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候 《礼记·月令》中的物候解析 初候,鹰乃祭鸟
鹰感金秋肃杀之气,开始猎鸟。据说,鹰在吃猎物之前,先回把它们排列开,古人认为,这同人用牺牲祭祀先祖有共通之处,表示不忘本。另外,鹰虽凶猛,但不攻击有胎的禽鸟,所以称鹰为义鸟。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间肃杀的阴气已起,万物开始凋零。 三侯,禾乃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说文解字》曰:“秋,禾穀孰也。”秋天开始,天地萧肃,万物衰老,唯谷物丰收是秋天最可贵的地方。 起 居 暑气渐退期的起居小贴士 南北处暑各不同 “处暑”的原义,即暑热已经消退了。在北方确实如此。但在南方,还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可谓处处有暑,当然也不是所有年份都如此。 所以,处暑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暑气未消,还当防暑;暑气已退,虽然相对比较舒服,但也要注意不可贪凉。 处暑再热,毕竟是秋天,天气收敛,人体亦然。相对夏天的热,秋天的热没那么耗散,心理也容易安静。 出伏与秋老虎 因为末伏十天是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所以出伏的时间就在立秋后期或处暑前期。2019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0日。 出伏就意味着告别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光,气温开始转凉了。但出伏后,依然有可能会有高温,俗称秋老虎,一般在处暑和白露前期。 秋老虎其实是暑气最后的挣扎,秋老虎再猛,也不过在中午发威而已,晚上还是会转凉,所以早晚要注意不要着凉。 注意背部保暖
处暑可能还比较热,但这个风已经是从西面吹来的了,带着肃气凉气,且昼夜温差也大。所以,男生尽量不要赤膊,女生也不宜穿露背装。背部的保暖尤其重要。 《内经》云:“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如果肺出现问题的话,会在背部体现出来。同样地,背部受邪,肺也会先受其害。如背若受寒,寒邪立侵肺而生咳嗽。 另外,人体五脏的俞穴都在背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所以其实背受风寒的话,五脏六腑都会影响到,而肺是首当其冲的。《养生四要》中提到:“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 秋伤于湿 今人言秋必言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立秋、处暑、白露,主气皆由六气之太阴湿土司权,这期间伤于湿多而伤于燥少。秋燥至秋分方盛,不可不知。 《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何解?秋伤于湿,内应脾土,以致运化不利而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湿上袭于肺,遂生咳嗽,而且是有痰的咳嗽。若在凉秋而伤于燥,也可能伏而至冬方发,多为干咳。 那如何防湿呢?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淋雨湿衣、冒晨之雾露或山岚云瘴等,此可御湿邪于外;而欲防湿生于内,则要注意忌口和饮食调理。 饮 食 初秋饮食小贴士 贴秋膘尚早 秋天到了,似乎要“贴秋膘”了,也就是每天吃一顿大肉,把自己养胖,因为秋天人的阳气渐渐回缩到体内,食欲亦会逐渐恢复。但其实立秋贴秋膘尚早,因为初秋肠胃仍易受湿热影响较大,故仍不宜甘厚肥腻。 “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是告诉人们,从现在起进入“秋冬养阴”的阶段了。 处暑期间,若暑气犹在,其饮食大致还可沿袭二暑的风格,吃些祛暑湿的粥或汤品,清淡为宜,略增咸味。若暑气正退,可多吃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梨、莲子、芝麻等,养阴而不滋腻。 养脾,从粥说起 处暑的饮食总体当以健脾养阴为主。健脾,首先是不要增加脾土的负担,使脾运缓而生湿。 易消化而又养阴的饮食,无疑属粥。然而对于粥,我们有个小误区,就是为了营养丰富而加了很多种食材。若煮甜粥,恨不得大枣、枸杞、葡萄干等百搭之物都放;若煮咸粥,则香菇、胡萝卜、玉米、青豆等都加,反正多多益善。殊不知,食材太杂,“恐不能专收其益”,请带养生家曹庭栋有《粥谱》一书,所载药膳粥,一般都专用一味,最多不超过三味。
老年人尤其适合喝粥,因为老年人脾胃的运化能力弱,牙口也不好,那就要借助外力,将食物煮烂以减少人体消化吸收它的成本。而脾胃对于老年人是他们生机的根本保障,因为老人气血衰弱,已经没有先天的资本挥霍了,其气血的来源全靠这个后天之本的脾胃,所以很多养生书特别强调老人要慎吃滋腻的糕团。
另外,也不能过多饮水或茶酒、不多食生冷瓜果,这些都能防湿生于内。 应季的莲子粥 初秋的应季养生食材,首推莲子。莲子煮粥,无论暑气是否退了,它可以满足的各种需求:健脾、清火、安神、养阴。
