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虹口老黄 2019-08-22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上海有十六个区,现代、繁华、国际化,却似乎唯有“老虹口”三个字,缀满说不尽的情怀。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刚来上海的人,只当虹口是上海的某个区,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口里心里的都是“老虹口”,这三个字似有一面隐形的屏障,与外面的世界有一墙之隔。墙内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热闹。

说起漫长时光里的那些老黄历,大抵就是民国三十四年有了虹口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与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合并,这便是初初老虹口的模样。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边是老上海的巷弄深深,一边是行色匆忙的上班族,一边是闲逛菜场的老人家。

老房子,旧小区,时光在这里似乎慢了下来,上海的夏天在这里熠熠生辉。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而对爱吃的人们来说,老虹口盛满的是浓浓的味觉回忆,曾远赴盛名的乍浦路,

烟火气息化不开的提篮桥

绵长千里的四川北路

····这里是必打卡的美食地标。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我们走过闻名遐迩的四川北路和提篮桥,但是沧海遗珠,总是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角落。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闻名遐迩的小笼包

盘点上海小笼包,几乎都少了不了万寿斋的名字,开了70多年老店,和别的老字号比,它似乎有一股子自个的倔脾气,多少年来,不开分店、不扩大店面、不装修环境,大家也都惯着它,千里迢迢来觅一口美食。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门面朴实,一不留意就错过了。下午两点不到,已经过了饭点,但依然坐的满满当当,店内实在说不上大,区区五六张桌子,没什么装修,很古朴的饮食店,一如90年代的样子。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在这里,大家都默契的乖乖拼桌等着,赫赫有名的小笼自然少不了,7块钱有8个,个头小小,咬开一小口,皮很薄,汤汁清亮,肉馅拌的也是咸鲜十足,一口一个,倒是很适合上海人的胃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作为小笼的搭配,小编点了份牛肉汤,说实话,些许比不上同一条路上的“光头”,口感偏重,在舌尖,有微微沙沙的质感。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和别的老字号不同,这里来去之间有很多年轻人,打开评分网站看看评论,十有八九都是带着回忆去的,多年来都未曾有过改变老店,有时候就是现实版的时光机,回去走一遭,就是去旧时光里躲个懒。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香香脆脆,25年的味道

说起老上海的排骨年糕,有鲜得来这样大名鼎鼎的,也有阿姐这样被一撮人牢牢记住的。开了25个年头,几经周转,搬家多回,却依然有熟客们追随,自然有它的魅力。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这家店如今在乍浦路的葡儿飞美食广场里,如果你刚认识它,总会觉得落脚在这样整齐划一的美食广场多少缺了点情愫,但讲起它的历史,絮絮叨叨能讲上许久。

04年便在嘉兴路上出摊,09年的时候来到乍浦路,那时候的乍浦路美食街如日中天,后来虹口区集中整治,阿姐家就搬到了只有两三张桌子的邢家桥北路,谁知兜兜转转,如今又回到了乍浦路。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排骨年糕和传统的那一款很不一样,年糕和排骨都是油炸,猪排厚厚的,咬下去能明显看到其中肉的肌理,一口外酥里嫩,炸年糕是小编的心头好,只有薄薄的一层外皮香脆,内里绵软,又糯又有劲儿!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我们还点了一份罗宋汤,和西餐的不同,这口汤汁入口酸甜浓郁,是很地道的上海改良版罗宋汤。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经营这家小店是一对中年夫妻,阿姐人极热情,爱笑,整个人看上去有股子朝气,闲了就和我们聊上几句口感,我们说一声好吃,便一瞬间笑开了花。虽是以“排骨年糕”命名,但实际上它是家实打实的炸串小店,据说天一黑,多的都是来觅食的熬夜党们。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一碗浓郁的面汤称霸山阴路

原来在山阴路上的小面馆子,7月初才搬到东宝兴路上,大叔老板嗓门超大,一口川味普通话,一开始还不小心被唬住,结果聊着聊着便发现实在是个有趣又爽朗的人,从天气聊到小孩暑假作业,有时候我们竟插不上嘴,颇有几分单口相声的利落。

