何继续上演战争奇迹呢?

这一切,绝非太宗君臣智谋不足,只是顾虑太多罢了。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能充分发挥,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我们自己顾虑太多,“乃心之事也”!

要想取胜,我们自己不应有太多顾虑;如果不得不有所顾虑,那就应放手让没有顾虑的人去作,至少不能让顾虑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否则,纵然有战神之能,恐怕也不能取胜了!

祝君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