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怀疑自己的父皇扒灰

 东盛1 2019-08-22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怀疑自己的父皇扒灰

贾妃省亲,最后提到的四出戏,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代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其中的第二出《长生殿》中的《乞巧》,脂砚斋说:“伏元妃之死。”那么元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由于《红楼梦》没有写完,现在我们看不到元妃是怎么死的,但从元春的判词中看,应该是难产而死。既然脂砚斋说《长生殿》中的《乞巧》伏元妃之死。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乞巧》是怎么表现的,表现的是什么?

《乞巧》是《长生殿》的第二十二出。也叫“密誓”。是说杨玉环见李隆基一段时间以来,心不在自己身上,去宠幸自己的妹妹和其他的妃子,心中泛醋。于是就在七月初七乞巧的这一天晚上,乞求上天,怜恤自己,让李隆基回心转意,独宠自己。结果这些话被李隆基听到,倍受感动,发誓从今以后独宠杨玉环。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乞巧》这出戏的全部内容。如果作者要表现元妃之死,应该选择第二十五出《埋玉》才对,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乞巧》呢?显然不是伏元春之死。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怀疑自己的父皇扒灰

元妃之死从后面发生的安史之乱,兵变马嵬坡看,当要情种李隆基选择是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的时侯,李隆基选择了要江山。可见所谓的“誓言”不过是欺人的面具而已,在天也没有做比翼鸟,在地更没有连理枝。李隆基命人把杨玉环草草埋了,自己并没有随杨玉环而去。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兵变马嵬坡的主谋是李隆基的儿子太子李享,杨玉环的真正的死因,是因为太子的马嵬坡兵变,如果没有李享的马嵬坡兵变,杨玉环就不会死。因此,《乞巧》这出戏并不是说死亡的章节,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信诺”,是“誓言”。李隆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信诺和誓言。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怀疑自己的父皇扒灰

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就是暗示康熙也没有信守诺言,立了三十六年的皇太子,说废就废了,你忘了当初在母后赫舍里氏的面前,你是怎样向母后发的誓言了吗?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意。在《红楼梦》的第三十回的时候,作者已经把薛宝钗比作一回杨玉环了,当时宝钗还很不高兴,是红着脸,冷笑两声说的:“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作者怎么可能再把元妃比作杨玉环呢?作者的水准哪里能低到这种程度!

这四出戏剧,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立的纲,就是象《红楼梦》的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那是小说人物的简介,是小说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定化,她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也就是作者的自述自说,说给母后的在天之灵听。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怀疑自己的父皇扒灰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出《豪宴》。 在《一捧雪》戏剧中,'一捧雪'出自'和氏璧'。相传一捧雪酒杯为秦玉所作成,它代表了太子的“太子大宝”,太子之位之所以被废,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太子妃长得太漂亮,被人惦记,所以才失去了,被废了。当然,这都是作者自己想的,想当然尔。这是常识,每一个失败者都会为自己找到为自己开脱的原因和理由,这是人性之使然。

《一捧雪》中的汤勤惦记上了莫怀古的爱妾雪艳,所以撺掇严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这就是为什么薛宝钗作者安排她姓薛的原因之一,这就跟林黛玉为什么姓林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太子怀疑太子妃不洁,所以才致使自己失去了太子之位。太子胤礽的心胸是很狭窄的,连小太监如厕他都要监视,他一直怀疑太子妃和父皇康熙不清不楚,所以才有文本中的“扒灰的扒灰”之说。关于太子怀疑太子妃不洁以及林黛玉为什么姓林,我将在论黛玉的时候着重论述。

第二出《乞巧》是说父皇没有信守承诺,人走茶凉,最终还是把自己的太子之位给废了。

第三出《仙缘》是说这一切就象是一次黄粱美梦,让自己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起起伏伏,天上人间,地狱,几乎都走过了一遍,这些经历和那卢生的黄梁梦又有什么两样呢?

第四出《离魂》是说这一切的责任都归于自己的夫人太子妃瓜尔佳氏的身上,是太子妃的不洁,才让自己不够理智,造成了这无法挽回的结果。我们知道《离魂》是《牡丹亭》中的一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是不洁女性的化身。你可不能拿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去衡量十五、十六世纪人们的审美观。《牡丹亭》中杜丽娘是在梦中和异性有了性的关系,以后不能自拔,最后伤性脱津而死。类似于《红楼梦》中的贾瑞,贾天祥的脱精而死。这并不是什么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放飞自我什么的。就是放在现在,也会有很多的人不认可,更不用说放在那个时候了,所以《牡丹亭》也一直是禁书。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心胸狭隘,还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十八子胤祄病重就太子写给康熙的奏报而言,换任何一个人也不能那样去写,实事求是写得中性一点也是可以的,怎么能把自己心中的不满表现给对此事十分关心的人看呢?说真的到现在都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身边的智襄呢?秘书呢?只能说太子本人“心胸狭隘,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了。就《红楼梦》中穿插构架了这四出戏剧,也是符合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动机的。

接下来还有四出戏,这四出戏作者又想表现什么?且看我下节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