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州的古桥 | 人文湖州|湖州论坛|南太湖论坛|bbs.nantaihu.com

 仗梦行天下 2019-08-22
湖州潮音桥俗称哑子桥,又称桥里桥,为湖州城内“三大”著名古建筑,为湖州桥里桥(潮音桥)、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三绝”之一,也是浙江省八座立交桥模式的古桥之一。1961年,名导谢晋来湖州拍《大李、小李和老李》电影,在潮音桥和沿河街道拍摄了不少外景。
该桥在湖州南街南侧,东西向横架于东苕溪(新开河)。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此处古为潮音渡,两岸皆有渡亭,以蔽风雨。明嘉靖十八年(1539)知府魏济撤渡建桥,东西两端仍有桥亭,后废。万历三十年(1602)桥圮,次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建,东西堍置桥阁,三十三年(1605)竣工。明崇祯年间(1628~1644),火焚东阁后修复。现桥为明朝重建。三孔石拱桥,长54.2米,宽5米,高7米,三孔总跨为29米。两堍桥台阶宽大,每级用两条石并列,各为27级,行人上下不觉吃力。两侧栏板用石质制成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桥两堍置白石卧狮,今仅存1只。
据著名书法家谭建丞所著《谈湖州的桥》记载,此桥桥脚盖桩密排极深,可千年不动摇,且离桥墩数大,便有皮木桩和石垛。桥堍四角建桥时必放果核四种,据说是香樟、松柏、枸杞、石榴,桥成数年后萌芽成树。现桥体上生有枸杞、石榴树。
桥名取为“潮音”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目山之水浩荡而下,至湖州碧浪湖,途穿城南入市,水流湍急声如海潮。舟楫经过为避水上事故,敦督船员集中思想行船,故禁声,潮音之名有此而产生。二是现桥址为古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
按明代邑人朱国祯所撰《涌幢小品》载:“潮音桥下水清澈,有蚌浮水面吐珠,人皆见之。每逢风雨即有蛟龙来获。”据《三刻拍案惊奇》述:“明,太湖水灾。巡查御史夏元吉查灾情至湖州,夜宿潮音桥西慈感寺内,斩黑鳌于桥下,从此无水灾。”又按湖州民间习俗,般近桥时不得讲话,否则有翻船之祸,故湖州人称它为“哑子桥”。
至于桥里桥,该桥西岸河街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在西侧次孔跨西岸河街,桥上桥下均能行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实属罕见。因年代久远,石桥下小木桥已废。2002年有关部门投入35万元进行该桥主体维修,使这座年久失修的明代三孔石拱桥重现昔日雄姿,并恢复了“桥下桥”的历史风貌。
有关潮音桥建桥历史另有说法,潮音桥的前身是皇祐桥,为北宋建筑物。据南宋嘉泰《吴兴志》及《吴兴志旧编》等书述,北宋皇祐中(1049-1054),湖州迎禧门慈感寺渡口,撤渡建桥,以年号名称为“皇祐桥”元祐元年(1092)知州事张询辇拱石为架阁楼址,说明皇祐桥在元祐七年前圮,仍靠舟济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慈感寺址从迎禧门移至今桥址,又设慈感渡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行立为便渡客,在寺前重建潮音、普门二个渡亭,改名为潮音渡。“潮音”之名取于舟山普陀山潮音洞,传为观音大师现身处。这些都是关于潮音桥的历史根源,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年代非常久远的桥。
潮音桥于1984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