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上海大学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走过一泓漂浮着优雅天鹅的湖,优画君来到了上海大学A栋教学楼,那里,是我与王文杰老师约定采访的地点。初见王文杰老师,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年轻而富有活力,个子小小的,穿一身黑色的衣裳,却显得格外神清气爽。他谈吐风趣,待人谦和,很有德高望重的师长风范。 采访开始,王老师和优画君讲起了他的故事。 别看王老师今年已六十三岁了,但说起他关于艺术的回忆,他从未忘怀那些珍贵的、动人的细节。王老师的艺术生涯是艰苦的,而又是幸运的。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儿时住在城隍庙附近,每个星期天,父亲都带着他去到书店,在那个飘散着油墨芳香的小小世界里,王文杰发现了许多美丽的书。其中,《儿童时代》和《好儿童》杂志上有许许多多漂亮的图画,给予他艺术上的启蒙教育。 王文杰老师接受采访 小学三年级结束,正值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开始,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写写画画,进了民办大境中学。有一位和善的图画老师叶明,发现了王文杰的艺术天赋,常常给他20张铅画纸,让他到城隍庙去画速写。除此之外,叶老师还登门拜访王文杰的母亲,对她说:“你家王文杰是画画的材料,千万别让这孩子多做家务。多给他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自由地画画吧!”这番诚恳的话像一盏灯塔,照亮了王文杰心灵的海,为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命运是眷顾王文杰的,不仅让他得到了叶老师的支持,还得到了父亲的鼓励。父亲将王文杰喜爱画画的事情和一位亲戚说了,身为一名职业画家、设计师的姑父从此便经常指导王文杰,向他展示自己的水墨人物和速写,这让他在艺术学习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王文杰老师接受采访 1973年他进入工厂打铁,后成为工会宣传干事,画画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 当时,他拜了一位名叫司同的老师学习中国绘画,每天下班之后便前往老师家,与老师聊天。司同老师学识渊博、画艺精湛,对中国美术史如数家珍,让王文杰对美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之后,他又跟随上海戏剧学院连逸卿教授学画。连续多年,每逢节假日在老师家中和他两个儿子一起画素描、色彩写生,一起吃饭,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深深感受到连老师、连师母待他如自己孩子一样的温情。后来,又上业余大学学习中国古代文选、文学概论等,跟随张桂茗、张培础老师学习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系统训练。 王文杰老师课堂示范作画 王老师并不主张艺术高高在上的清高,他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为大家画画,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又为大家带来高雅的审美愉悦,才有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幸福。画画使他得到一种成就感,体验一种发自内心的欢愉。 1984年,王文杰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开始了崭新的艺术旅程。毕业之后,他又进修日语,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通过文史知识的学习,他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对绘画进行理解。之后,王文杰作为交换教授前往日本大阪艺术大学讲授东方美术史,他潜心教学工作,自编教材讲授课程。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前往东京艺术大学研究文化遗产修复相关专业,以及新疆地区支教。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经历促使他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自我学习探索。 讲台上的画笔 除了作为一名学者,研究人文知识外,王文杰老师还是一名行万里路的行者。自1975年以来至今,他常常行走于边塞荒漠的文化遗址考察。对他来说,行万里路才看得懂万卷书,使自己胸怀更大的世界,升华对艺术的理解,促使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尝试、积极思考,致力于在技法严谨的前提下画出和别人有不同思考维度的作品,画出具有时代精神、能被大众欣赏的美好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直到60岁才初步了解了中国古画该怎么读,现代中国画该怎么画。多年来,他用丰富多彩的作品诉说对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人们带来富有文化意韵的艺术景象。 “画为心声,毫不做作。”—王文杰 作品欣赏 原浦东国际机场 日本航空樱花商务舱候机厅《敦煌 ·春夏秋冬》100 CM× 600 CM 2002 年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与王文杰老师硕士阶段研究的课题有关。
优雅的白玉兰,是上海市的市花。灵动的锦鲤在花下池塘里嬉戏徜徉。多么吉祥美丽的一幅图景!
这幅金碧辉煌的画作描绘了风摇影动时的情态,色彩丰富,动感强烈。 ![]() 画栋雕阁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00 ×200cm 此画灵感源于苏州。昔日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成为沧桑的遗迹,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偶尔坐在门前晒着太阳。这回忆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是凄美动人的。 ![]() 阳光 200×200cm 如今有一些艺术家,喜欢把人画得面目扭曲,抑或通过这种手段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而王文杰老师却认为,阴暗固然存在,可我们的生活更多的还是阳光。因此他创作了这幅名为《阳光》的画作,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生活中阳光灿烂的闪光点。 撰文/优画君 摄影/艾尼妄 优画网出品《艺术常青树》系列访谈 |
|