对自家面极有自信,从不担心没客人,说起来,还让我们少写点宣传,到时候人一多,汤头煮不到那么长时间,味道不够,反而砸了我的招牌,可是一副傲娇脸。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曾经的山阴路门店

说到搬店,大叔说我们年后还是要回山阴路的,本来4月份想休息一阵,结果问的人实在太多了,没办法就休整休整重新开业了,那边还在装修,干脆就先在东宝兴路吧。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来过他们家,必然忘不了店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大叔的审美很奇特,结果这个特色也原汁原味的搬到这里,四五平的小店、两张桌子,却被这些可爱又直白的标语占满。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老板一句“随便点,没有不好吃的”,一下子让小编更纠结了,最后,来这一碗咸肉骨头面。咸肉、大骨头、卤蛋,食材几乎溢出来,很难相信,这样一碗面,在上海不过17元。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乳白色的汤汁一口勾魂,实在是鲜香无比,便一下子理解了大叔老板的那股自信,咸肉入味,丝丝咸味还点缀了汤水,足足两个大骨头,啃起来形象全没,但遇到好吃的,大快朵颐才是对食物的尊重。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20年,从移动炸串摊到窗明几净的小馆

如果说有哪一家店能带上学生党们的回忆,那孙记炸串必然当仁不让!同去的小伙伴戏称它为“虹口移动炸串摊”,几乎在虹口许多学校周边都出过摊,那时候的零花钱或多或少都在他们家买串儿了,20多年了,老孙家的这家炸串几乎是跟着我们这一辈人一起走过来的。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从小摊头吃到四平路的小铺子,如今终于有了干净宽敞的店面,20年足以让很多事情逐渐消弭,但却有这样一家小店一直都在,时而搬家,却没有消失,一点点的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当初四平路的小破店

如今的店大了许多,其实也不过8张桌子,但比起以前要好上太多了,简单而有别致的装修少不了老孙儿女的功劳,至于这位喂饱了我们青春的师傅,自然还操着老本行,在全透明的厨房里,神情严肃的烤着每一份小串儿!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依然坐镇的老孙

香酥鸡是必点的,还在四平路的时候,炸串小馆直接就是“孙记香酥鸡”为名的,可见分量之重。10块钱3两,一上桌是满满的一盘,没有别家金黄的色泽,吃到嘴巴里毫不油腻,外皮的面粉裹得恰到好处,一口扎实,口口到肉,聊天的间隙就光盘了。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小肉有点像缩小版的里脊肉,一口一个,烤的极嫩,撒点孜然就很完美。5元/15串实在是很走心的价格,小肉很走俏,几乎往来的客人没有不点的,老孙的女儿说,一天3000串几乎是肯定的。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小编还点了炸鸡皮、小年糕等等,左右不过三十几块钱,就算胃口再大一些,40块也足够把你喂的饱鼓鼓。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永远都在排队的老烧腊店

乍浦路的一家人气颇旺的烧腊餐厅,门口的透明档口,无论何时都在排着来买烧腊的爷叔阿姨们,和一些大店不同,永祥这样的街边小店,一般都是厨师师傅一个人选、切、装,有时候人一多,就可能要等上一个钟头。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永祥其实已经扎根这里快20年了,乍浦路几经改造,所幸都没有波及到它,周边的不少白领居民都默默把它当成了日常食堂。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作为午餐,一份双拼的烧腊饭再合宜不过,小编选择了烧鸭和油鸡,油润光滑,闪着迷人的光泽感。烧鸭是漂亮的红棕色,表皮酥脆,肉质嫩而入味,每嚼一口,都有肉汁隐隐飚出,实在美妙。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油鸡也是入味十足,不过倒不如烧鸭来的经验。有些可惜的是,米饭略硬,幸而有汤汁辅佐,中和了这个缺点。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说起乍浦路,往来间多少惋惜和遗憾,那些因为整治而搬走的美食,四散在偌大的上海,有些就因此消失了。

我们常常说服自己说这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好,所以只能在在翻山越岭寻找那些美食的路上,叹息消失的烟火气,而这些还留下来的,就显得弥足珍贵。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不如吃一份今年的凉皮