莲子性偏收敛而与秋气合,故在情志不甚稳定的秋天,多吃些莲子能安神养心,清降心火。另外,莲子还有益肾固精之功。心肾交通,日则安泰,夜则安眠。 莲子剥去种皮则色白,不去种皮则色红,气虚用白莲子,气血两虚用红莲子。 一味莲子,人之三宝精气神都照顾到了。 若处暑尚热,出汗还是比较多,吃些莲子搭配银耳、百合之类煮的粥或羹,健脾润肺,敛阴生津,是非常合适的。而秋燥之时,吃这些则更佳。 导 引 缓解肩背关节处的疼痛 功法步骤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转载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1.双腿盘坐,两手扶膝,肩部不动,吸气转头至一侧,至极致时,抬头向上,两目上视,略停片刻,呼气放松还原,再吸气转头至另侧,至极致时抬头上视,然后还原。 2.再两手握拳捶背,捶背时腰背直立,可用拳背或拳侧稍微用力捶打,并尽量使两小臂向后背上方上举,使捶打的位置靠近背部上方。 3.左右同时捶打35次,再行叩齿、吐纳、咽液法。 保健功效 此式主要可去肩背关节等处的风湿邪气,对肩背痛、胸痛、脊柱痛等都有调理效果。对足少阳胆经循行的胁肋、大腿、膝盖,胫、踝骨外侧等也有调理效果,同时对上肢关节疼痛,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胸部背部脊椎停滞的风寒湿邪之气等都可进行调理。 诗 词 元稹《廿四节诗》赏析 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当老鹰开始捕猎小鸟,即便还是比较闷热,但秋天的萧肃之气已经到来了。 《尸子》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白藏”为秋之别名,以秋对应五色之白,天地的气机又敛藏,故名“白藏”。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风渐萧肃,树叶渐凋零。春荣秋谢,自然之道,不必为秋之凋零而感到惊愁。 相反,暑气渐退,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当有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气。 何谓“秋高气爽”? 出伏后,暑气渐消。随着日照时间减少,气温下降,原来弥散在空气中的水汽(暑湿之气)逐渐凝结成露水。所以,天气就越来越干爽,不再有湿黏的感觉。 再加上秋风渐起,“风能胜湿”,加速了空气湿度的下降。 因为天气渐凉,人们就感觉太阳离我们远了,仿佛悬日的天空更高了。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而且,秋天还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农人们的辛勤有了回报。 草虫指的是蟋蟀等会鸣叫的虫类。在秋天的夜晚随处可以听见它们的叫声。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奈何秋,但有酒与琴。秋愁以杯中酒来遣,唯不为醉,只是缓缓酌饮,将愁情别绪在酒中释怀。 琴亦能将人的情绪调正,而不令过。如秋天对应的是商音。商调式乐曲明朗坚实、铿锵肃劲,闻之能促进气血的内收。秋愁之际听商音,使愁得遣而神得安。 处暑应时好物推荐 (点击上图可进入购买界面,下同) 怀菊花荞麦枕/U型枕:虽然天气正在转凉,但暑气尚未散去,人体内也会残留一些暑气,所以我们要“秋冻”,少穿点衣服,来透散暑气。而这时用怀菊花荞麦枕,也能非常好地帮助我们透散暑气,无着凉之患,同时保持头目清利,疏散头面风热。尤其建议脾气不好、肝火旺、容易风热头痛的人使用菊花药枕。 冻干银耳羹:处暑不宜吃滋腻的滋阴补品,但一些清润的滋阴食品可以吃起来了,如银耳羹。但很多上班族可能没有时间经常炖银耳羹,而且因为银耳的品质或烹饪方法的问题,未必能熬出浓稠润滑的羹。小编这里推荐这款能冲泡即食的冻干银耳羹,精选古田银耳,配伍新疆大枣和宁夏枸杞,只需60秒,就能做出一碗胶质满满的银耳羹啦~ 广昌白莲子(干)/洪湖莲蓬(鲜):处暑宜食莲子,健脾安神,清火养阴。好的莲子干,必须无硫熏,能够干吃,有荷叶清香和回甘。小编推荐的这款莲子来自“中国白莲之乡”的广昌,上述优点都有,平日煮粥煲汤,还是需要让人放心的食材。而新鲜莲子在口感和清热养阴的功效上还要更胜一筹,所以,抓紧新鲜莲子上市的秋天,尝一口来自洪湖的鲜莲子吧(每天清晨采摘,中午发货,有机认证,冷链空运)。 粤式煲汤汤料包组合:秋天起,煲汤正当时。八种粤式经典煲汤组合,如滋阴清热的清凉补、祛湿的茯苓淮山薏米汤、开胃的姬松茸茶树菇汤、温阳固肾的虫草花干贝玉米汤……满足各种养生需求。 茯苓芡实大枣阿胶粉:处暑期间,暑气尚未完全退去,所以适当地助身体去湿还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毕竟是秋天,一天比一天燥,可以适当吃些滋润的食物。为了祛湿滋阴两不误,小编这款阿胶代餐粉,其中茯苓、芡实、赤小豆有助祛湿,阿胶、桂圆、大枣等滋阴血。阴血得养,湿邪得祛,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呢~ 大马士革玫瑰纯露:初秋是保养肌肤最好的时节。一方面,夏季余威尚在,阳气在表;一方面,秋后肺气渐旺,肺主皮毛,肺气宣通,皮肤就不易粗糙干燥。古代宫廷常用玫瑰花露护肤,因为玫瑰味辛而宣通,增强皮肤吸收水分的功效,且玫瑰又有活血化瘀之功,有一定的淡斑作用。所以,小编推荐在这个美容的黄金季,推荐玫瑰纯露作为补水护肤品,它适合所有肤质。等到秋凉秋燥起,虽然皮肤更容易干燥,但那时保湿补水效果就会差不少。 片仔癀珍珠膏:片仔癀是福建地区代代相传的秘方药,由牛黄、三七、蛇胆、麝香等药材炮制而成,是和云南白药齐名的国家保护配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这款老牌药妆——皇后牌片仔癀珍珠膏,合美白、保湿、祛斑、祛痘四大功效,尤其是它的淡斑和祛痘印的效果,便是片仔癀化瘀淡斑的功劳,而珍珠粉起到的紧致毛孔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