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8-21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的编者加的。《曹刿论战》记叙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的一次战争。齐国是东方的大国。西周初,周成王封吕尚为齐侯,于是建立了齐国。因此齐国和周王朝是姻亲。春秋初年,齐并吞了周围十个夷夏小国。到齐桓公(公元前685—一公元前643)时,任用管伸,改革内政,国力更加强盛,又接连并吞了三十多个小国,大大扩充了国土。先后打败了戎、狄,并联合齐、鲁、宋、郑、陈、卫、许、曹八国伐楚,最后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死后,因为内部发生争夺君位的斗争,加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国力受到了削弱,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始终保持了大国地位。鲁国也是东方的诸侯国。周成王封周公的长子伯禽为鲁侯,于是建立鲁国。因此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特别亲密。西周时期鲁国和齐国并列为东方的大国。鲁国保存了西周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成为了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诸侯兼并,大国兴起的过程中,鲁国的地位逐渐削弱,与楚、齐、秦、晋、吴、越相比已沦为了第土等的小国。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因此,齐鲁长勺之战是大国侵略小国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他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第二年齐国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时齐襄公逃亡在外的两个弟弟(一说是儿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在莒国和鲁国的支持下回国争夺君位。公子小白抢在前头,做了国君(即齐桓公),并打败了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后来齐国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纬但仍不罢休,又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出兵进攻鲁国,发动了这次长勺之战。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本文作为研究战略防御原则的一个战例全文加以引用。毛主席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意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一—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一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主席对这次战争作了极为精辟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为我们树立了“古为今用”的光辉榜样。我们必须以毛主席的分析为准则,来理解这篇文章。全文分成三段。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说明这次战争是得到人民的拥护的。文章开—写齐师入侵,庄公准备迎战。接着写曹刿请见。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露了那些当权的贵族目光短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曹刿关心国事,有政治远见。曹刿和庄公的对话,显示出这次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对政治一—民心的高度重视。第二段,写战争的经过。首先交代战争的地点,接着描叙曹刿以守为攻,后法制人,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选择有利的战机进行反攻,最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追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第三段,写战后总结经验。曹刿向庄公说明取胜的原因和解释自己指挥的意图,论述深刻。通过对这次战争的描叙,文章揭示出一个真理: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军可以战胜强军。鲁国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两个决定的因素,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这次战争中,鲁国是被迫进行抵抗的,鲁庄公已经杀公子纠向齐桓公谢罪,但齐桓公还要对鲁国发动进攻,因此挑起战争的责任在齐国,而且如果鲁国战败了,鲁国人民也会遭到齐国军队的蹂躏。另外,鲁庄公能慎重地处理一些诉讼案件,得到人民的一点好感,因此作战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二、正确恰当的指挥。首先选择了一个恰当的作战地点。长勺是在鲁国境内,地形地物熟悉,利于防守和反攻。并且从齐强鲁弱的两军力量的对比中确定了打防御战的方针。到“齐人三鼓”才发起反攻,说明恰当地选择了反攻的时机。直到“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发起追击,说明恰当地选择了追击的时机。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同时还说明了战争的指挥者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必须指出;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观点,同今天无产阶级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无产阶级的人民战争,是动员人民为维护本身的利益而斗争,而曹刿的取信于民,则是笼络人心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另外,由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确定了打防御战的方针,进行了正确的指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对我们研究战争问题,有借鉴作用。但是曹刿所实行的战略防御原则,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使之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篇文章艺术性也很高。它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曹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入物,形象鲜明生动。从他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他是一个不在其位的布衣之士,还没有入“肉食者”之群。可是他却关心国事,有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他与庄公的一番对话,既直率地揭露了庄公行小恩小惠妄图笼络人心的虚伪行径,批驳了庄公求神灵保佑的愚蠢举动,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庄公能慎重处理一些诉讼案件是作战的政治条件。这说明曹刿有卓越远见,有政治头脑。通过指挥作战和他向庄公解释指挥意图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从选择作战地点,到发动反攻,到发起追击,全部指挥都是恰到好处。但又不是那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军师。他亲自参加了战斗,并且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才作出决断的,因此他的指挥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鲁庄公的形象和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鲜明地勾画了鲁庄公这个人物的特点。文章从六个方面刻画了庄公的鄙:一、“齐师伐我,公将战。”怎样战呢?他没有考虑。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妄图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神灵讲信用,幻想得到神灵的保佑。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四、“公将鼓之。”面对强敌,战斗一开始就要进攻。五、“公将驰之。”齐师刚旦战败,就要追击。六、“公问其故。”最后打了胜仗,他还莫明其妙,不知道怎么打赢的。这对曹刿的形象也是有力的衬托。文章简洁生动。全文二百二十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这次战争的情况。从战前写到战后,有头有尾,使读者对这次战争有一个明确的印象,对战争发生、发展、结局了解得清清楚楚。这不得不使人叹服作者运用文字的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够做到文字精炼而又表达深刻,主要是突出了重点。作者记叙这次战争,主要是总结这次战争取胜的原因,这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紧紧扣住这一中心,比较详细地记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直接记叙战争的经过的情况反而比较简略,只用了五十二个字,重点只记曹刿的指挥,因为正确的指挥是这次战争致胜的根本原因。最后曹刿说明自己的指挥意图也比较详细,因为这是曹刿指挥正确性的分析。其他的情况都略去不记。

《曹刿论战》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文章艺术性很高

文章很简短,因此情节和结构也很简单。但是作者在组织材料时,还是作过很精心的安排的。在结构上,开头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接着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证明了“肉食者鄙”;并在第二、第三段通过作战和论战,进一步证明肉食者“未能远谋”。在情节上,写作战时曹刿的指挥,先只作客观的描叙,作者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使读者对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为什么这样指挥就能打胜仗构成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到第三段通过“公问其故”,才把这个问题说明了。这样安排和后来章回小说的“关子”有点相似,也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