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治疗 ——我国真菌流行病学现状

 Cheximing 2019-08-2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等,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国内研究显示,真菌在临床病原菌中的占比逐年升高;其中,念珠菌、隐球菌、曲霉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

表 1  真菌在临床病原菌中占比

面对不断高企的真菌感染率的现状,患者的病情的加重、经济负担的加剧,侵袭性真菌病的死亡率高达35-90%(侵袭性念珠菌病35-80%,侵袭性曲霉菌病40-90%),因此,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策略,对于准确了解我国的真菌流行病学现状,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两期推送中,我们将就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分次介绍,以兹共同学习。

念珠菌

根据全球SENTRY真菌耐药监测[3]显示:念珠菌是我国各地区分离率最高的真菌。

注:SENTRY真菌耐药监测(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项目是JMI实验室的旗舰监视研究,自1997年1月启动以来一直在进行中。它是运行时间最长的抗菌药物监测项目之一,它旨在利用在中央实验室进行的经验证、参考质量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通过集中检测和利用参考敏感方法监测全球范围内的病原体和耐药模式的变化,监测全球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和抗菌药物耐药性。

在2010-2012年期间,在中国13个中心共分离出237株酵母菌和霉菌,念珠菌是中国各地区分离率最高真菌,其他酵母菌包括:胶红酵母和阿氏丝孢酵母。

表2  2010-2012年间,中国13个中心真菌菌株检测分离情况

2017年,我国CHIF-NET监测数据显示:自2010年监测开始,白念珠菌检出率始终最高,超过1/3的念珠菌感染为白念珠菌,它始终是我国侵袭性念珠菌病最主要致病菌。

表3  我国CHIF-NET监测情况

在医院的不同科室,深部真菌的分布情况是如何的呢

根据PATH Alliance注册研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25个中心的前瞻性监测网络),对美国23个中心的前瞻性监测发现:除了在骨髓移植和HIV感染这一类免疫缺陷患者中,念珠菌属的检出比例是最高的。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包括培养(1738,91.8%),计算机断层扫描(282,14.9%)以及组织病理学(168,8.9%);念珠菌血症的诊断基于≥1次血培养发现念珠菌属生长及有相关临床症状体征;43%患者在诊断为念珠菌血症的前30天内接受抗真菌预防或经验性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培养阳性或病理结果阳性。

我国有相关研究收集了院内感染念珠菌标本396份,对念珠菌菌种、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CU是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科室,其次为感染科、呼吸科、普外科等。

念珠菌感染经常侵犯人体哪些部位呢?

念珠菌可感染机体多个部位,它通过血流播散到机体其它器官,其中血流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我国一项针对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类型,其次为腹腔、胸腔和胆道感染。

表4  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曹彬,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28): 1970-197)

念珠菌是不同部位感染的主要菌株,但不同部位念珠菌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腹水、脓液、胆汁、BALF、胸腔积液、胃液中分离的念珠菌中,半数以上为白色念珠菌。

念珠菌的耐药情况如何呢?

2018年CHIF-NET发布最新监测数据报告了5年内 (2009-2014)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学情况,结果显示:近93%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达81.3-99%。

*根据CLSI M60标准,将特异性MIC临床折点(CBP)标准应用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的剂量依赖敏感(SDD)率为81.3%。

参考文献

[1] 余旭良,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1): 5362-4.

[2] CHEN M, XU Y, HONG N, et al.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na [J]. Front Med, 2018, 12(1): 58-75.

[3] Pfaller MA, et al. Mycoses 2015 Apr ;58(4):1-6.

[4] CHIF-NET 2017. Date on file.

[5] Pfaller MA, et al.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2010; 36(1): 1–53.

[6] Horn DL,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59 (2007) 40.

[7] 刘永芳,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38(6):473-478.

[8] Kullberg BJ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3(15):1445-56。

[9] 曹彬,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08;88(28):1970-1974.

[10] Xiao M, et al. J Clin Microbiol. 2018 Jun 25 ;56(7). pii: e00577-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