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聚酯薄膜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内聚酯薄膜行业盲目扩张的投资热潮愈演愈烈,重复建设问题日显突出,加上国外反倾销措施和全球金融风暴带来消费萎缩的影响,就更使国内聚酯薄膜行业的经营环境雪上加霜,以致生产企业面临亏损经营的严重局面。有业内人士预言,产能过剩将成为聚酯薄膜产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聚酯薄膜产业在未来3至5年,将有1/3-1/2的产能过剩。近日,行业内资深人士对产能过剩的现象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聚酯薄膜行业现状 : 1、投资增速明显大于需求增长 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2008年,全球聚酯薄膜总产能估算为290-300万吨,预计2009年的总产能约在320万吨左右,其中:中国既有的产能加上2009年预计投产的新生产线产能将近90万吨,高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聚酯薄膜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基地。 我国聚酯薄膜近年来产能、需求的发展变化如下图:
由以上表可见: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聚酯薄膜的产能增加了近5倍(14.4万吨→85.28万吨),需求则增加了2.81倍(16万吨→61万吨),整体来看投资的增速明显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速。另以目前国内的在建和计划投资项目估算,预计到2012年国内产能将达近130万吨,而届时的国内需求预计为72万吨左右,由此将会产生近60万吨的多余产能。据世界专业咨询调研机构(PCI)预测,2008年至2012年,聚酯薄膜世界需求将继续以平均5.5%/年速度增长,即由2008年的220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27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全球四年间增长的需求也不到60万吨。虽然中国的需求增长也是高于全球水平,但是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不计后果地贸然扩张,必将引发严重的危机。 2、企业依赖雷同设备生产 行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20年特别近10年来,国内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分别引进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生产线,这些设备几乎都是成套引进,追求产量的提高,提高收卷宽度和生产线速度(从3.6 米、4.6 米×250 米/分、350 米/分,提高到6. 7 米×400 米/分,再到8.7 米×450 米/分),而忽视了生产线配置的差异化。从国内之前引进的生产线看,同时期引进的多为配置相同的重复复制,所用的原料相同、生产的产品一致、客户对象也相同,直接造成市场上充斥着雷同设备生产的雷同产品。而国外同行一般却不引进成套设备,设备供应商只是按薄膜生产商需要提供不同的设备体系。 由于新上的生产线绝大多数都在追求产量的提高,缺乏可生产可研发的规划,所产薄膜大多只能适合一般的软包装用途;既有的生产设备大多数难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用途越来越广的新颖产品。致使行业呈现出通用性产品供大大过于求,而特殊性产品供应不上的尴尬局面。这从我国近年的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就能看出:进口的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都是普通用途产品。这样的行业产品结构也影响了中国聚酯薄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产业利润大幅削减 行业出现企业亏损状况
聚酯薄膜行业内共识的最低加工成本为3500元/吨左右,一般要在4000元/吨以上。近年来,一些新引进的生产设备,生产速度加快、幅宽加大,又凭借地方上支持的土地、税收、用电等优惠政策,单位加工成本是有所下降,但是低于3000元/吨的加工成本将是无利可图的。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各月的普通类聚酯薄膜价格与原料(聚酯切片)月结价的价差最低已降至2750元/吨,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上的普通类聚酯薄膜价格已没有超过4000元/吨的价差空间。有些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甚至忽略变动成本,频频以低于全部经营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普通通用类聚酯薄膜的一再降价,又让非通用类聚酯薄膜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低价竞销的旋涡,同时也让国内低价竞销的方式蔓延到国外市场。低价竞销的最终结果,使得聚酯薄膜产业的经营毛利率大步下滑,发生行业内出现经营性亏损。 4.出口倍受反倾销和金融危机的制约 中国聚酯薄膜产能的迅速扩张,也引起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抵制情绪,贸易摩擦频发。虽然,从出口数据看,中国产品目前并不足以构成巨大威胁,但2007年,美、韩二国先后对我出口的聚酯薄膜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8年9月、11月韩国、美国的调查终裁结果的税率高达23.61%和76.72%,阻止了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出口可能。所以,2008年我国聚酯薄膜出口增长率大幅下滑仅为5.6%,明显少于2006、2007年的57.3%和33.3%;2009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侵袭,出口前景十分不乐观,1-7月只有3.09万吨,这就势必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我国聚酯薄膜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和深层次原因分析 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问题,让不当竞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带来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带来市场产品的声誉下降;更重要的是严重挤压后的经营空间,让企业失去必要的财力来源、不得不削减新技术新装备的投放能量,进而妨碍到整个上下产业结构链的协调发展。 追寻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的深层次原由,是部分企业追风赶潮或急功近利,以及部分经营者的滞后理念,草莽而迅猛地扩大产品产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改进和自主研发所致。起源于一些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无长远规划,在生产线的功能配置、人才培养及技术储备等方面,没有充分预见市场的快速发展趋势,未能好好谋划自己长远发展的部署,使企业内部投入研发的财力和人力十分缺乏。此外,地方政府的经济推动政策和银行过于宽松的放贷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来自: mentor197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