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吴江,周围被湖泊围绕,网状的河流将小镇分割成七个岛,古镇上几乎家家邻水,有很多狭窄的小巷和明清老建筑,平日里游客并不太多,安静祥和。夜晚时灯光沿着房檐亮起,美轮美奂。有人是这样归述同里的著名景点:“一园”(退思园)、“二堂”(嘉荫堂、崇本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除此之外我觉得珍珠塔和耕乐堂也是很值得一游。 同里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1980年同里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镇的联票现在包含九大景点,其中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王绍鏊故居、珍珠塔、松石悟园、耕乐堂、陈去病故居、罗星洲等九个景点散布在古镇各处,有精美小巧的园林、名人故居,各有特色,游客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古镇游览区面积并不大,周长约3公里,一般都步行游览,也可以选择乘人力车或乘船游览。2010年同里古镇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2月16日我们再次游览了同里古镇并在镇上住了一晚,感受到了古镇晚间和清晨的古朴和宁静之美。 
 泰来桥,同里众多古桥之一。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它们是古镇活的历史。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至今,成为我们了解同里,赏读同里的极好载体。
 同里影视摄制基地指的是退思园附近的一块石碑和铺于地上的石刻,石刻上的文字记录了在同里拍摄的影视剧。
1983年,谢铁骊导演的《包氏父子》剧组第一个踏进了同里,古朴的小镇,宁静的深宅和长长的石板路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同里镇与影社结下不解之缘。


 站在三桥之一的吉利桥上看到一艘用作拍照道具的小船和鱼鹰。
 三桥边沿河颇具规模的饮食摊位。也许是旅游淡季,也许是还没到“饭点”,空空如也!
 小有名气的“穿心弄”。穿心弄是同里最富特色的小巷。巷子全长约200多米,高墙窄弄,两边墙高8米以上,最窄处弄宽只有0.8米仅容一人通过。如果两人对面相遇,需要侧身而行。
 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在同里人的一生中,满月,结婚,60大寿时是一定要兜三桥的。正所谓“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走时,一般是遵循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的先后顺序,绕行一周,不走回头路。在婚俗上,新郞背着新娘过第一座桥,然后抱着新娘过第二座桥,最后牵着新娘的手过第三座桥。(近处的是长庆桥,远处为吉利桥)
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有代表性。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小巧玲珑,端庄雅致,而又古朴稚拙,凝重沧桑,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屹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呼应。(站在长庆桥上拍摄,近处的是吉利桥,远处为太平桥)
 黄昏时分游客陆陆续续散去,古镇从喧嚣中渐渐恢复了平静,显得格外恬静。
 崇本堂位于同里三桥之一的长庆桥北堍,大有“开门见桥”之趣。
 天晓得这是什么地方?
 南园茶社位于镇区最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初期,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袜底酥”是同里的名小吃用料以面粉和猪油为主,配以糖、盐、芝麻和香葱等辅料。其制作过程包括油面和油酥制作两部分。首先用面粉、沸水和油合制成油面;然后用油和面粉合制成油酥。
入夜华灯初上,古镇又袒露出其在夜色中所特有的妩媚,不知不觉中你的心绪会得以完全地舒展,享受着这在繁华中独有的一缕恬静。只有留宿在古镇的游客才能感受到如此美妙的时刻,使人流连忘返。



我们居住的民宿“木香居”。
 “木香居”的庭园小巧玲珑,同样惹人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