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标志物在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angelzhang69 2019-08-22

术后感染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性疾病[1]。常见的术后感染有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肺炎和尿路感染等,其中SSI发生率最高。

SSI包括切口浅表SSI、切口深层SSI和器官、腔隙SSI。

术后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延缓术后康复,增加医疗负担。严重的感染还可能腐蚀局部血管,导致术后出血,甚至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使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2]。早期诊断和感染初期及时干预,对控制感染、防止其进展为重症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及时反映病情的发展和变化,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和调整临床治疗策略。


| 临床常用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

 1、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广泛应用于辅助诊断细菌感染。CRP在细菌感染发生后6~8h开始升高,24~48h达到峰值[3]。随着疾病缓解、损伤恢复、感染消退,血清中CRP浓度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但其清除速度明显慢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细胞因子[4]。

CRP水平超过10 mg/L时可考虑诊断为细菌感染,而在病毒感染时多正常或轻度升高[3]。创伤和手术也可导致CRP水平升高,但在存在感染时更为明显。有研究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患者和未发生SSI患者的CRP动态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升高后下降,但在术后第3~7天,前者平均CRP水平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RP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浓度与预后关系不明显,对重症感染的预测价值不如PCT[3]。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痛风等)和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等)也会导致CRP升高[6],所以对于相关疾病的患者,解读CRP的检测结果需综合考量。

 2、PCT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物质,是诊断细菌感染(尤其是脓毒症)特异度较高的标志物,与CRP相比,PCT水平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更具参考价值[3]。在呼吸系统感染中,PCT>0.25 μg/L时需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PCT>0.5 μg/L往往提示脓毒症的发生[7]。

PCT在诊断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已被临床研究结果所验证。Zhang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PCT水平用于诊断术后感染(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和SS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高达0.978(95% CI: 0.93~1.022),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仅为0.562(95% CI: 0.398~0.726)。PCT水平与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其动态变化可以实时反映病情变化。SSI患者PCT水平高于未发生SSI的患者,而器官、腔隙SSI患者的PCT水平高于切口SS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与CRP类似,外科手术和创伤后PCT也可能升高,峰值可达2 μg/L,但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不会导致PCT升高[10]。

PCT可用于指导术后重症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减少药物暴露,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腹部手术后发生严重脓毒症的患者,使用动态监测PCT水平的方法指导抗菌药物治疗,相比常规治疗策略,患者用药时间明显缩短(6.6 d比8.3 d,P<0.001)[11]。目前建议抗菌药物治疗期间,每1~2天检测PCT水平,不同研究中指导抗菌药物停药的界值略有差异[11,12],公认的指导重症感染患者停用抗菌药物的界值为<0.5 μg/L或较峰值浓度下降>80%[7,13](表1)。

  3、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IL-6是介导急性时相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可诱导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CRP)的生成,在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中,IL-6升高较CRP和PCT更快,可在2h左右达高峰[3],且IL-6有快速消除的特点,使其在疗效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优势。

IL-6并不是感染特异的标志物,其在组织损伤或炎症刺激时均可能升高。一项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术后IL-6水平明显高于微创手术患者[14],可见,血清IL-6的浓度能够反映机体手术损伤和应激的严重程度。Rettig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术后第1天高水平IL-6(>432 μg/L)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OR=3.3, 95% CI: 1.3~8.5),且住院时间更长(7 d比12 d,P<0.001)。术后脓毒症患者的血清IL-6明显高于未发生脓毒血症患者(P<0.05),提示尽管IL-6的特异度不如CRP和PCT,但在鉴别术后感染仍具有一定价值,在2017年发布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中,也把IL-6作为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之一[3]。

| 生物标志物在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Franke等[16]研究结果表明,心胸外科手术后,IL-6于术毕即有明显升高,并持续至术后第1天,其升高和下降均早于CRP和PCT。PCT升高可持续至术后第3天,而CRP则至术后第5天仍处于较高水平。术后常规监测标志物水平的动态变化,相比于单个指标,对早期发现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更有价值。术后CRP、PCT和IL-6水平升高不降,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往往提示术后感染。

生物标志物在术后的动力学数据(如升高、下降和恢复的时间折点、峰值浓度)能为解读检测结果提供参考。Spoto等[17]在此基础上提出,腹部手术后可采用动态变化的PCT界值(术后第1天和第2天PCT>1.0 μg/L;第3天PCT>0.5 μg/L)。但是,即使是同一标志物,在不同类型手术术后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等都可能有所差异,仍需积累临床经验和深入研究探索。

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不同的标志物在感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各有特点,术后联合检测不同生物标志物,能为早期发现感染、指导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李广洲等[18]分析了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的血清PCT、CRP水平和WBC,结果显示术后1 d PCT预测腹腔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RP和WBC(P<0.05),术后3、5 d联合检测三种标志物诊断腹腔感染的灵敏度及AUC均高于使用单个指标(P<0.05)。但联合检测往往会增加结果解读的复杂性,需要外科医师清晰地了解各标志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对于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的术式(如胰腺手术、结直肠手术等)[19],或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如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免疫抑制等)[20],术后应常规联合监测各项感染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早发现术后感染,并行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进一步明确感染部位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和外科干预手段。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标志物动态变化监测抗感染治疗效果,并判断停用抗菌药物的时机[21]。

| 生物标志物在加速康复理念中

   潜在价值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围手术期管理的新理念[22],其核心是减少手术应激及其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感染标志物除了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术后感染,及早预防和治疗,在优化ERAS临床路径和出院评估中也具有潜在价值。

CRP和IL-6是目前报道的与手术损伤程度相关性较高的标志物,能够反映手术应激和全身炎症反应的水平[23],两者在术后升高的水平有助于评价ERAS各要素对减少手术应激的有效性,从而帮助不断优化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措施。

CRP和PCT预测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如吻合口漏)的阴性预测值较高,对于临床排除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4]。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水平,不断优化ERAS临床路径,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等级下降。

生物标志物是诊断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有效工具,充分发挥生物标志物在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及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外科医师优化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注:相关信息一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