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最大气磅礴之作,比破阵子还要脍炙人心

 伟天英 2019-08-2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最大气磅礴之作,比破阵子还要脍炙人心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字,既是郁孤台的名字;也是双关,定下全篇的基调:忧郁、孤独、幽愁与无可奈何。

此词的写作背景是北宋灭亡,长江以北的国土沦陷于金人之手,作者辛弃疾一再争取北伐,光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宁愿偏安一隅,临安西湖,夜夜笙歌;辛弃疾数次提出抗金策略,“美芹十论”,终究是曲高和寡,得不到朝廷重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靖康之乱,金人南下攻占中原,北宋王朝仓皇之中南迁。有人说,当年逃难之时,大宋的隆祐皇后一路逃至郁孤台。

倾巢之下无完卵,国破则必家亡,很多中原平常人家,也不得不放弃家园,渡过长江,一路南下,逃避战乱。

故园零乱在敌人的马蹄下,妻子儿女则零落在惶惶奔逃的人流之中。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早已不是碧绿的江水,而是流不尽的遗民泪。

辛弃疾最大气磅礴之作,比破阵子还要脍炙人心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是大汉朝的都城,也是当时很多人心中,精神上的故都。在以忠孝为精神依托的汉家士人看来,皇都永远是他们精神上的家乡。

国君是国家的精神象征,国都则是他们毕生治国安邦的精神寄托之所在。虽然事实上,北宋的都城在汴京(河南开封),长安作为文人精神上的都城,在此处代之汴京。

汴京已然陷落,之前的国君被金人掳掠而去,千山阻隔。辛弃疾纵然很想南宋朝廷能振作起来,希望王师北定中原;然而当下的君王,安乐于江南;他和当前朝廷在志向上的阻隔,也有无数座山的阻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流水的一向在诗词中,大体主要是时间流逝的象征。眼前的青山虽然美丽,然而中原的家乡沦落已久。青山阻挡不住流水,辛弃疾阻挡不住时间。清江东去,水流之势,也表示时势。

长江以北的金人虎视眈眈。南宋风流词人柳永,在词《望海潮·东南形胜》里写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言金主完颜亮听到,遂起投鞭断流之志,希望进一步占领江南。

时势如此紧迫,然而临安杭州不闻沙场金鼓声,但见西湖歌舞乐。青山遮不住东流水,挡不住时间,也阻挡不了金人的南下。

对形势非常清醒,辛弃疾在冥冥之中也预感到了南宋很快也会消逝于不尽的时间之流。

辛弃疾最大气磅礴之作,比破阵子还要脍炙人心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晚”是一个时间要终结的象征,正如晚唐的李商隐,莫名奇妙的低吟一句“夕阳无限好。”,然后大唐就在无声无息中淡出了历史舞台。

历代的诗人,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感知能力,往往能早早地在诗文中预告的时代的开始或结束。

江边一片晚景,孤单的旅人为自己忧,为大宋江山愁。山之所以“深”,乃是因为人之渺小,傍晚在深山之中行走,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前景之渺茫。鸟鸣山更幽,对于孤单的行者来说,数声鹧鸪,心里更觉幽愁凄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