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气血两虚动风四肢麻木:气虚四肢麻木,治宜补气养血,补中益气汤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19-08-23

2.气血两虚动风四肢麻木:此症多发于劳倦失宜,或见于吐泻伤中,或失血过多,或生育频接,或热病久羁,或出现于其它虚损疾患之后,气血双亏,脉络空虚,风由内生,四肢无有所秉,遂可发生麻木。

偏于气虚者面色苍白,四肢软弱,抬举无力,伴有心慌气短,脉弱,舌质淡红;

偏于血虚者面色无华,皮肤偏干,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脉细或兼有数象,舌质嫩红。

两者的共同点是:皆为虚证,一为气虚,一为血虚,麻木而无疼痛,呈现一派虚象。

气虚四肢麻木,

治宜补气养血,

用补中益气汤;

血虚四肢麻木,

治宜养血理气,

方用神应养真丹;

若气血虚亏无所偏重者,可用八珍汤双补气血。神应养真丹(OW"科正宗)) 当归 川芎白芍 天麻 羌活 ; 熟地  木瓜 菟丝子 

 




补中益气汤

https://www.wiki8.com/buzhongyiqitang_50493/

概述

补中益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芪20g炙甘草6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现代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促进功能,加强细胞代谢,具有特异性抵抗力,对心血管、胃肠、肝胆以及肿瘤均有积极影响,同时有一定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能力,因此,对其适应证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对于某些肿瘤、内脏下垂、肌肉麻痹所致斜视、眼睑下垂久治不愈者应配合外科治疗。[1]

4.1 处方

黄芪20g、炙甘草6g、人参10g、当归身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2]

黄芪18g甘草(炙)9g、人参(去芦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3g、橘皮(不去白)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3]

4.2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2]

1.脾胃气虚证。症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发热自汗,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证。症见久泻,或内脏下垂。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4.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4.4 方解

补中益气汤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脱肛、子宫下垂等。但内伤发热,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益脾中气,以退虚热,升提中阳,举其下陷。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合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4]

4.5 运用

[2]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或内脏下垂等为证治要点。

4.5.1 加减法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柔肝止痛;兼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疏风止痛;兼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理气解郁。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4.5.2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内热炽盛、湿热泻痢者,均不能使用本方。

4.6 现代适应证

[5]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的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也可加减应用。

4.6.1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肝病组织学症状、体征、B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胸胁胀满等症状。

4.6.2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某些特定的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病毒或其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胸腺所致肌样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构型发生变化,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乙酰胆碱的IgG抗体是由周围淋巴器官、胸腺的浆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辅助T细胞CD4+)通过与乙酰胆碱抗原肽序列结合被激活。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应答。足够的循环抗体能使80%的肌肉乙酰胆碱受体达到饱和,由补体介导的细胞膜溶解作用使乙酰胆碱受体大量破坏,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从而产生肌无力。约70%患者胸腺增大、重量增加,15%的患者有淋巴上皮细胞型胸腺瘤。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皱褶丧失或减少,突触间隙增宽,乙酰胆碱受体密度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组或几组或全体肌麻痹、无力、易疲劳,晨轻暮重,短期休息后好转。急骤发生延髓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为危象。

4.6.3 脱肛

脱肛即直肠脱垂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第一个常见原因是因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以及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固定、支持作用减弱所致,多见于幼儿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第二个原因是腹压增高所致,多见于便秘腹泻久咳等;第三个原因是内痔直肠息肉脱出牵拉直肠黏膜脱垂所致。主要病理改变是直肠下段黏膜层与肌层之间的结缔组织过于松弛,黏膜下层下移;严重者直肠周围结缔组织过于松弛,直肠壁全层下移,脱出的直肠黏膜可发生炎症、糜烂溃疡出血。临床表现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4.6.4 内脏下垂

内脏下垂多见于胃下垂,当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主要是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无力、松弛以及腹壁肌肉松弛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与不适,X线钡餐检查可确诊。其他内脏脱垂的机制亦大同小异。

