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哮喘“对药”十三则

 梅香斋21 2019-08-22

导读:今天学习刘韵远先生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药对。

散敛相伍,开阖有变

小儿哮喘成因虽多,但在外因中,以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较为多见,治法当以开窍逐邪为先。然而需开阖有度,方为正途。

若开之过度,则耗散正气,能开不能阖,则邪去而复入,必开阖得当,才能达到邪去而正安的目的。

清代医家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安肺宁嗽丸的方论中,也曾明确指出,“肺脏具阖辟之机,治肺之药,过于散则有碍于阖,过于敛则有碍于辟”。

因此,刘老在治疗小儿哮喘上用药常散敛相伍,收到较好效果。

常用对药有:

1. 麻黄——麻黄根

麻黄辛温,善于宣肺平喘,而其发汗之力宏,易于损伤正气。

麻黄根,甘平,长于敛肺止汗,本草中多载有表证者不宜。

二药散敛相伍,既达宣肺平喘之目的,又无过汗伤正及留邪之弊端,常用于哮喘初起风寒外束而体实者,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临证时麻黄根用量略大于麻黄,目的在于抑制其发汗而增强其平喘之力。

2. 麻黄——五味子

五味子酸温,长于敛肺气,纳肾气,与麻黄配伍,虽其寓意与麻黄、麻黄根相伍类似,但一适用于体实,一适用于体虚。

凡平素体弱易汗出,复感风寒之哮喘患儿,运用麻黄、五味子这一对药,堪称得当。

应用时,五味子用量略大于麻黄,取其敛而兼平之意。

3. 炙麻黄——银杏

麻黄蜜炙后,发表解肌力减而平喘功效相对增强。

银杏甘苦涩而性降,具有敛肺气、降痰定喘之功,适于体虚痰喘。

二药相伍,一散一敛,既可加强平喘之力,又可防止耗散肺气,此乃虚实相顾,标本兼治之法。

《医宗必读》压掌散,《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均以二药为主药,对素体虚弱,多复感风寒之患儿用之最佳,辨证可见喘息气急,喉中痰鸣,舌苔白厚等。

4. 细辛——五味子

细辛辛散,温肺散寒;五味子酸收,敛肺止咳。

二药相伍,一辛开一酸收,开不伤正,阖不留邪。

此配伍首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疗寒邪内蓄之咳嗽痰多证。

借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兼内有痰饮之哮喘,证见咳嗽倚息,痰多清稀,舌苔白滑。

5. 白前——百部

白前苦辛微温,入肺经而宣肺祛痰,且又善于降气;百部甘苦微温,止咳之力尤著。

二药相伍,甘润苦降,微有发散。此法源于《医学心悟》止咳散。

临床主要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气急,或患儿已服表散之品,喘息小平而咳嗽加剧,又不宜再用表散之法者。

取其温润和平之意,这一对药不仅适于小儿哮喘。对小儿之新久咳嗽皆宜。

降散相伍、宣肺祛痰

小儿哮喘,内有痰饮留伏于肺,阻塞气道,遇感即发,发则痰气交阻,奔行于上,故见喘鸣诸证,法当降气化痰为主。

尝曰:“治肺气肃降失常,犹平息人久争执,须降中有散,方能使痰有出路,邪不复作”,降散相伍是治疗小儿哮喘的用药特点之一。

常用对药有:

1. 苏子——苏梗

苏子辛温气香,善于下气消痰;苏梗兼入脾胃二经,长于行气而宽中。

二药相伍,一降一散,用于治疗肺脾气滞、痰多纳呆而兼有呕吐之咳嗽,而对风寒所致者尤宜。

2. 莱菔子——白芥子

莱菔子辛甘平,入肺脾,能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白芥子辛温,能豁流涎,利气机而宽胸膈。

二药相伍,可畅膈行痰。

此法首见于《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借以治疗小儿兼有食滞之哮喘,证见大便秘臭或口有酸腐之味,舌苔厚腻者。

3. 葶苈子——干姜

葶苈子辛苦性寒,功专祛痰下气行水,为肺家气分之药。

干姜辛温,能走能守,功可温肺化痰。

二者相伍,寒温互济,有降有散,适于痰饮壅肺之胸高气喘、鼻翼煽动、口唇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暗淡之哮喘重症。

4. 赭石——川椒

赭石质重,功擅镇逆降气,张锡纯还认为有“开胸膈,坠流涎之功;川椒辛温,可散寒敛湿。

二者相伍,降中有散,适于哮喘日久而常药难以控制者,以喘而脘腹胀满,肠鸣漉漉为主证。

带目之川椒用之更佳,因其兼有行水泻痰之功。

相须相伍,增强药效

消除临床症状,控制哮喘发作,仅只是完成了治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杜绝发作,防止反复。

调理善后是根治小儿哮喘的关键所在,当视小儿形质,分别处理。

常用对药有:

1.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善破瘀行血;杏仁苦温,善于除痰下气。

二者相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并行不悖。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杏参散(杏仁、桃仁、桑白皮、人参、姜、枣),曾用以治疗上气、喘满、倚息、不能卧之喘证。

现用此则是针对哮喘势减之后,证见咳嗽连声,患儿以手捂胸,口唇略暗者。

刘老认为,喘咳日久,肺失宣降,气机壅滞,多有血瘀之见证,用之气血同调。

2. 僵蚕——地龙

地龙咸寒,善治肺热咳嗽顿咳;僵蚕辛咸性平,能祛风泻热而兼有化痰散结之力。

二药相伍,则主要取其味咸可软坚,虫类可除风之共性。治疗哮喘有宿根易反复者,尤适用于过敏性哮喘。

3. 桑皮——地骨皮

此二者为钱氏泻白散之主药。

桑皮气薄,性寒而善降;地骨皮甘寒,善清肺中之伏火而能守。单有桑皮,则嫌其降火太速,单用地骨皮,则嫌其质阴而留邪。

二者配伍,不刚不燥,可泻肺中之伏火而清郁热,虽泻而无损失于娇脏,虽清而无苦寒之弊端。对小儿稚阴之体质,有标本兼治之功。

适用于哮喘之后,余邪未尽,低热起伏不定而兼有汗出者。

4. 干姜——壮蛎

干姜温散里寒,牡蛎化痰散结。

二者相伍见于《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用来治疗伤寒胸胁满微结,常用治疗寒痰痼饮,胶结难化之哮喘恢复期,证见面色晄白,睡中口角流涎,舌淡苔少等。

注: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李桂茹、阎慧敏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