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养儿不再防老,我们该怎么办?

 妖城主 2019-08-22
今天螺丝钉分享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定投这种模式,是怎么诞生的呢?
明白了定投如何诞生、演化,也会更好的帮助我们做好长期投资。

养儿防老

在一两百年前,其实是没有定投这种操作的。
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赚到的钱,每次分出一部分投到别的地方去。
以前的人怎么养老呢?
像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养儿防老,靠子女养老。
为了保证子女养老的稳定性,「孝道」就至关重要。这就是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养老体系。
因为人力资产是会衰老的,所以需要自己年轻的时候,通过多生娃、多积累新的人力资产这样的方式,来保障自己老年的生活质量。
后来,现代国家里出现了国家保障制度。
比如说美国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是靠国家、靠企业来养老。企业为退休员工发放退休金、养老金。
但是当企业规模特别大、历史特别悠久的时候,企业就不堪重负了,甚至每年的盈利还不如给退休员工发放的退休金多。
这样长久下去就会把企业拖垮,让企业负担养老,并不现实。
所以再后来,养老就演化到了现在的三大支柱。
通俗来理解就是说,养老这件事,国家负担一部分、企业负担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
养老的重担不再交给某一方,而是各自负担一部分。
这里面的每一部分,都是配置到一些债券、股票等资产上。然后依靠资产的现金流,来负担养老。
这样,就实现了从养儿防老,过渡到资产养老。

定投的本质

那么上面的这种养老方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主要就是通过「定投」来实现的。
因为定投,可以帮助我们把人力资产比较平滑的转移到金融资产上。
居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定期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养老金当中。到退休的时候就可以发放了。
所以定投实际上是把人力资产,逐渐转变成金融资产的一个过程。只要人力资产还可以产生现金流,定投就可以继续。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金融创新。
因为人的本性是不耐的,是短视的。按照人的本性,正常情况下,拿到收入之后,大部分人会直接去消费享受,很少有人会为几十年后的生活去做储备和积累。
而有了定投之后,就大不一样了:定投每次金额不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积累起庞大的财富,供退休后使用。
这就是定投出现并演化至今的原因。
它很契合养老这个需求,是个人养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投资方式。

定投的对象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定投,需要定投到长期收益高的资产中。
其实在美国,个人养老体系中,有比较高的比例是投资到股票资产的。但是在咱们国内,养老金入市比例还不高。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多股票资产比例是0,而一个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股票资产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30%左右。
长期看股票资产是收益更好的资产之一。
所以当我们自己做好了指数基金的定投时,相当于补充了家庭资产中的股票资产比例,补充了我们缴纳的五险一金现阶段的不足。
但是股票资产本身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大家也能深刻的感知到。
所以定投指数基金,是一种很不错的分散个股风险的方式。
于是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在熊市市场低迷的阶段,定投低估的指数基金。
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同时提高未来的长期收益。
定投低估指数基金,成为我们家庭长期积累资产的重要部分。

已有资金的定投

大多数上班族,在退休之前都是每个月有现金流收入的。
这个现金流是在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才能到手,所以定投是很适合上班族的一种投资方案。
那如果是手里已经有了一笔资金,又该如何投资股票资产呢?
如果是已经有一笔资金,那可以用100减去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从而得到可以投入到股票资产中的比例。然后再把这部分资金分批投入到低估指数基金中。
例如家庭成员平均是40岁,那么就可以配置60%的流动资产到低估指数基金上。其他40%的比例,则可以配置债券或者理财等稳妥资产。
平时取用资金,也是从理财等稳妥资产里面取用。
这种配置方法,叫做目标生命周期。
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配置策略。
它的核心原理是,
年轻的时候抗风险能力强,就可以多配置一些股票资产;
随着年龄增加,抗风险能力降低,则可以降低家庭资产中股票资产配置的比例。

总结

定投的本质,是人力资产定期转化为金融资产。
只要我们自身这个人力资产还可以产生现金流,我们就需要做好这些现金流的投资和打理。
当积累的金融资产足够多的时候,金融资产的现金流就可以弥补我们家庭的大部分开支。
但现在国内常见的养老计划中,长期收益高的股票资产,比例还是非常低的。
现阶段需要我们自己做好低估指数基金的投资,补充股票资产的比例,这样可以实现更好的长期收益。
大家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养老计划的呢?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