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修身首先端正心志

 峨眉佛光 2019-08-21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

《大学》之修身首先端正心志

修身首先端正心志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德,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解读】

这节讲的是欲达以道深造修身至善,其一,要端正个人心志;其二,要克除怒、惧、好、忧、这四种心理障碍或者说是毛病。心中存在怒、惧、好、忧这四种蔽塞,道德修养是难得端正心志修身至善。人之所以要修身养性,其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克除怒、惧、好、忧、之蔽塞。这节论述之本义就是这个“正”字。“正”的本义是立中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对待怒、惧、好、忧的感情发作,致使恕、惧、好、忧与礼的制度“致中和”才算恰到好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之言中所说的这个“修身”是遵守身体力行的行为作风;“正其心”是自我端正自己立中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欲达自己修身至善,就要首先端正自己的“中和之道”的思想观念,做到与对方彼此相顾。

广义而言,“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要想修身至善成君子贤人,首先要端正自己坚定不移的心志,遵守“中道而时中”是修身养心之根本,违背中庸就会使愤、惧、好、忧偏向自己,造成个人行为走向极端。儒家认为愤怒、恐惧、嗜好、忧患,这四种毛病对于以德修身影响十分不利。以德修身不外乎人人与生俱有的爱人之心,羞恶之义,恭让之礼,知是非,忠心,亲孝,诚心,信心。如此仁、义、礼、智、忠、孝、诚、信、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也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生道德深造也好,以德施政治国也罢,无所不是以弘扬如此之德性为根本。欲将如此的“德性”修成“德行”需要人为教化与自成自道诚心来修其身,养其性,然后才能使自己成为至诚至善的君子贤士。

修身与养性,是率人固有善本遵人伦之道加以深造,正是孟子所言“方圆规矩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的道理。欲达自善其身,首先要有一个端正,平静的心态,心态得不到端正与平静,就容易被各种贪欲所诱惑,使其丧失心志误入各种歧途。文中所说的怒、惧、好、忧、四种毛病对道德修养之害,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之重点。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孔夫子答学生问什么是辩惑,居然将愤怒说成是迷惑。孔子说:“一朝忿,忘其身,以及亲,非惑与?”(《论语·颜渊》)由于愤怒而冲动,肆无忌惮的做错了事,犯了刑,其后果自己遭受刑戮之害,还连累了父母与全家亲人,这是无知的糊涂之为,是大不孝。愤怒,能使人丧失理智,经常处于气愤不平之中,他的心境就不能立于正中位做到利己思彼,彼此相顾,做不到处于静定状态思考问题,难做到是非正邪之定论。

愤怒,致使人变成残暴、狂妄、专权自用,肆无忌惮,愤怒不得彻底克除,是不会诚心崇尚“致中和”之道与人换位思考。愤怒,能使人刚腹自用,必然会影响自我反省,处世为人沒有立中位自我反省,就不能自我修身至善,更不能与人为善。仁德,是诸之道德修身至善之根本,“怒”与“仁”本来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仁者,忍也”说的是有仁德修养的人才能逢怒能忍,确保仁不受损伤。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如此所言讲的道理是,心中有这样或那样的恐惧心理,就不能使自己专心修身养性。难道不是吗?仁、忠、诚、信、这四种品德其中都包含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同时,更是包含着令人恐惧吃亏上当的风险。如果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怕自己吃亏上当,就不会使仁、忠、诚、信、得以修身至善。仁者爱人,忠者无诡,诚者无伪,信者不背,能坚持这样做的人未必不受伤害。如果天天总是恐惧行施仁、忠、诚、信自己会受伤害,他就不可能端正自己心志,无忧无虑去行施仁义礼忠信之德了。恐惧吃亏上当的心理得不到彻底的克除,个人道德修养之心志是得不到端正的,故此,孔子说“仁者无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在这里所说的这个“乐”字,应当以个人某些嗜好来理解,吃、喝、赌、嫖、毒、等等私心贪欲诸之不良嗜好都在这个“乐”之中。志于修身养性之根本就是收敛为所欲为种种个人私欲与嗜好。所以个人的诸多喜好,一定要受到“致中和”的限制,克除自己一切不良喜好,服从道德规范,遵徳守礼,才不会乐极生悲。欲求修身养性,就要尽可能的减少个人诸多不良欲情嗜好,只有私欲与不良的嗜好减少,正义的道德才会得到增厚。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天天生活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各种贪欲之中,是不可能得到心境端正与修身至善。忧患是为了获得,获得了又怕失去,如此无休止的担心忧虑,心意难得端正。又想行施仁义道德,又怕自己吃亏上当,如此天天生活在忧患中的心态,不能获得修身至善。

人生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最高之境界,不过就是为了无忧无虑,心胸豁达,将得与失视为身外之物,这样才能修达视富贵权势大不过仁义道德,才能做到无忧不惧,心旷神怡,坦然安康,才有益于自己修身至善,获得修身养性之正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