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男绕着它撕名牌的国宝,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8-22

今年四月跑男们在一期节目里,绕着一个国宝撕名牌,把大家吓到了。其实,关于这件国宝文物,在去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里就已经广为人知了。

跑男绕着它撕名牌的国宝,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这篇微信公号纷纷转载的文章,集合了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系列神奇的,让我们现在人看起来疑似穿越的物品,引发了大家的议论热潮。比如明代的高跟鞋、南宋的皮质球鞋、辽代的牙刷、唐代的挎包、东汉的游标卡尺等等,而最令人称奇的,就是今天要讲的战国时期的水晶杯了。

战国水晶杯,应该是位于杭州市粮道山18号的杭州博物馆名气最大的一件宝贝了。很多人去杭博,都是慕它的名而来。

它是那样的特别,静静地伫立在博物馆展柜里,透明、闪亮,叫人神思恍惚——恍惚什么呢?您看看屏幕,这多像自己家里的玻璃杯啊。真是难以想像啊,战国时已经有了外形如此现代的器物!

跑男绕着它撕名牌的国宝,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1990年10月,这只水晶素光杯从杭州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的一座战国土墩墓里现世。

一天,考古人员清理土层,当清理到距离地面一米多深的时候,这已经来到了战国时期的地层为止,在泥土里突然反射出一点亮光。

考古人员经过半个多小时小心翼翼的清理后,水晶杯,就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它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一点点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状体,那是水晶的自然结晶。

杯子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除了这件珍贵的水晶杯,那座战国墓里还出土了整套的原始瓷编钟、陶权及包括玉磺、玉虎等玉件在内的成组佩饰。依照墓葬的规模和陪葬器物来看,墓主人的身份显贵,应该是当时驻守杭州一带的行政长官或军事首领。也有人推测,这只杯子在当时应该不会用来喝水。水晶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它应该是带有某种信仰寄托,是件礼器或祭祀用品。

当水晶杯被送到北京作鉴定时,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捧在手里赞叹:“国宝!绝对的国宝!”

大家开始疑惑了,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水晶制品了么?

研究水晶历史文化的专家—宋德辉老师介绍:水晶,是稀有矿物,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含微量元素Al、Fe等时呈紫色、黄色、茶色等,经辐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的颜色,如紫色、黄色、茶色、粉色等。含伴生包裹体矿物的被称之为包裹体水晶,如发晶、绿幽灵等,内包物为金红石、电气石、阳起石、云母、绿泥石等。发育良好的单晶为六方锥体,所以通常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

水晶的文明起源在77万年。考古学研究表明,北京猿人时期,工具是用很简陋的石头、兽骨以及鹿角、树枝等经过简单的加工制出的工具。木器遇湿易朽,很难很难存遗,骨器和角器数量很少,又难辨认,能够在数十万年的沧桑变化中保存下来的主要是石器。听了周口店一集的朋友应该还记得,1921年,安特生跟师丹斯基去周口店龙骨山考察,发现藏埋着古动物化石的沙石中有一些残破的石片。这些形状特殊的石片,其中就有水晶的、当然还有石英、燧石和砂岩。这些石器不是当地就有,石英和燧石在周口店附近的河滩上才有,而水晶是在洞穴两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山坡才发现的。安特生随即想到:“这些可以用来割切兽肉和兽皮的石器?”就是远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

根据1935年周口店发掘的地24水平层3000多件石制品的统计,水晶器物占据4.8%。水晶最早被制成项链。这个时间,远远早于人类的文字诞生的时间。

距今2.8万年前,陕西省峙峪遗址,层出土过一件水晶小石刀和一件有一面穿孔而成的石器饰品,充分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会使用使用水晶来雕琢饰品了。

距今6000年前,河南新郑沙窝里石器遗址中,出土了水晶刮削器和水晶饰品。

距今5500年前,在辽宁丹东东沟出土的水晶制作有凿、斧、坠,在内蒙林西沙窝子出土的细石器有很多水晶制品。

我国考古工作发现,水晶项链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那时已有了项链较为重要的部件项链坠。江苏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串饰品,由2个琮形的管、2个冠形的佩、22颗圆锥形的管,18颗鼓形水晶珠穿缀成一体,中间以长方形、琮形管隔,款式新颖,色彩亮丽。

商代的串饰多由水晶、玛瑙等质料的管、珠、环、璜等组合而成,琢磨细腻,华美坚实;

此后,水晶项链屡屡亮相。在陕县上村岭春秋时期的虢国墓穴中,曾发现由水晶、玛瑙、玉石饰件缀成的串饰,佩于死者的颈项或腕部。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除发现大量管珠、坠外,还有一些圆形、长方形、长条形、三角形及兽形串饰部件,质料多为紫晶;

汉代的玉项饰往往在串饰上加进了水晶、玛瑙、玉蝉等。这些器物采用圆雕的加工手法,技术上较之仅为钻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艺难度更高。水晶已被制成了壁、环、块等,汉武帝还将雕刻的水晶盘赐给宠臣。

宋代的时候,出现了水晶茶盏了;

元朝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专门机构采集水晶并且制作器皿;

到了清代,则将水晶制成印章,或者缀穿成朝珠,成为朝服、乌纱帽上的标志,用来显示帝王将相的威仪以及自己的官场权势。

康熙朝,两广总督向宫中进献水晶眼镜,康熙试戴后感受不错,送给了儿子胤桢。雍正帝即位后曾说:“昔圣祖赐朕眼镜,朕眼目原不似今精明”。雍正帝之子弘历也是近视眼,时常戴水晶眼镜披阅奏章,并作《戏题眼镜诗》一首。

战国水晶杯,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在那个年代就能有这样的器物,他的外形怎么这么接近现代酒杯,战国的工匠,能够制造出工艺如此高的水晶制品吗?会不会是后代的盗墓者夹带进去的呢?

关于外形的问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疑惑,君不见新石器时期的很多东西,其实跟现在没太大区别,因为都是人类试用的,人类几千年身体没有巨大变化,古人也需要这样去使用,外形接近甚至一致自然是很正常的。

而说到工匠的技术,听了上一集节目玉琮王的朋友就知道了,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就已经非常高超了,战国能用处理玉器的方式,制作一个水晶杯,技术上绝对不是问题。

而水晶在古代的稀有决定了,盗墓贼会丢下工具粮食甚至尸骨,但是不会把外边带进来的宝贝丢在墓道里。当然,这座战国墓在外部其实是没有看到盗洞的,因此是当代盗墓贼带进来的东西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

喜欢国宝文物的故事,请加微信:mbai5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