依然是乍浦路上的小店子,店面不过一米见宽,有几分夹缝中求生的意境。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师傅略有些木讷,不善言辞,只是静静的专注于手里的那份凉皮,加调料,拌凉皮看起来简单的步骤,却透着无比的认真,当我们一说到凉皮,师傅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这不是面皮而是米皮”;

“从来不是从批发市场买的,都是自己家一道道工序做出来的皮子”;

“黑色的是黑米的,还有玉米的,种类多着呢”;

做了几十年凉皮了,老板早已对这一切了熟于胸,哪有什么简单的活计,不过是别人做久了,给你的错觉罢了。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凉皮吃起来非常的Q,黑色的其实是添加了黑米,那些颗粒都是黑米的末末,吃到嘴里感觉不出来,只觉得清爽又爽滑。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配菜给的极足,味道也调的不错,无论吃了怎样的大鱼大肉,似乎都能靠着这一碗解腻。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四川北路上的“汤团大王

位于四川北路上的四新食苑,深受居住在虹口的老一辈们所爱。这是一家典型的国营餐饮店,走上二楼,依然是80年代的装修风格,阿姨们也是白衣白帽,像极了那时候的老照片里的装束。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这家店虽然其貌不扬,但斩获了不少响当当的名头,“汤团大王”、“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等等。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出名的汤团自然要尝一尝,有咸甜两种口味,16元四个,可以搭配两种口感,只是当天咸味汤圆卖完了,所以只能把遗憾留给下一回来弥补了。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四只汤团的个头都超级大,胃口小的感觉两个就饱了,为了区分口味,圆形的是咸味,尖尖角的是黑芝麻馅的,上海本地人爱说“黑洋酥”,做的时候要混着猪油一起,味道才会更好。

一口咬下去,皮子相当厚实,又糯又粘,芝麻馅涌入嘴巴里,甜的竟有一丝齁人,实在不是小编的口味。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说,老虹口变了,变得整齐划一,变得不特别了。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曾经和某个店老板聊天,五十多岁的老板语带遗憾,说如今什么都要搞成一样,门头、招牌,实在太没意思;说到以前,顾客都是住附近的那批“老”人,闲话聊天,如今都淡了,言谈间皆是对老虹口的怀念。

这份美好,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深深扎根的建筑们中一窥真容。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民谣听多了的人,一说到山阴路都想到南京,论起那份文艺强调,上海的山阴路也不遑多让。651米各式建筑鳞次栉比,石库门、老洋楼、新式里弄···静静的铺陈出一份淡然的味道。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恒丰里、四达里是颇具代表的早期石库门建筑,至今仍住着人家

走过近百年岁月的鲁迅公园如今是爷叔阿姨们散步的绝佳场所,葱葱郁郁的树木依然枝繁正茂,从清晨开始,这里迎来一批晨练的老人。

到了九十点,公园越发的热闹起来,买完菜的爷叔阿姨乘着空闲打一会羽毛球,下午的时候,陆陆续续就有老人带着自家还在蹒跚学步的小孙子来玩了···要是逢到周末,这里便多得是一家几口散步的人们。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山阴路上的鲁迅纪念馆是先生度过人生最后光阴的地方,周一闭馆,除此以外,总能遇见那些带着敬意目光,认真的读着纪念馆里每一处注解的人们。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和鲁迅先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内山书店自然也在这儿。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550米的多伦路荟萃了中国近代史百年的文学精粹,鲁迅、瞿秋白、丁玲、郭沫若等等那些享誉全国的大文豪们,都在这里刻下足迹,印证了那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离开那些旧时光的历史,浓情蜜意的甜爱路是如今上海的爱情地标,那些牵手来打卡的情侣们,愿幸福一如你们脸上的笑容。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每一年都想在虹口体育馆里挥舞荧光棒,和唱歌的人们一起搭上诺亚方舟。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北外滩的滨江绿地在如今这样的好天气,一到傍晚,就随处可见夜跑的人们。

恕我直言,上海美食还得看老虹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