4.6.5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主要原因有3:一是分娩损伤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使之过度伸展、张力下降甚至撕裂,如得不到良好的修复即可产生子宫脱垂;二是长期腹压增高,如排便困难、咳嗽、长期站立及超负荷等;三是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产后癃闭是指以生产以后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大多是因分娩时膀胱尿道受压所出现的一过性麻痹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平滑肌收缩无力。上睑下垂是指上睑肌和Mii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先天性患者为动眼神经核或睑提肌发育不良所致,获得性可因动眼神经麻痹损伤、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所致。麻痹性斜视是一条或几条眼外肌或内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

4.6.6 久泻、久痢

久泻、久痢大多是肠道慢性感染,常见的是肠道菌群失调症,肠道耐药菌感染或寄生虫;也见于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4.6.7 乳糜尿

乳糜尿是指肠道吸收乳糜液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以致该淋巴管内高压、曲张、破裂,乳糜液溢人尿中,使尿呈乳白色。造成淋巴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是丝虫病、腹腔结核、肿瘤等。

4.6.8 胎动不安

胎动不安仅是一种症状,原因甚多,属于母体因素的有:母亲重症疾病、缺氧、外伤胎盘因素有:早剥、老化;胎儿因素如宫内缺氧、脐带绕颈以及其他疾病。

4.6.9 月经过多

正常月经失血量为每次3050ml,如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仅仅是一个症状,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且无孕酮对抗而发生雌激素突破出血。高水平雌激素且维持在有效浓度,引起长时间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但不牢固极易发生突破性出血,血量汹涌。其他原因所致月经过多不再赘述。

4.7 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

[6]

4.7.1 免疫功能的影响

4.7.9 参考资料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

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4.8 歌诀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此方珍。[2]

4.9 出处

《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

[返回]5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

5.1 补中益气汤的别名

医王汤

5.2 处方

黄芪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7]

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5.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咀,都作一服[7]。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7]。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7]。量轻重治之[7]

5.4 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

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5.5 功能主治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5.6 临床运用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5.7 注意

下元虚者禁用。

5.8 各家论述

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医门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5.9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5.10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返回]6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之补中益气汤

6.1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6.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6.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6.4 出处

《片玉痘疹》卷十二

[返回]7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

7.1 处方

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7.2 制法

上锉。

7.3 功能主治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7.4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7.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

[返回]8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补中益气汤

8.1 处方

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8.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8.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8.4 出处

《种痘新书》卷九

[返回]9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

9.1 处方

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9.2 功能主治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9.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出处

《喉科种福》卷四

[返回]10 幼幼集成》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0.1 处方

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10.2 功能主治

《幼幼集成》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10.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10.4 出处

《幼幼集成》卷六

[返回]11 《胎产指南》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

11.1 补中益气汤的别名

补中利水汤

11.2 处方

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11.3 功能主治

《胎产指南》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11.4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11.5 出处

《胎产指南》卷七

[返回]12 《嵩屋尊生》卷八方之补中益气汤

12.1 处方

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12.2 功能主治

《嵩屋尊生》卷八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12.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12.4 出处

《嵩屋尊生》卷八

[返回]13 《片玉痘疹》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3.1 处方

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13.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13.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13.4 出处

《片玉痘疹》卷六

[返回]1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14.1 处方

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14.2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14.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14.4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14.5 出处

《丹溪心法》卷三

[返回]15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5.1 组成

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15.2 主治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15.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15.4 出处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返回]1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补中益气汤

16.1 组成

黄耆1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16.2 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16.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16.4 出处

《外科正宗》卷一

[返回]17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17.1 组成

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17.2 主治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17.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4 出处

《痘疹全书》卷下

[返回]18 《杏苑》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18.1 组成

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18.2 主治

《杏苑》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18.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18.4 出处

《杏苑》卷三

[返回]19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19.1 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19.2 主治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19.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19.4 出处

《幼科金针》卷下

[返回]20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20.1 组成

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20.2 主治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20.3 出处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返回]21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21.1 组成

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21.2 功效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升清降浊。

21.3 主治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体虚冒风发肿。

21.4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姜皮为引。

21.5 附注

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21.6 出处

《一盘珠》卷三

[返回]22 活幼心法》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

22.1 组成

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22.2 主治

《活幼心法》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22.3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22.4 加减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22.5 出处

《活幼心法》卷四

[返回]23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

23.1 组成

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23.2 功效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元气,泻心火。

23.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23.4 补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23.5 加减

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23.6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